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北京(62)大钟寺博物馆 2022.3.6

霍者

<p class="ql-block">《礼记》有言:“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元旦辞旧迎新之际,人们都会鸣响大钟,在浑厚悠扬的钟声中,祈福家人幸福安康,祈愿祖国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今天乘公交103转88路,20余站用70多分钟到达大钟寺。在北京北三环西路,联想桥东边,有一处不太显眼的门脸——觉生寺。要问“觉生寺”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可是,问“大钟寺”几乎无人不晓。因为这里不仅是几条公交和地铁站名还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最初为皇家寺庙。乾隆八年,乾隆帝将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1984末年成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次年10月正式开放,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自乾隆朝至清末,觉生寺一直作为皇家祈雨场所倍受清代帝王的重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该寺</span>多次受到皇帝御制石碑、御书匾额、钦赐法器等礼遇。乾隆皇帝还多次驻跸觉生寺,并留下了许多吟咏觉生寺的著名诗句。至民国时期,觉生寺开始向社会开放,寺内定期举办庙会。</p><p class="ql-block">山门的“敕建觉生寺”匾额由雍正帝御笔手书。雍正帝有云“以无觉之觉,觉不生之生,所谓觉生也”,是故雍正帝为寺庙取名觉生寺,希望借佛寺“振其大觉之道,达夫正觉之旨”。</p><p class="ql-block">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牌匾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朴初老先生题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门</span></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收藏、展览、研究中国古代钟铃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以明清时期的青铜古钟为主,同时也收藏有宋元明清时期的铁钟和近现代的青铜钟以及少量的外国钟铃,共五百余件套。</p><p class="ql-block">大钟寺永乐大钟是北京的五大镇物之一。镇物,就是震慑之物,它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驱邪避祸,抵制邪怪侵犯,以取以正压邪之意。</p><p class="ql-block">相传明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就派姚广孝大改北京风水,这姚广孝就以“五方五行的风水镇局”,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分别在北京城的五个方向,布置下风水镇物,以此镇压邪祟,以保京城的万世太平。东镇,东方属木,并且东镇是五镇之首,它的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这个东镇,也是目前唯一下落不明的镇物。这神木厂,就在现在的广渠门外的黄木庄附近。到了2020年的时候,北京市政府在神木厂附近,建了一个庆丰公园,这乾隆爷的碑亭也重建了,并且还在民间征集了一块2.4米直径的金丝楠木,自此,这北京东面的镇物,就算是部分恢复了。南面,南方属火,北京城南的镇物便是一处与火有关联的建筑,它就是永定门外的烽火台,“燕墩”,也叫座“烟墩”。北京话里把燕墩叫做“挡”,民间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这个“一挡”便是燕墩。西面,西方属金,它的镇物是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北方的镇物,就是昆明湖。乾隆当年为了效法当年的汉武大帝,硬要开凿和扩建这大泊湖,并将这大泊湖改名为了昆明湖。结果没想到这昆明湖因为湖面扩大,到了雨季便成了水患,从而导致东南一带的村庄,经常发生水灾,乾隆于是就效法先贤,将大禹和盛唐时治水的“铁牛镇水法”改进了一下,铸了一头铜牛,置于昆明湖的岸边,并全身镀金,名曰:金牛。中央位置的镇物。中央属土,镇物是现在的景山。当年永乐大帝定都北京之后,按照阳宅风水的要求,皇宫要有一靠之山,于是,便把拆除旧城时的渣土和挖护城河时的河泥堆积在这儿,从而形成了一座人造小山,并取名为万岁山。</p><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依次为山门-访客中心、天王殿-钟韵洪鸣、大雄宝殿-礼乐回响、观音殿-质器庄严、藏经楼-妙境梵音、大钟楼-永乐大钟、两侧分别为大雄宝殿西配殿-敕建觉生、观音殿西厢房-金火流光、大雄宝殿东配殿-阅古钟林、藏经楼东配殿-外国钟玲、九亭钟园-诗韵钟声。</p><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这是进入山门的第一层大殿。</p><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殿内和挑檐梁枋上均有旋子彩画。南面明间和次间分别有障日板壶门式门楣和窗子。殿中原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像(现已不存)。</p><p class="ql-block">现在是“钟韵洪鸣”专题,为专门播放永乐大钟钟声录音的房间,游客在其中可感受大钟钟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以往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进行。硬山顶,面阔五间,前檐接盖抱厦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内部梁枋檩上均有旋子彩画。抱厦前有月台。目前大殿作为“礼乐回响”展厅陈列曾侯乙编钟为主的一些内容。呈现乐钟作为礼乐制度的载体,成为统治阶层权力、地位的象征,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钟铃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产生于夏代,成型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历经大约6000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她植根于中国古代政治、宗教、音乐、文学以及军事等方面之中。反映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p><p class="ql-block">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中国的钟铃文化如涓涓细流,贯通古今,积淀深厚。</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古钟走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合瓦形的乐钟到圆筒形的梵钟。中国古钟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两大古钟体系:乐钟和梵钟。</p> <p class="ql-block">乐钟,在先秦时期除了具有乐器的一般功能以外,更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载体。具有乐器与礼器的双重功能。乐钟的形制为合瓦形。</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礼乐制度,在周朝形成并完备。它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的阶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规定。涉及了宗庙、乐舞、车马、服饰等生活与礼仪的方方面面。&nbsp;</p><p class="ql-block">所以,乐钟成为统治阶层权力、地位的象征,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p><p class="ql-block">以上的乐钟,属于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随州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下层为两组大型甬钟,12件;另有镈1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p><p class="ql-block">这一套编钟也显示了曾侯乙的地位。他即是周朝诸侯国曾国国君,又是周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大将军南宫适的后代。</p><p class="ql-block">看过《封神演义》的都知道,南宫适封神演义中西岐周王军的四大将军之一。凡人武将,武艺高强。乃周王朝的开国功臣。&nbsp;</p><p class="ql-block">梵钟,则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完全不同于先秦乐钟的新的形式的古钟。古钟的形制、声韵也因梵钟的出现,产生了相应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梵钟是佛教寺院里的重要法器,深沉清远的钟声,有召集僧众、报时等作用。不仅增添了寺庙的尊严,也注入了“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佛教含义。因此有了“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梵钟虽然用途各不相同,但它的形制是圆筒形,没有太大差别,却有着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是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的。把它放大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的铭文。精美程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彰显了早期中国杰出的青铜铸造技艺、乐律学成就以及礼乐文明,被称为“人类第八大奇迹”,绝非虚妄之词。以田青之见,西方被奉为王的钢琴、管风琴,在曾侯乙编钟面前恐怕只能颔首低眉。由此,我国科学家、音乐学家对其展开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以我国已趋精湛的青铜复制技术,所复制编钟在材料、体量、外观等方面,与原件完全一致,然而在乐律学家的耳朵里,复制品的音色始终难以比肩原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曾侯乙编钟一起展出的,石磬。挂在架子上就是编磬。</p> <p class="ql-block">铙钟(náo)</p><p class="ql-block">产生于商代中晚期,延续至西周初期。铙口部呈凹弧形,横截面呈阔叶形,两侧角尖锐,底部有一空管型短柄,与体腔内相同,柄中可置木段。铙是古代军事活动中使用的军乐器。</p><p class="ql-block">甬钟</p><p class="ql-block">出现于西周初年,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甬钟上部的长柄称作甬,甬上有环,用于悬挂。通常多件甬钟组合使用,其组合的数量因所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钮钟</p><p class="ql-block">因钟体顶部的悬钮而得名,出现于西周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和甬钟一样,常常是多件组合使用。</p><p class="ql-block">自铙出现于商代之后,西周出现了甬钟,然后是镈bó&nbsp;、钮 、钲……魏晋南北朝的梵钟,完成了钟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钟文化,幻彩于东亚,屹立于世界古钟文化之林。</p> <p class="ql-block">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实际上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质器庄严</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悬挂着乾隆皇帝的九龙朝钟,钟上面悬挂的钮是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p> <p class="ql-block">更钟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向公众统一报时的钟,悬挂在钟楼之上。钟楼一般为高台建筑,多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根据文献可知,汉魏时期已开始出现更钟。先民们没有机械表和电子钟,采用的是流沙或流水计时法,一日分12个时辰,每到规定的时辰就会敲响大钟,为全城生活的人们报时。梵钟出现以后,更钟借用了梵钟的形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为面阔七间的双层楼阁式建筑,藏经楼一层作为“妙境梵音”展厅,陈列了一组有明确来源的寺观钟。</p><p class="ql-block">古语云:“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古朴宏美的古钟与悠扬庄严的钟声,早已成为寺庙宫观的重要标志而深入人心,钟是寺庙宫观中重要的法器之一,钟声则是寺庙宫观的灵魂。有关寺庙宫观钟声的古诗句最著名当属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俨然成为一道可以聆听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年间的鹤纹钟,鹤纹与云纹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古人以鹤为仙禽,学道成仙者往往乘鹤而去,因此鹤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口铸满仙鹤的铜钟颇具道钟特质,堪称道钟铸造工艺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善缘庵钟,它是清康熙年间铸造,图纹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永泰寺钟,铸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钟体上铸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声,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的颂词。</p> <p class="ql-block">大钟寺的核心建筑大钟楼,闻名于世的永乐大钟就悬于楼内中央。钟楼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檐下悬有乾隆皇帝御笔“华严觉海”匾额。寺内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筑为大钟楼,立于巨大青石台基之上,两层,上层顶为圆形,下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楼内两侧有楼梯盘旋而上,上层各面均设有窗户,透光性好,可视钟钮和钟身顶部十分清楚;悬钟的架子以粗大的木梁制成,8根主柱顶部向内倾斜,主柱上3根横梁巧妙地将力过度到主柱上,分摊到更多断面之上;钟下青石台基上砌有八角形散音池,池深70厘米,直径4米,距离钟口1米,既可减低钟架的高度,又可有很好的共鸣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20年左右,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大钟通高6.75米,重46.5吨,直径3.7米。钟体内外有23万字的铭文,低音雄浑厚重,撞击音色衰减慢余音绕梁。在殿外檐下,有乾隆御笔的“华严觉海”的匾额。永乐大钟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永乐大钟每年的12月31日都会被敲响,每次要敲多少下?</p><p class="ql-block">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至于大钟为何要定为108下?</p><p class="ql-block">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这表明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p><p class="ql-block">钟身内外铸满佛教名经,用汉文和梵文书成,共计230184个字,字体为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遒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相传为当时的书法名家沈度手笔。钟外铭文有《诸佛如来菩萨尊者名号集经》,里面为《妙法莲严华经》,钟唇为《金刚般若经》, 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经咒17种。永乐大钟的铸造成功,是世界铸造史上的奇迹。大钟是以铜为主,采用无模铸造法一次铸成的,没有磨削加工的痕迹。永乐大钟钟声悠扬悦耳,声音最远可传90里,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令人称奇叫绝。这口大钟已敲击了五百多年,至今仍完好无损。现在被世人称为“钟王”,是大钟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看大钟</p> <p class="ql-block">永乐大钟铸造地点是德胜门内铸钟厂。铸成之后,存放在汉经厂,万历三十五年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每日由6个和尚敲钟。到天启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大钟弃于地上。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被重视。雍正皇帝命在新建成的觉生寺内再设计建造钟楼,并开始移置大钟。移钟工程历时十年直到乾隆八年才完成。永乐大钟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搬迁。大钟最奇妙之处在于46.5吨的大钟悬在木梁上,只靠一根长1米,高14.3厘米,宽6.6厘米的铜穿钉,实在令人惊讶。如此巨大的铜钟高悬在木质梁架上,几百年能安然无恙,这要归功于悬钟的梁架采取的是三层重叠纵横架构,将主梁承受的重力分散到十个断面上,使八根立柱承受的负荷基本处于恒值,支撑大钟的八根巨大贴金攀龙立柱均向内侧倾斜,这种传统建筑施工中的“侧角”技术对抗衡钟架的晃动和防止榫卯的滑脱,起着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经文</p> <p class="ql-block">钟杵</p><p class="ql-block">古代农历春节,要撞钟108响。现在,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三,每天早、午、晚击钟三次,以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聆听这一优美吉祥的古韵钟声。</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御制觉生寺大钟歌”僧帽碑</p> <p class="ql-block">碑文</p> <p class="ql-block">九亭钟园的中心圆亭</p><p class="ql-block">在大钟寺的东侧是1994年建成的九亭钟园,共有九座钟亭,三十二件钟廊,陈列有40余口古钟。</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二年修建九钟亭园捐款的功德钟。石质的。</p> <p class="ql-block">在九亭钟园西侧正中的位置有两口比较有纪念意义的钟,一口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警示钟,另外一口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纪念钟。</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东配殿:外国钟铃</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配殿:阅古钟林</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古钟,不仅是演奏的乐器还是报时的响器,更是政治的符号、礼乐制度的载体、宗教的法器。</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都是寺庙里面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这是春秋时期的秦公镈,制作精美。</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西配殿:敕建觉生</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中国古钟,不仅是演奏的乐曲,报时的响器。更是政治的符号,礼乐的载体,宗教的法器,其发展之不息,内涵之鸿福,影响之深广,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中国古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合瓦形的的乐钟到圆筒形的梵钟,经历了前后二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两大古钟体系。中国古钟作为传统的文化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音乐、军事、文学、民俗、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题《觉生寺瞻礼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