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幻城~一个和尚的自述》

兰若寺客

<p class="ql-block">作者:王如星</p><p class="ql-block">编辑、统筹:孙鸣遥</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波罗僧揭谛11</p><p class="ql-block">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终南山下雪了,白茫茫一片,不是梨花开,而是银装素裹。终南山的雪,下的早,来势猛,只一夜功夫,让周天寒彻。终南山很美,四季风光,美不胜收。终南山很幽,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终南山神奇,来此隐居者自古不绝。</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入驻保济禅寺已经有近小半年时光,最初的杂乱和艰难时候已经过去,觉耀大和尚看着我在身体力行地推行致良知实践,从上院派了三位年轻知识广博的和尚过来,人手多了,分工就有了细化和明确。梵义、老任他们,遵循规则,晴耕雨读,自在修行。章会计通过香客引见,在一些村子里走访贫困家庭,对孤老、失学孩子进行帮助。庙里结余资金重点就花在救济上。</p><p class="ql-block">安然组织了一个保济禅助基金会,她通过以前的人脉关系,拉了个群,募集到不小数额的善款,准备筹建一个孤寡养老机构,让临终老人在梵音中走向天国。</p><p class="ql-block">梵义和老任组建了个保济禅食网络销售平台,推销附近山农采摘的天然干果,行情看好。</p><p class="ql-block">昨天约了几位隐士,请他们来寺里坐谈致良知宗派所应有的智慧体系创立,要具体要完善。今天大雪封山,没想到他们还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来了,斗笠,披风,五颜六色,一式的汉服,在这雪花飞舞的山间,如同穿越。依次进来的是:飞鸿、白狐、嫣然、梧桐、穿山甲、雪里浪仔、牛榜一果等七人。他们都有俗名,只是在修行时用这些代号。</p><p class="ql-block">引隐士们到禅室落座。出门端一盆白雪,在火炉上煮上武夷岩茶,顿时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又把庙里其它僧人和居士一起请来,大家聚集一堂,为细化致良知融合我佛的智慧体系而畅所欲言。</p><p class="ql-block">我说了开场白:无数高僧经过几十年的修行,得出感悟:佛陀并不是有求必应的神,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而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要对生活有所觉悟,首先必须学会净化心灵。我佛自西方来到东土,便与汉学进行了渗透和融合,已经形成一门哲学。佛学是智慧,与时代同步发展和进步,不会因循守旧,更不会固步自封。一部《心经》,古人的理解和我们当代人的感悟,一定是有千差万别。……</p><p class="ql-block">我开场白说完,大家就畅所欲言。尤其是几位隐士,都是有学问勤思考的人,对佛学,对阳明心学都有研究。在格物致知上,隐士们认为,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别开生面,将“格物“,”致知“,”诚意“放在一起解释,认为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王阳明认为“格”指是“正“,”“知”指的是良知,格物要靠良知,否则无法达到”正其不正“的目的。格物的前提是以自身善良之心所知道的善恶来正之。但是王阳明这种解释还可商榷,《大学》第四目提出“正心“。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很明显已经包含有“正心“的内容在里面,如此一来,在格物致知后面再强调“正心”是多此一举了。“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这种情况下,与我佛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相吻合了。众隐士认为,孔子之后无孔子,阳明先生无疑是对儒学的继承和修正。</p><p class="ql-block">众人最终确定我寺创立致良知宗依据:格物致知,渡已渡人。</p><p class="ql-block">晚上斋饭后,7位隐士集体提出要求皈依保济禅寺,我作为住持,为他们做了皈依仪式。</p><p class="ql-block">是夜,大雪无声,恍然入梦。梦中竟然梦到原江陵市的黄书记和戴市长,他俩穿着风雪大衣,相伴踏雪入寺,行至大雄宝殿,向佛祖金身行了三鞠躬,然后对我说:法静师父,收我俩做徒吧,我们皈依。</p><p class="ql-block">我一惊,醒来,竟是南柯一梦。</p><p class="ql-block">次日早起,天刚蒙蒙亮,一夜风雪,掩盖了昨日的陈迹,一切皆焕然一新。我走到大雄宝殿前,抬首便看到两侧的对联:</p><p class="ql-block">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木</p><p class="ql-block">佛法无边难渡无缘之人</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