2022年3月6日游览世博文化公园

顾强生

<p class="ql-block"><br></p> <b>上海世博文化公园</b>位于浦东新区耀华地块,面积约2平方公里。历时4年建设,耗资5亿,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世博文化公园选址浦东后滩地区的耀华地块,正是当年上海开世博会的区域。<b>2022年1月1日正式开放</b>的公园北区占地85公顷,主要由舞动广场、静谧森林、时光印记大道、世博花园、音乐之林、中心湖、后滩滨江、申园等景观片区和景点组成。 <p class="ql-block">自上海世博会闭幕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世博会地区的后续开发与利用。上海中心城区可用于建设大片公共绿地的空间已然不多,必须倍加珍惜。世博会后,后滩已成上海第二个陆家嘴,发展极快。据测算,世博文化公园的这块土地如果用于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以超过1000亿元。世博文化公园区域不搞商业开发,而是聚焦文化内涵和生态建设,突出生态性、文化性与公共性,定位为<b>生态自然永续的大公园、文化融合创新的大公园、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b>。对标的是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并免费开放给游客。延续了当年世博会的口号:<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p> <p class="ql-block">世博文化公园的规划面积近2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延中绿地、2.5个上海植物园,将是<b>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绿地</b>。另外,世博文化公园旁边还有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黄浦江水域,公园可与这一广阔水域相融。</p> <p class="ql-block">公园的水面倒映出美丽的<b>卢浦大桥</b>身影。</p> 走入园区,首先来到<b>世博花园</b>。 <b>海棠花甸</b>是世博花园景区内开阔的自然花甸,采用仿自然野花布局设计,与相邻的精致花园形成风格截然不同、却和谐共生的景观体验。早春海棠亭亭玉立其间,与各类观赏草交替形成四季不同的野趣景观风貌。春天和煦的阳光下,花团锦簇,蝶绕花舞,摇曳韵动,风情宛然,是人与花卉互动的最佳拍摄地点。<br> 待到3月中下旬至4月的时候,上海人又多了一个欣赏樱花与海棠的地方。 世博花园依托<b>上海世博会四个保留场馆</b>,即法国馆、俄罗斯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以樱花环道串起精致花园、海棠花甸等观景特色,通过自然与文化承载,展示世博记忆。<div>世博保留场馆原为临时建筑,如何还原这些别具一格的场馆特色以及如何加固建筑成了改造的关键词。</div> <b>法国馆</b>被一种白色线网“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宫殿”,尽显未来色彩和水韵之美。 <b>俄罗斯馆</b>是4个保留场馆中规模最大的自建馆,由12个象征着生命之花以及世界之根的白金红三色塔楼组成,塔楼顶部的镂空金属花格各不相同。 12个塔楼外立面形象均由异形不规则且雕花工艺复杂的单块铝板组成,为此项目团队在改造更新之前一一扫描建模,力求“原汁原味”。同时对主楼外立面的可动鳞片也进行了颜色、材质优化,优化后的黑色镜面在阳光下折射出明亮光芒。 <b>意大利馆</b>设计灵感来自上海的传统玩具“游戏棒”,由20个不规则、可自由组装的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意大利20个大区。整座展馆犹如一座微型意大利城市,充满弄堂、庭院、小径、广场等意大利传统城市元素。 <b>卢森堡馆</b>设计师受到“卢森堡”在中文里“森林和堡垒”含义的联想,设想一种几乎只用独块巨石的雕刻方法,展馆的建筑结构就像一座壁垒,把中世纪的塔楼包围其中。 卢森堡馆的外立面锈蚀形态材料,学名为“耐候钢板”,卢森堡馆也是全国第一座<b>采用大体量耐候钢板作为外立面装饰</b>的建筑。改造过程中,上千块耐候钢板需全部保护性拆除后,送至工厂进行喷砂除锈、二次氧化固锈处理,运至现场再做三次表面处理,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世博文化公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公园中凭空建造了一座古典江南园林——<b>申园</b>。这个园中园是<b>免费开放</b>的,但是需要<b>预约进入</b>。3月6日是星期天,上午10点钟申园南门处公告“今日申园预约已满”,可见有多受欢迎。如果世博文化公园成为网红,申园肯定是助力最多。上海市区里也多了一个古风汉服拍摄地。 申园被誉为“<b>浦东豫园</b>”,占地5万平方米,园内掇山理水,整体呈现明清时期江南传统的园林风格。并打造出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等"<b>申园八景</b>",代表着中国新派园林的典范。 <b>造园即造境</b>,石、亭、廊,构建的是一个有机的、缩微了的宇宙世界,尊崇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古典江南园林寄托了士人“足矣乐闲,悠然护宅”、“寻闲是福,知享即仙”的理想生活。古代文人士大夫将园林建筑于城市之中,是失意之后的退隐,希求隐于市,在城市山水中享受田园生活,是另外一种别有怀抱。筑山、理水、植造、营建的过程,也是一个借助重新命名,再造意义系统的过程。<b>命名即定义</b>。申园将园林中的殿、厅、堂、轩、亭等分别命名为邀月堂、玉兰馆、赏心厅、烟雨楼、一览亭,这些命名所借用的是江南文脉最为经典的意象。园林中的假山以太湖石垒成,太湖石“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以其透、漏、瘦的物性,唤起江南的灵性。“一勺则江湖万顷”,设计师亦再造了申园八景,并依次命名为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秋江落照、烟雨蓬莱、荷风鱼乐。我们当然可以按图索骥。虽然词与物、词与景之间出现明显的罅隙和位移,但是并不妨碍在这个文化系统中浸润的每一位造访者,<b>为之展开一番山水天地的想象</b>。 <b>醉红映霞</b><br>位于园林南入口的山坡上,山顶有六角亭一座,屹然挺立,亭旁松树成林,有山林野趣,林下满铺近40种杜鹃,高低错落并有登山道迂回曲折。春天盛花季节,游客在杜鹃坡中行,宛若画中游。在这处以杜鹃为特色的专类园中,落霞与红花相映,观之令人沉醉。 <b>古柯晚渡</b><br>位于玉兰馆门前水岸边,以古柯、石矶和湖面景观为主。参天古木尽显宅院的历史感,石矶码头暗含了传统江南水乡临水而居的生活模式。周围水面开阔,傍晚时分,云霞倒映水面,増添一重晚渡的文化景观。 <b>玉堂春满</b><br>位于玉兰馆建筑群内。玉兰馆有院落两进,秩序井然。院落内植玉兰、桂花,寓意“玉堂春富贵”,也与上海市花相吻合。 <p class="ql-block"><b>松石泉流</b></p><p class="ql-block">位于杜鹃坡后,莲池东畔,以假山叠瀑为特色。假山采用太湖石人工堆叠,山石间佳木葱茏,石磴穿云。山腰一带清流,曲折泻于石间,跌成多级小瀑。山顶有亭,名“枕瀑”,坐于水面之上,亭内视线及数里之外。山下假山有洞,名曰“云间洞天”,局部有水系引入山洞中。</p> <b>曲韵天香</b><div>位于玉兰馆建筑第二进院落之后,以戏曲表演和牡丹观赏为特色。清音馆为临水水榭,兼具休息和观演两重功能。每当有表演时,水殿风来,余音绕梁。对岸为牡丹庭,以牡丹为特色,台地错落,制高点设一亭,名为“露香亭”,周围环以曲廊,极具古典画意。清音馆院落内以粉墙为纸,以梅、石为墨,梅花满树知春早,构成优美的“有心画,无字诗”。<br></div> <b>秋江落照</b><br>位于园林北山区域,以秋色叶自然山林和一览亭为特色。一览亭地处北山最高点,寓高境界而振精神。亭内北眺可见黄浦江,南望可见园内湖面及中心湖,秋季日落时分,最宜亭内赏景。 <b>烟雨蓬莱</b><div>烟雨楼前波光粼粼,楼后遍植花草,桃花丽景、丹枫玉兰,映衬着烟雨楼,春日赏花、秋天观叶。</div> <b>荷风鱼乐</b><div>游客绕过悠长曲径,穿过月洞门,豁然开朗。夏日到来,可在湖面上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div> 申园确实非常精美,按江南园林样式设计,不用出上海也能欣赏江南百景图。亭台楼阁,湖中小岛,建筑群落呈现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风格,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走出<b>申园西门</b>,沿山坡小道走上去,是一片城市公园中罕见的近万平方米<b>竹林</b>。竹林西北面就是<b>音乐之林</b>,毗邻正在建设的大歌剧院,面积约8公顷。音乐之林以露天剧场舞台为原点,由南向北呈扇形展开,地势逐级抬升。舞台是公园中心区域最佳观景点之一,上海温室、十一孔桥和双子山尽收眼底。<br> 现在对外开放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的西北门外,是紧邻黄浦江的小河,绿道可通往后滩滨江。 主要商业配套聚集的公园南区,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预计2024年建成开放。将来整个世博文化公园的南北区,将出现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一座山——双子山;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温室花园等多元文娱体验设施,也将一并开放。<b>世博文化公园不仅是一个可供观赏游憩的城市公园,更是一个功能丰富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