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座山

符泽尔夫斯基

<p class="ql-block">散 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 亲 是 座 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符 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次回家,父亲说,最近不怎么想抽烟了,烟抽到嘴里发苦呢。</p><p class="ql-block">符蓉二姐发短信给我说,老爸不再坐在房里书桌边写字了,他说他没有力气了。</p><p class="ql-block">以前每年年前,父亲总是打几次电话嘱咐让带台历给他,今年他居然没有再提------</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请省城专家给父亲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手术很成功,一直留意的是术后保养,营养维护,注意的是他的心血管功能,所以,每次回家看望,并没有想及其它。二姐的话,使我联想到,因为父亲抽烟,虽然量不是太多,但一直有慢性气管炎症,且七、八年前体检发现了肺部肿块,因治疗及时,奇迹性的痊愈。所以,过去医生和子女们一直劝他戒烟,但他却说,我懂医,我抽的量不多,每天才半盒左右,危害不大,几十年的习惯了改了也不好,真要等到哪天,我不想抽烟了,那倒是真的不行了呢。书画是父亲一辈子的酷爱和特长,屈指一算,他退休后26年的生活里,从事书画几乎占了大半以上时间,特别是最近几年,耄耋之年的父亲每天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书桌边写、画-------想到这些,我才感到问题的严重。</p><p class="ql-block"> X片上的显示清清楚楚,肺部有明显的阴影。我的意见和专家的意见一致,保守疗法,提高生命质量。86岁的体弱多病的老父亲再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在默默为父亲祝福祈祷的同时,一股强烈的冲动迫使我让自己静下心来为父亲写一点文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原名符耀正,身高只有170cm,年轻时长得英俊。他读过三年私塾,14岁到上海学做生意。1949年9月,16岁的父亲带着14岁的弟弟远赴沈阳寻找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报名参军,当时兄弟俩双双考取了东野的军医,其时父亲改名符志清,后随军南下准备解放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旋又北上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响应号召复原到家乡,本来让他转业到物资部门,他自持有文化,主动要求到教育战线工作,改名符杰,遂做了40多年的教师。</p><p class="ql-block">当过兵的父亲个性鲜明,脾气耿直。他的生母在地里劳作时被日本鬼子流弹打死,其父娶了个满脸麻子,小气刻薄、生性暴戾的后母,抗争不下的不满14周岁的父亲毅然孤身前往大上海打工。国民党败退上海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散落的皮箱、细软,父亲不屑一顾;他打工的百货日杂商店老板躲避战火去了,让他一人看店,几个月战事结束后,他把一分不差,一样不少的店完好交给老板。</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村上有个造反起家的村支书,在村上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百姓敢怒不敢言,而他唯独惧怕在外当教师的父亲。每个星期回家一天的父亲敢于为村民打抱不平,敢于去大队部找这个书记理论,敢于向上级反映书记的问题。因为父亲是公办教师,那时属于国家干部的范畴,有文化,辩论的口才好,且刚正不阿,不卑不亢,仗义执言,书记拿他毫无办法。有一次,书记和大队几个干部动歪脑筋,想把村上一棵百年古银杏树卖了,父亲知道后,回来即串联几个老干部老党员旗帜鲜明愤然制止。书记知道父亲是领头的,就带了几个民兵带了绳索气势汹汹来到我家。那时,我们弟妹几个都很小,母亲身体有病,看到如此架势,都急哭了。而父亲大义凛然,一身正气,据理力争。几个民兵终被父亲说服,不听书记指挥,书记最后也只能悻悻离去。那次以后,身材并不高大伟岸的父亲在我心里越来越高大了,简直就是一座山。</p><p class="ql-block">他在乡村中学任教时,驻校的学校贫宣队负责人觊觎校内一年轻漂亮的知青女教师,该负责人自持公社里有人,几次三番调戏,多次图谋不轨。校主要领导及多数教职员工惧于淫威敢怒不敢言。只是担任教务的父亲挺身而出,严正警告不得欺侮下放女知青,并在礼拜天留校住宿,自动充当女教师的保护人。该负责人恼羞成怒,通过在公社做官的靠山,合谋以“反对毛主席最高指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罪名把父亲关进牛棚3个月。父亲的义举感悟了学校部分领导和教师,他们采取教师轮流驻校值班、安排女教师和知青女教师同吃同住等办法斗争,该贫宣队负责人的阴谋终未得成。</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教师匮乏,特别是一专多能的公办教师奇缺。父亲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绘画等诸多学科几乎门门拿得起放得下,因此往往被当做万金油,经常被派到东派到西执行培训师资、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父亲总是欣然接受,不辱使命。家母身患多种慢性病,我们姐弟4个都在读书期,生产队穷,靠父亲那39元的月工作怎能养的下全家六口人?!因此我家是多年的“超支户”,而那时,父亲的表哥是本公社唯一的社办厂农具厂厂长,他的本家弟弟是县革委会成员兼县文教局局长,母亲的几个哥哥都是临近大队的主要干部,我的大姐符琪考取高中,不能去上,只能在家务农;二姐从小多病,16岁就去镇江打工;妹妹符娜可以顶替没有顶替上。而父亲从来就不会去找他们安排个社办厂工作、申请个经济补助、调换个工作岗位等等。了解我父亲的人说,符老师真不愧老师的称号,他有困难万事不求人,人有难处万法去帮人。改革开放以后的八九十年代,父亲的学生好多在本市担任市领导的,也有担任财政、公安、银行等有职有权单位的主要领导的,他没有为自己的私事找过任何人,求过任何当领导的学生。</p><p class="ql-block">父亲看人看问题很是准确深刻。文革刚开始,他就提出质疑,他认为刘少奇搞的“唯生产力论”,包产到户等是发展经济,是为国家和百姓的;而林彪整天歌颂毛主席,“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三角眼、倒眉加鹰钩鼻,十足的奸臣相”;他和当时不学无术,造反起家的当权者势不两立,对当下奴才、狗才得势横行,敢怒敢言,颇多批判;对“批林批孔”运动,他提出质疑,怎么能把先贤圣人孔夫子和林彪混为一谈?“批臭”了孔子,不就是颠覆了中华几千年一脉相承的“礼义仁智信”的传统国粹?那样必然会导致人们丧失信仰,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的;文革刚结束,他就在学校教师会上断言,刘少奇一定能平反。引得在座的老师们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p><p class="ql-block"> 父亲11岁时他的母亲惨死于日本鬼子的枪弹,中年时,他的父亲饿死于大跃进后的大饥荒。建国后,每次政治运动他不是极力抵触就是消极应对。父亲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痛恨日本军国主义,极力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崇尚民主法治。他多次呼吁,中国的希望在于彻底消除几千年的封建人治腐朽文化,加快建立民主法治文明的国度。在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我也继承了父亲的刚正不阿、愤世嫉俗的秉性,抛弃了从小立志当著名书画家的理想,转为做一个有良知和有责任性的作家,写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激浊扬清,指点江山,匡扶正义,推进社会文明民主进步了。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座无私无欲,坚韧刚强的大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多才多艺,文化惠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老家的村子后庄是方圆百里闻名的古村。这里人杰地灵,出过敢于拥兵保庄爱民对抗朱元璋的元末军事家符葆,也出过孔学研究泰斗、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其母姓符,系我长辈)以及多名文人学士,社会贤达。村上大半居民姓符,村西符家祠堂上那四个“符氏宗祠”四个古朴遒劲的大字系父亲83岁时手书。</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父亲考取了东北野战军军医学校,入学两个月后,部队首长发现这个来自苏南的英俊小伙子不仅有文化,还有音乐的天赋,书画的爱好。当时部队经常和“老大哥”苏联红军搞联谊活动,能说会唱、擅长书画的艺术人才可是凤毛麟角。父亲服从组织安排,不再学军医,直接转入部队文工团,从事版画、手风琴演奏的短期培训。之后,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在部队生活的5年多时间,他从事的一直是从事宣传文化工作。</p><p class="ql-block">家里有很多父亲在部队文艺晚会上演奏手风琴、口琴的旧照;有父亲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漫画、版画作品;文革期间,丹阳城乡悬挂的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我爱北京天安门》、《社会主义千里马》等作品都是出自他的手;好多村民至今家中客厅悬挂的楷书中堂“朱子(熹)治家格言”是慕名向父亲索要定制的。</p><p class="ql-block">父亲以一己之长,无偿无私为乡里乡亲服务,数十年如一日。他常常为受到冤屈的村民写状词,为遭到地痞恶官迫害的农民出点子,为村民义务写春联,为做寿的画寿星。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夕,还没有等放寒假的父亲回家,村上百姓就把红纸拿来请父亲写春联了。往往这个时候,平时糖都舍不得买一块吃的他总是拿出钱,让我去买十多瓶墨汁来,买不起纸张的他就自己买纸写了送上。他起早摸黑,夜以继日,还让我给他按纸,摆放,晾干做下手,他认认真真裁纸,一丝不苟书写,常常夜以继日。当时两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大年初一一早,村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大门小门贴的全是他的书法杰作。他很聪明。文革期间破四旧,不准百姓在门上贴“福”字,他就创造了把幸福两字垒起来写,还是以原来“福”字的书写张贴形式,有好事者找岔子,他理直气壮辩道,旧社会人民迷信“福”到家(福字倒贴),在新社会里,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家家幸福了。这就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破旧立新的。所以,十年文革中,全国唯独后庄村上出现了“福”字的创新版“幸福”。</p><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父亲倾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由他发起的三件在本村、本镇乃至全市都很出名的大事做的漂漂亮亮。筹建镇书画协会。他积极争取了市镇两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成立了全市第一个镇级书画协会,在他担任会长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导墅镇书画协会会员之多,活动之好,成绩之显著,有口皆碑。筹建村老年活动中心。看到农村老龄化现象凸现,他主动担当起村老年活动中心的筹款募捐,平时香烟都不肯抽人家一支的父亲,此时主动到办厂置业有成就的过去自己的学生那里做工作。村支书在后庄村老年活动中心落成典礼仪式上深情地说,年逾70高龄的符杰老师,每天骑个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本镇大大小小的企业,个人募捐20多万元,占了本村老年活动中心总建设费用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他拒绝拿一分钱劳务费,使得全市第一家村级老年活动中心如期建成------盛世修志编谱是中华文化传统。10多年前,父亲就创意策划,带领村上6个退休教师,花了一年的时间,重新修缮了《丹阳符氏家谱》,符氏成为全市民间第一个自发修缮家谱的宗族,其影响更是深远,因为符氏乃小姓氏,国内只有100万人,海外有5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丹阳符氏家谱》出版发行后,山东、湖南、浙江、海南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世界符氏宗亲会都派宗亲赶来丹阳导墅后庄续上亲情。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从事实业的符氏宗亲还和本地符姓企业家联谊合作,共谋发展。</p><p class="ql-block">丹阳日报曾用了大半个版面专题报道父亲的事迹,题为《鹤溪河畔军人教师》。</p><p class="ql-block">父亲是座祥云环绕,开满鲜花,遍布森林,流淌清溪,容纳生灵宝藏的生机盎然的山。</p><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