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读书笔记

邱荣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夏洛特・科顿</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1> 一、在当代艺术摄影的发展动力来自当代艺术摄影师的严谨而积极地选择,在不断变化着的、更为广阔的摄影世界中,他们的作品依然保持着一种艺术形式的鲜活的对话本质。<br> 二、第四章,当代艺术家已经认定,通过一种敏感的、主观的视角,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潜在的题材。<br> 三、第三章“无表情外观”指是一种明显缺乏视觉戏剧感或夸张性的艺术摄影类型。这些影像在形式和戏剧上都平淡无味,似乎是客观凝视的结果。在这里,最重要的被摄对象本身,而不是摄影师对他们的看法。<br> 四、摄影具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能力,它甚至能将最微不足道的题材转化为具有巨大想象和重大意义的事件触发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章 如果这是艺术</b></h1> 一、概念艺术摄影(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的动机和风格,不同于当时艺术摄影的既有模式。不以拍出摄影名作为念,不奉重要摄影师为“大师”。概念摄影看重的是摄影所具有的不可动摇的日常描绘力,它想要的是独特的“非艺术”“去技能”“去作者”的形态,它强调只有照片描绘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概念摄影艺术常常采用20世纪中期的新闻摄影的风格(即兴抓拍,对突发事件随机拍摄),以赋予拍摄行为一种未经预谋的意味,使看似随手拍摄再现思想或行为少些预先构想的成分。同时,影像认可了行为表演可能采取的自发形式。概念艺术摄影常常成为稍纵即逝的艺术观念或行为的工具,成为画廊和艺术书刊中的艺术品的代替物。摄影可以成为艺术记录,也可以留下艺术证据,摄影的这种多功能性使其既能产生思想深度,也能产生暧昧意义,而当代艺术摄影则充分利用了这两面性。概念摄影照片颠覆了艺术行为的传统标准,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更通俗逇艺术创作模式。可以看到,艺术成了为普通和日常事物授权的一个过程,而摄影成了规避创作一幅“好”照片的工具。<br>二、摄影将自己定义为艺术这一含混不清的做法----将自己看作既是一个艺术行为的记录,又是一件艺术品----正是不少当代艺术摄影师富有想象力地加以利用的传统。<br>三、摄影总是行为艺术的组成部分,艺术摄影师不是对行为艺术做出阐释,就是将行为艺术拍摄成最终的作品。<br>四、摄影也是创造和展现另类现实的一个工具,运用方式不那么特定但同样有趣。<br>五、这是当代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主张,当被拍摄者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放松下来,在相机前的姿态不那么有自我意识的时候,这个主张的正确性便更加彰显。<br>六、当代艺术摄影重新激发了在人身体上书写文化和政治意义这一做法的活力。<br>七、摄影概念主义的这种反智形式,依赖的是想法大逆转,而观者也必须当即领会和欣赏这些想法的意义。<br>八、当代艺术摄影摇摆不定的地位:他是记录行为艺术表演、策略和偶发事件的工具,而本身也是清晰可见的艺术品。<br>摄影既是固化观察结果的一个实用工具,也是使不同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效果的一个手段。<br>九、摄影具有描绘结实的立体造型、稍纵即逝的事件和结合,并将它们简化为二维图形的能力,对整个摄影史中的所有摄影师来说,这一点既是永恒的魅力,又是无尽的挑战。<br>而在当代艺术摄影中,这些有关摄影的本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艺术家技法的使用,而且这些问题本身也常常成为艺术家整个作品的主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章 从前</b></h1> 一、我们认为这些事件重要,是因为影像的这种特别安排,但其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却要靠我们根据自己的叙事训练和心理思考去赋予这些影像。<br>二、将图像叙事浓缩进单一影像----一幅独立的照片----之中,这种摄影通常被称为置景摄影或编导置景摄影。<br>表现了一种共识:场景可以精心摆布,以让观者明白,这画面正在讲述一个故事。<br>三、置景摄影最大的妙用之一,就是传达一种紧张而暧昧的喜剧感,让观众用自己的思考来阐释意义。<br>四、为了让观者对影像的意义产生焦虑感和不确定感,编导置景摄影采用的一种画面技巧是,让所刻画的人物背对观者,他们的身份因此无从解释。<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 无表情外观</b></h1>一、“无表情外观”美学风格:一种冷静、超然、犀利的摄影类型。这种摄影的重要意义在于,作品成了超越个人视角局限进行观察的方式,成了展现统御这个人和自然的世界的种种力量的工具。<br>二、无表情摄影作品在技术上无可挑剔,呈现方式上新鲜质朴,视觉信息丰富,存在感强烈:这些特点令它们非常适合于安放在画廊这新的高雅场地供人欣赏。<br>三、无表情摄影往往采取这种陈述事实的方式:摄影师个人的政治见解体现在他们对主题的选择,并期待观众能对其主题做出分析,而不是通过文本或摄影风格进行露骨的表达。 <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四章 物件与空无</b></h1><h3>一、通过摄影,平凡事物被赋予了视觉张力和想象潜力,大大的超出了其日常功能。迷人而感性的处理、物体尺寸的改变、典型环境的变换,形状或形式的简单并置或相互关联----一切创作手法都被利用上了。<br>二、艺术家巧妙而富于想象地鼓励我们再日常生活中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周遭世界中的物件,从而培养我们的视觉好奇心。<br>三、从我们的熟悉景象中取材,对周边世界投以丰富又充满想象的凝视,邀请我们一起思考人类观看和体验周围环境的方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章 私密生活</b></h1>一、在私密摄影中,家庭式非艺术照片的这些技术缺陷都被当成了一种视觉语言,通过这样的语言,私人的体验才得以传达给观者。那看似拙劣的摄影技巧,其实是一种用来表现摄影师与被拍摄对象之间亲密关系的刻意手段。<br>二、私密生活摄影以及从对朋友圈和家庭戏剧性事件的生动刻画,转向了更加寂寥、超然和孤独的肖像刻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章 历史瞬间</b></h1>一、以艺术的人传统手法视觉化地呈现社会事件和历史后果,如今已成规范的创作模式。<br>二、所有纪实摄影在反映社会现实时一定程度上都是主观的、带有偏见的。<br>三、纪实摄影可以揭发社会现实,反驳普通大众的偏见,正如照片作为视觉“证据”,是完全不同于想象的,这一理念如今成了当代艺术摄影探索的重要出发点。<br>四、摄影作品可以做到朴实而不矫饰,与拍摄对象那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一脉相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章 重生与改造</b></h1>一、现代主义被认为具有自身独立而内在的逻辑,它主要从作者身份、美学、技术发展以及摄影创新等方面来认识摄影。<br>后现代主义摄影理论主张任何一个影像的意义并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一定受作者控制,而是只取决于该影像对其他影像或符号的指涉。<br>二、后现代主义创作实践向当代艺术摄影师们呈现出的各种可能性:创作者能够蓄意塑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意识到他们正在进入何种影像传统,透过我们已知的照片来观看世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章 物理与材质</b></h1>一、当代艺术摄影已越来越少运用功能完备的既有视觉技术,而更多地关注创作过程中每一步做做的主动选择。这一倾向同摄影的物质性和实物性重新受到重视息息相关,这一物质性和实物性可以回溯到19世纪初的摄影源头。<br>二、很多当代艺术家通过摄影当作自己多媒介创作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探索摄影的多面性和无处不在。<br>三、在泛媒创作实践中,摄影作为创作素材,其应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来瓦解或巩固装置或艺术的整体叙事效果。<br>四、利用装置形式来营造摄影影像封闭的、多层次的体验,此类做法在当代艺术实践中极为丰富。<br>五、摄影能够以引发共鸣的、敏锐的方式将我们的生活经验抽象化,并使之具有意义。<br>六、在可以使用古老的传统摄影技术,以及把传统摄影思维运用于全新的数字拍摄和后期处理方面,实验主义精神也明显正在重新振兴。<br>七、从2005年前后以来,那些重新恢复黑白摄影文化价值的当代摄影师掀起了一股创造性的浪潮。目前,彩色摄影在当代艺术、商业影像以及日常生活中大行其道,采用黑白摄影的年轻艺术家在有意识地反驳普遍默认的摄影审美。<br>八、摄影将我们的生命体验抽象化并赋予其形式,通过参考传统摄影和使用数字工具,摄影这一经久不衰的功能不断被人们重新利用,并注入新的生机。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在接收、获取和传播影像,同时也标记、浏览和编辑影像,我们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视觉、更加精通摄影语言。我们也更加理解对于连结和框取日常生活瞬间而言,摄影绝不是一项中立日透明的工具。 记于:2022.3.9 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