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日记——杜家沟

李子中

<div>  杜家沟村位于岚县东部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原为上井乡辖,2001年撤乡并镇过程中随上井乡撤销建制划归顺会乡辖,与周边的木瓜沟、程家寨、樊家沟同为北白家庄行政村所辖的自然村。出村道路向南经樊家沟、北白家庄后与337国道(原313省道)相连,北距顺会乡政府所在地梁衬会村16里,南距县城20里。</div><div> 村子分布在一条南北向的黄土沟谷,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村周沟壑纵横,墚峁众多,植被稀疏。分布着的红土质淡褐性土壤通气性差,透水不良,宜耕期短。主要农作物以土豆、玉米、红芸豆、等小杂粮种植为主。因土地贫瘠,产量低于全县水平。生产条件差,过去种地全靠人背驴驮,虽经历年修路整地,小平车可到地头,但地形崎岖,坡陡路远,农业机械很少,耕作运送仍以传统的畜力为主,且以驴骡居多。随人口外流,多数墚地撂荒弃耕。</div><div> 相传过去由杜姓建村首居,故名杜家沟,后杜姓迁离,村内现已无杜姓留存。全村在册280多人,现常住仅剩20人(2018年数据)。“兰、王”为主要姓氏,另有刘、张等姓。过去全村人家多在沟内西崖凿土窑而居,改革开放后渐于沟底建造土木结构房屋。村南旧有龙王庙、山神庙各一,村内也曾有敬神醴羊的习俗,后庙毁俗废。后村民逐渐分散外迁,村内偶有砖木新房,不少土窑和土木老房仍有人住。人畜饮水从两口井中汲取,仍保留了辘轳提水、桶装担挑的方式。到访之时,村内道路也全为土路,唯有街上安装的几盏太阳能路灯算是新时代给予这个传统村落唯一的物质见证。</div><div> 2018年,杜家沟村被确定为岚县脱贫攻坚90个整村移民的自然村之一,全村共有12户35人实施移民,迁往县城易居苑移民小区,杜家沟村从此消失殆尽。</div> 由南向北的航拍。杜家沟村处在黄土丘陵区一道南北向的沟壑间。 由北向南的航拍。村子东西两侧的黄土墚上梯田层叠,逶迤连绵,出村道路顺沟底向南蜿蜒。 这里沟谷较窄,沟底经雨水冲刷自然成型。沟西一侧院落较多,从南到北呈带状分布。 村口靠东一个五间砖房的院落原为村里的学校,现已闲置。 依势建在靠崖斜坡上的几户人家,房子也还是过去建造的土木结构的老房。 土崖土院土墙土坡,简陋中也透出一种淳朴和平实。 <p class="ql-block">村子北头几孔老窑早无人住,整个院落靠在土墚向东伸出的土崖上,倒像是一座古堡。</p> 沟西土崖上层叠着很多废弃的土窑。一把撅头、一张铁锨、一身苦力、一股愚公移山的毅力大概就是过去祖辈们挖掘窑洞的全部备料。<br> 时至今日,村里个别老土窑仍有人居住。 靠崖一侧,高过街道的院落里正在打场,边上堆放着打场后的秸杆,散发出传统的农耕气息。 土堎上蹲着抽烟的几个村民。 <p class="ql-block">临街的土打墙经年残蚀,泥抹砖补,像一件缝补多年的衣裳。</p> <p class="ql-block">屋子里,正在看电视的姊妹俩。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村里才偶尔会有孩子们的身影。</p> 井台旁聊天的人们。水井仍旧为留守下来的几户人家提供水源,井台旁也一直是村里坐街的中心。 一个紧邻土崖的院子外,山崖被时光镌凿成一尊雕像,矗立在门口,像是一个威武的卫士。 没了人住的土窑成了圈羊和存放草料的地方,老院里摆放着几只用来饮羊的粗瓷大盆。 街上,一堵破墙后的两头毛驴。牲畜既是农家的生产工具,也是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忙完秋收,又得忙打场。在场门口斜倚休息的妇女。 沟后,一座盖起不久的新房。门前即土也没有院墙,若不是老树根底的新苗耐不住寂寞发了芽,几乎没有什么能够证明春天已经来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4年11月、2018年5月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