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i> 迄今为止,我总共搬过7次家,每次搬家后,居住条件和环境都有所改善。</i></b></p><p class="ql-block"><b><i> 但是,无论搬到哪里,无论条件怎样改善,常常出现在我梦里的只有一个;或者更准确地说,仅有一个在我的梦里出现过。</i></b></p><p class="ql-block"><b><i> 那就是1969年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从沈阳搬迁到朝阳时居住的干打垒。</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1969年9月3日,我随父母从省城沈阳搬迁落户在了辽西这个小山坳里。此片拍摄于2006年春节。</i></b></p> <p class="ql-block"><b><i> 三线建设主观上是备战、备荒的产物,客观上起到了产业布局调整的作用。</i></b></p><p class="ql-block"><b><i> 因此,当年国家为三线建设制定的原则是:靠山、隐蔽、分散。</i></b></p><p class="ql-block"><b><i> 因为三线企业建设期间所遵循的方针是:先生产,后生活。所以,全国所有三线企业无一例外,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山下那片楼房所在地,曾经就是我居住了十六年的干打垒所在地。1987年,工厂对那片干打垒进行了改造,建起了一片楼房。1997年2月4日,我第五次搬家,又回到那里居住。此片拍摄于2006年春节,右下角那片平房就是尚未得到改造的干打垒。</i></b></p> <p class="ql-block"><b><i> 所谓“干打垒”,就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每户面积只有30平米左右。</i></b></p><p class="ql-block"><b><i> 全厂职工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都是一样大小,房屋结构都是按照一张设计图纸建造的。</i></b></p><p class="ql-block"><b><i> 就是这个极普通、极艰苦的干打垒留下了我少年、青年、成年的印记。我在那里度过了学生时代、在那里复习功课考取大学、在那里成家立业娶妻生子。</i></b></p><p class="ql-block"><b><i> 我在那里生活了十六年。</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1987年春节,刚刚一岁多的女儿在干打垒的火炕上弹着玩具钢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现在年轻人没见过的“炕琴柜”算那时家里的大物件。</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火炕上糊的纸,出现了破损,打的补丁见证了那个艰苦岁月。</i></b></p> <p class="ql-block"><b><i> 我们住的干打垒每栋房有四户人家,每户是两间卧室,一间厨房,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天然气。</i></b></p><p class="ql-block"><b><i> 我们家一进门是厨房,有9平米左右,两个灶台,灶台既用来烧火炕取暖、也用来做饭做菜。</i></b></p><p class="ql-block"><b><i> 房门正对着的是个小卧室,我们习惯性的称为“小屋”,有6平米,小火炕可共两个人睡觉;厨房左侧是一间大卧室,“我们习惯性的称为“大屋”,有15平米。</i></b></p><p class="ql-block"><b><i> 大屋门在中间,进屋靠南面窗户是一铺火炕,可供5个人睡觉休息,北面9平米左右的空间摆放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衣柜、两个木箱子。</i></b></p><p class="ql-block"><b><i> 按照现在的说法,那个“大屋”既是卧室、也是客厅。家里如果有客人来,都在大屋的椅子或沙发上坐。大人们在屋里唠嗑,我们常常是趴在炕上听。</i></b></p><p class="ql-block"><b><i> 1975年2月4日立春时节,第二天我将迎来14周岁生日。一位老工人来家里串门儿,我正聚精会神地趴在炕上听大人们唠嗑,19时36分,我身子下面的火炕突然上下剧烈颠簸起来。那位老工人凭借经验,马上说:地震了!</i></b></p><p class="ql-block"><b><i> 这便是震惊世界的1975年“海城 2.4大地震”!</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 198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全家在干打垒中拍下了一张全家福,这也是我们在那里留下的唯一一张全家影像资料。</i></b></p> <p class="ql-block"><b><i> 到目前为止,干打垒是我居住、生活时间最长的房子。十六年的美好时光,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i></b></p><p class="ql-block"><b><i> 干打垒的生活是艰辛的,又是非常快乐的。多少年来,干打垒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挥之不去。</i></b></p><p class="ql-block"><b><i> 且,每每都是非常美好的梦境,梦中醒来,常常是懊悔不已:怎么就醒了呢?!</i></b></p><p class="ql-block"><b><i> 真想回到梦里,回到那段快乐的时光里!</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198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全家分别在干打垒的卧室兼客厅里拍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自上而下分别是母女三人、父子二人。</i></b></p> <p class="ql-block"><b><i> 在干打垒居住的十六年是艰苦的。因为,干打垒是用大石头垒起来的,保温和气密性都非常差,每到冬季,北面墙上往往会结一层霜,屋子里很冷,即使把火炕烧得烫人了,盖着厚厚的棉被,还是能感觉到从北面吹过来的嗖嗖冷风。</i></b></p><p class="ql-block"><b><i> 在干打垒居住的十六年是快乐的。因为,为了改善生活,我们慢慢在屋子前面砌起了院墙,小院子有150平米左右,我们在院子里种了黄瓜、西红柿、豆角、丝瓜等;还养起了鸡、鸭、兔子、猪。夏季的夜晚,一家人坐在丝瓜架下,隐隐地能听到远处工厂里传来的隆隆机器声。</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198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全家分别在干打垒的卧室兼客厅里拍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自上而下分别是姐姐、妹妹、姐妹三人。</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1987年春,爷爷和一岁多的孙女在干打垒的卧室兼客厅里,门外就是厨房。</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1981年五一劳动节,我和母亲在干打垒的客厅里,拍下了这张今生今世唯一一张母子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摄影、文字、编辑、制作:笑 平</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2022年3月8日于辽宁朝阳天心湖</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i></b></p><p class="ql-block"><b><i><span class="ql-cursor"></span></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