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座山(二)

符泽尔夫斯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座山(二)</p><p class="ql-block">符 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俭寡欲、开朗坚强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也是有文化的。母亲在世时,她经常说,我读了四年私塾,你爸只读了三年。但讲到父亲年轻时,她会脸上露出自信和骄傲的神态,他会说,你爸虽然是当兵的脾气,个子不算高,但模样还是很“聪相”的(丹阳话,意为英俊),皮肤又白,讲道理,天不怕,地不怕。事实上,年轻时,他们两人都是才貌双全。两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不弃不离,相知相守了半个多世界。现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骨瘦如柴的父亲,还订了新年的《山海经》杂志,还在强颜欢笑,还说,等天气暖和了,要把小花园里的十几株月季修剪一下,把金边吊兰分盆-----</p><p class="ql-block">过去,因家中贫困,身为公办教师的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总是一天一毛四分一包的勇士牌香烟;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患了多年的胃下垂和肝肿大。现在,条件好了,他的退休工资每月也有四千元,儿女们孝敬他,给他好烟,他却私下拿到烟店里去换差烟,还说,一包可以换几包呢。每年总是要存下几万元来给子女。那一年,他给我送花过来,已经七十多高龄的父亲下了公交车,手里拎了两盆兰花,步行了两公里,到了我家楼梯口终于筋疲力尽,倒下了,嘴磕在了花盆上,口鼻出血。母亲埋怨他,三块钱的三轮车就是舍不得坐。父亲却说,不该花的钱就不该花,能省的为什么不省?家里的老房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盖的平房,我要给翻小楼,他坚决不让;给他们装了空调,他舍不得开,家里的房子矮小,光线不好,我前脚开灯,他后脚就关了-----而就是这样对自己近乎抠门的人,在村里修路、修家谱等公共事业上,总是带头几千几千的捐献;遇子女家有事总是几万几万的送上。</p><p class="ql-block">父亲对自己近乎苛刻,而对人处世又是大度开明的。1949年9月参加东北野战军并考取军医,而填表是在当年11月。按照有关规定,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应按照离休待遇。他的战友和村上的老干部愿意为他证明。父亲一笑了之,常说虽然享受离休待遇要比退休好许多,但我比那些早就牺牲、失踪的战友幸福多了,当年参加革命根本就不是为了老来享受待遇。所以,他从来就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要纠正更改自己军龄、工龄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母亲是条河,父亲是座山。我的母亲象众多的母亲一样是慈爱温柔、无私奉献的,而父亲却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父亲开朗豁达,兴趣爱好广泛。晚年生活里,主要菜单是公益事业、集邮、书画、垂钓、养花种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活一天算两个半天,活一天就要开心一天,对得起一天。父亲很坚强,有着超出常人的毅力。78岁那年,例行体检中查处左肺部一块近6公分大小的肿瘤,经两次介入疗法治疗后,肿瘤竟然神奇的消失了。给他治疗的东南大学附属医院的顾教授总结说,如此大的肿瘤,在如此高龄的患者身上,治疗后发生如此奇迹,临床上极其罕见。除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外,不能不说这与符杰老先生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毅力,旺盛的生命力有关。85岁那年,父亲患了心肌梗塞,当时体弱多病的他满打满算只有40公斤,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放一根支架,两根导管,医生告诫我们做好万一下不了手术台的思想准备-----两个多小时后,父亲平安下了手术台。</p><p class="ql-block">现在,父亲他们三兄弟是村上长寿的一道风景,伯父91岁,父亲86岁,叔叔84岁。</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座黑云遮不住,天塌压不跨的山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2015年的春节是在焦虑、忧郁、担心中度过的。因为,新年一月份开始父亲的身体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进入二月,我开始动笔为父亲写这篇《父亲是座山》,甚至为父亲选好墓地,写了挽联,以备急需。由于工作等原因这篇文章断断续续的一直写到2月28号上午,才基本收尾。而当天下午五点半,二姐的电话告诉我不详的消息,我带上妻子旋即开车往老家赶。</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是把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而我遇到的是,平生第一次守着一个人,看着一个人在自己面前慢慢死去,而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赶到家到父亲离去,有近一个小时吧,父亲脑子似乎清醒,而讲话发音已模糊,但他坚持要上卫生间解大小便,并一再努力地咳嗽,让我们把他扶起来,试图把一口淤积的痰吐出来-----我们只能满足他的要求,扶他去了卫生间,几次三番把他扶起来,轻轻拍着他的背-----他终于吐出了痰,而这口痰,也耗尽了父亲的最后的全部力量。</p><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28日17点40分,农历正月初十。父亲驾鹤仙逝了。父亲就那样平静地闭上了眼睛,他没有眼泪,没有痛苦,更没有挣扎-----此时的父亲安详地躺着,他就像要出远门,怕在家的孩子担惊受怕,尽力装出的不会走远,很快回家神态的父亲;就像明明知道了体检不好结果报告的内容,还要在子女面前强颜欢笑,满不在乎的父亲;又像在告慰床前的子女,生死平常,不要悲伤,看我没有痛苦,没有牵挂,你们要好好生活着啊-----</p><p class="ql-block">我的性格也似父亲般的刚强,平素极少流泪。可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不能自己,我长时间地潸然泪下。父亲平生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荣誉证书有100多本,父亲的藏书有满满两大柜;父亲晚年几十年里,用手工编撰了40多本,每本厚达数百页的线装书,有《春荀集》系列、《文萃集》系列、《书画集》系列、《中国佛经集》、《历史资料集》系列、《养生指南》系列等十几大类,洋洋数百万言,各种字体,图文并茂,涉及国学、人文、养生、天文地理、宗教历史、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都是他博览群书所获,或者自己创作,一篇一篇收集,一笔一笔写下来,一本一本精心编就的。这是留给我们的一座知识的宝山,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啊!</p><p class="ql-block">姐妹们在念叨,父亲临死也没有忘记不要给子女和亲朋好友添烦,他硬是撑着挺过了春节和下雨天;</p><p class="ql-block">村上长辈们说,耀正(家父原名)这辈子委实不容易,14岁离家,退休后回村,在外工作大半辈子,回乡报答父老乡亲25年那。他还培养了作家、书画家的儿子和博士后的外甥,为后庄村为符姓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他的学生说,我们不仅从符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光明磊落、不卑不亢的好多做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他的同事在导墅中学为父亲举行的追悼会上评价,符杰同志一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中从来不拈轻怕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他既能教语文、数学,还能教音乐、绘画、体育,也擅长学校管理,是个多才多艺,全能型的教育工作多面手,因此,成了是救火员和火炬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不仅桃李满天,还为乡村学校培养了很多教师人才;</p><p class="ql-block">当地镇村党委给予的评价是,符老先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编写地方志,弘扬国学,老龄事业,文化惠民等多方面都是有口皆碑的;</p><p class="ql-block">我为我的慈父、严父撰写了挽联——</p><p class="ql-block">人生八十六年,不卑不亢,嫉恶如仇,敬也!刚直。</p><p class="ql-block">军人真相符;</p><p class="ql-block">工作大半辈子,多才多艺,桃李满天,佩哉!无我。</p><p class="ql-block">须眉中豪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是本书,这是本博大精深、惠及子孙万代的好书;父亲这座山没有倒塌,永远那么高高大大、苍翠雄伟地屹立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父亲安息!</p><p class="ql-block">父亲天国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5年2月10日动笔 </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6日 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