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结合刚上完高端课的家人,大家一起畅谈高端课的感受和收获。这里,我们选择三个家人的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 杨广红: 首先我要感恩虞老师和蒋老师,开车带我去上海学习,这次三天上海高端课的学习,让我对第三道门(世事如何全在于你怎么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有利导思维(积极的心态),就比如我现在就能很好的处理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比如我的健康问题,我不再像以前思考不利的,正因为有些问题我改变不了,我就去改变我能做的事,比如保持良好的情绪,去做身体的锻炼,还有不要做其他对身体不利的事;还有因为健康的问题让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创业项目,让我不再会担心现在的工作好而失业!这次的学习让我过了第三道门,让我有了积极思维,让我的心里每天都充满了爱的力量! 本期,我们还来了个特殊嘉宾:未来的国际级歌星:何泽佳小朋友。她为我们带来了天籁之音 唐婧: 这是我第四次走进高端课,因为一年多没有复训了,所以感觉此次的收获特别大。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三个“一”: 一道门、一颗心、一句话。<br><br><br>第一个“一”:一道门,是人生七道门中的第四道:地图不是真实的疆域,也就是有效思维的这道门。之前,我对这道门并不是太理解,做得也不是太好。这次再听,好像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董老师说: 中国人只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脑袋”思考。是啊,“思”就是心字底,让我们想到这个汉字就误以为是要用心思考。但真相是情绪就是一种心理的感受,一用“心”思考,触动了情绪,我们就变得像动物一样了,冲动、易怒、凭借动物本能行事,而不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像我之前,很多时候在跟孩子意见有分歧,孩子会顶嘴、抬杠,我就特别容易被孩子的几句话激怒,觉得权威被挑战了、下不来台了、没面子了,进而愤怒地说出不过脑子的话,最终两人都气冲冲地不欢而散。这就是典型的只用“心”思考,没过脑子、没用有效思维思考、没想我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话题在当天晚上分享时,虞老师又给我点出了一点,也让我醍醐灌顶,就是做人做事也没有分开。跟孩子在一起是做人的状态,做人的法则是以过程分高低,而我却在争输赢,这显然是做事的法则的误用。<br> 第二个“一”,一颗心:我发现经过这几年的学习,自己的心态更平和了,自己也更接纳自己、更有自信了,我不再紧张小组的围圈分享,说话也开始有条理、有逻辑了。在表达“我爱你”的那个体验中,我没有了以往的自责、沉重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喜悦,我觉得,正是这几年,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中慢慢提升爱和被爱的能力,跟父母、老公、孩子和解,跟自己和解,把爱表达出来,让你不再有抱怨、要求、苛责的时候,爱就回来了。 第三个“一”,一句话:董老师在开篇写到的“上帝造人,只造了一个毛坯,剩下的工作要由人自己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把自己塑造成魔鬼还是天使,那是每个人的自由”。这次,结合了研究生课上董老师的讲解,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人,如果不读书不学习不成长,我们就都只是穿上裤子的猴子。人之所以与牲畜区分开,就是因为我们可以自我塑造、可以不断成长,我们在董老师的引领下更换了大脑软件、学会了理性思考,打破了两极思维、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手铐脚镣,我们才能够拥有平和而强大的内心,拥有纯净的爱,变成天使。 虞源文: 接受事实<br> 不要与事实较劲<br> 这次高端课学习是我第6次参加,特别是关于第二道门: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家长在孩子“做错事”之后,首先选择的是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通过指责、批评、要求孩子承认错误、限制孩子某种行为等方式惩罚孩子。 那么,孩子行为出现错误之后,家长只有这种方法吗?显然不是。是什么原因呢?问题首先出在了思维层面,是思维层面认为孩子的“错误”会产生不好的后果,然后为了避免这个自认为不好的后果发生,就采取批评、指责、抱怨,甚至打骂。 家长们的这种分析判断是正确的吗?不一定。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最根本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思维层面上认为犯错就该惩罚,没有第二条路;二是在情感层面上确认“不合我意”就是错误,有错误必须惩罚,否则就不满意。 由于在情感层面,认为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好、不当,进而对这种行为的思考是会产生危险。由于在大脑思维层面里面认为孩子的错误马上就要危险,就有了惩罚孩子的行为,其目的是希望孩子的行为回归到家长认为的那个层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肯定会做错事、犯错误,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但是针对孩子做错事、犯错误这个问题,有两个认识:一是孩子必须在他自己试错之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通过别人指责、批评找到答案。二是孩子犯错误、做错事之后,他们需要的是接纳、理解和帮助,而不需要的是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家长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不能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纠结过去。最深层次的是情感模式有问题,认为孩子的行为“不如我意”就是错误,认为犯错就“不应该”,认为犯错误只有惩罚,认为表现不好就是错误的。 这实际上与孩子犯错误没有多大关系,是家长的情感模式是恐惧的模式,万事都会想到不良后果,在任何事情上找不到有益的,纯粹是有害的。那么这种情感模式就导致了后来的批评、指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无心学习、终日逆反。 纠正这个问题,必须从承认事实、接受事实、放弃与事实较劲开始。必须是从情感层面认识到,只有从爱出发才能产生良性的后果。 感谢以下分享者:<br>虞源文 胡行朵 冯纪平 陈小琴 李洪银 梅瑄 王丽 王德胜 耿苏详 徐高明 姜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