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泽厚

桑葉青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时间2021年11月3日我到昆明甘美医院体检,排队太长,闲极无聊打开微信看朋友圈,发现张世伟、萧文泽、李渔钺等几位文艺青年好友均心怀悲痛转载他们的精神导师李泽厚先生逝世的消息。我点开看,内容大体是:“哲人其萎。”据李泽厚学生赵士林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当地时间(11月2日)今晨七时逝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早认得李泽厚这个名字是在2010年秋,大叔杨应飞在芒市给我一盘《中国传统美学》的CD,主讲人是李泽厚,那时才知道他是一位哲学家。后来我和当时还在云南艺术学院就读的张世伟及弟弟杨永超他们常谈论文学艺术及美学哲学等,世伟论及李泽厚《美的历程》是部经典著作,遂开始买来翻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友兰先生称:“《美的历程》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中国哲学的精炼浓缩的概括,把一部死的历史讲活了。”我不敢说《美的历程》是一部充满神奇迷幻和引人入胜的不朽著作,但至少它使我初步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精美艺术的各种介绍评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泽厚先生著作我共有4本。《美的历程》读过两遍,还想再读,《说儒学四期》是2014年9月11日清华书屋买来5天后就迅速阅完的,《哲学纲要》、《论语今读》2017年11月1日买来后也经常翻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此我简述李泽厚先生生平。李泽厚1930年6月13日生于湖南宁乡道林,曾就读宁乡四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2岁时,其父英年早逝,身为小学教师的其母倍感艰辛,经常说“只问耕耘”来鼓励他和弟弟妹妹。那一年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他陷入煎熬与困惑,人生之谜的追问霎时击中了他,他开始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1950年他通过努力学习不负其母教诲,成功在湖南第一师范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顺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他的学业主要靠自学和冯友兰、任继愈等辅导。李泽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去新加坡,1992年出国。1988年当选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后任德国国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科罗拉多学院、斯瓦斯摩学院、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泽厚初登美学舞台以批判朱光潜为主要目标,后来和蔡仪争论唯物主义美学。1955年发表《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的人民性问题》在由“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论战中一举成名。1958年出版《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此书基本上是1950年初稿改写。1979年写《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1981年替宗白华《美学散步》写序是其一生重要转折的瞩目焦点,同年写成《美的历程》,李泽厚一生著述颇丰,其主要代表作还有:1985年《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1986年《走我自己的路》、1987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1987年与刘纲纪合著《中国美学史》,1989年写《华夏美学》、《美学四讲》,1998年《世纪新梦》、《论语今读》,1999年《己卯五说》,2006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2011年《哲学纲要》,2012年《旧说四种》,2014年《回应桑德尔及其他》、《李泽厚对话集》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泽厚与众不同原因是他的思想与众不同,难耐寂寞,一语惊人、鬼、神。不按常理出牌,不会克制文风。2010年他曾在《南方人物周刊》专访说:“不是说人一生只能爱一个人,只能跟一个人有性关系。可以开放些,男女都一样,可以有妻子和丈夫,也可以有情人”。他的这种行径是传统文化的离经叛道,他是性情中人,说不来溢美之词,说不来场面话。可能是他过于耿直和光明磊落了吧!他应该适时来点自我贬低,保持谦逊。比如金庸逝世,他在《明报月刊》写了篇纪念金庸的文章《重视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多人不理解,文中谈到上世纪90年代初路过香港,金庸赠金,李泽厚拒绝。然而,李泽厚果真对金庸不满吗?文章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金庸文学成就肯定,二是他阅读金庸作品感受,三是两人交往故事。这第三点惹来后来的讨伐李泽厚网络口水战。有人甚至说李泽厚算老几?我想说80年代李泽厚的盗版书不比金庸少,论及名气不逊于金庸,只是这些人孤陋寡闻而已。我们若知道他1986年10月25日给其学生赵士林出的书写的序言,也就不算什么,不足为怪啦!说他与金庸有深仇大恨,实在吓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是有必要附录一下他写给赵士林的序言吧:</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赵士林是我的学生,这本书是他完全瞒着我写的。因为他知道,我将不会同意他在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弄这些东西。他写完后告诉我,我当然没办法了,总不能叫他去烧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但我拒绝看这本书任何一个字,也不对这本书负任何责任。所以,讲到我的部份,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公平还是偏颇,我不知道;讲别人的,也如此。我向来对赞成我或反对我,热烈支持我或猛烈抨击我,只要是出于学术讨论的要求和立场,基本均一视同仁。至于出于其他目的的攻讦或吹捧,除了在笔头但经常是在口头略加嘲讽外,更不放在心上。笑骂由人,自知在我。既然如此,对我的学生如何议论评说我,就更不必去管它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据士林说,他为了不影响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这本书是额外加班开夜车搞成的。尽管他年富力强,精气旺盛,但看来也仍然会很辛苦。我希望,真正花了气力的作品,应该可以一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又据他说,出版社一定要我写个序,正好趁此写这几句说明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李泽厚1986年10月25日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说:“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喜欢空洞、繁琐的东西,比较注意书籍、文章的新看法、新发现,比较注意科学上的争辩讨论。”李泽厚能各家思想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做到融会贯通、用人如己,不得不令人折服!虽然我对他的“新儒学”难理解。李泽厚让我们明白:讲哲学,并非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争辩;讲文艺,也不一定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差别。他提出“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给我们很多理论指导和哲学思考。李泽厚坚持编织“世纪新梦”,或许是“痴人说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骆玉明曾说:“李泽厚是在那个荒唐年代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思考并且从事着文字撰述的少数知识分子之一。”易中天《盘点李泽厚》:“我们不能没有梦,也不能没有李泽厚!”他的好友刘再复评价他为“一个能把握时代脉搏而往往不识时务也绝不追赶时髦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泽厚来的很潇洒。他的离世对我有些感触,我们这代人或多或少读过他的一些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12月25日我曾在日记中写下:现今知道李泽厚的人不多,然而《走向未来》丛书“当代西方文库”成为畅销书是李泽厚的一大贡献,李泽厚使国人开眼界、涨知识,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可现在,李泽厚似乎遗忘在历史角落。可悲呀!人到中年难免多些牢骚抱怨,我希望自己以后读书多一些,也能写点看得下去的东西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永清2021年11月3日19:43写于昆明长水航城,2022年3月11日再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