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在西藏(二)

诚实

<p class="ql-block">话说8月28日那天凌晨,女儿感冒心跳加速去了日喀则市急救中心吸氧,到上午9点去接她,随大巴返回拉萨。</p><p class="ql-block">大巴沿着雅鲁藏布江边的公路返回拉萨,途中导游说带我们看一座天葬台,因为天下着小雨,沿途的山上雾气茫茫,也看不清楚。</p><p class="ql-block">在西藏,藏民族拥有上千年的天葬和水葬的丧葬习俗。依据西藏考古遗址发掘实物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 7世纪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p> <p class="ql-block">整个天葬过程依照藏传佛教的说法是:点燃“桑烟”代表着铺上了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将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鹫鹰在天上飞翔,是距离诸神最近的,将尸体喂食鹫鹰,就是升天顺利。依风俗,藏人死后,在停尸房放几天,请喇嘛念经,并选定一天清晨,将尸体运送到天葬台,由天葬师点燃桑烟,而鹫鹰们看到火焰就会聚集到天葬台周围,然后天葬师按照程序肢解尸体,用石头捣碎骨头,和糍粑拌匀,把肉切成小块,排列停当后,用口哨唤来鹫鹰吃食。</p><p class="ql-block">而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人死亡后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会采用水葬的方法,这也寄托着人们对水所寄于的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认为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与不朽连在一起。一般由亲人将亡者背到水流湍急的河边,男伏卧,女仰放,推入水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葬台一般设在江边一处高岸上或江边的灌木丛林上,也有的地方是将死者的尸体解割后丢进滔滔江水中去,引来江里的鱼儿蜂涌而上吞食。因此,在西藏,藏民们保留着不吃鱼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当大巴行驶到江边的一处地方,导游让司机靠边停车,带我们步行前往雅鲁藏布江的一个转角处,这里的一块高地上好像耸立着一棵树,几条经幡高挂着,有的条幅缠绕在树上,江风吹来,发出簌簌声响,江边黑色的岩石上好像烧过什么东西,白呼呼的糍粑粉铺散在一个类似平台的地方。望着湍流不息的江水,脑子里想着刚才导游介绍的藏民尸体的水葬过程,不禁有点毛骨悚然。天葬和水葬这种人体回归大自然的处理方法,是藏族的一种习俗和文化,受到了西藏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尊重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望着奔腾而去的滔滔江水,想通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开心过好每一天才是真理,人死了处理得越简单越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这条源自日喀则喜马拉雅山北麓杰马央宗冰川的河流,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它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后转向南流淌,经巴昔卡出中国国境流向印度。可能是海拔比较高的缘故,江两岸山峰上树木不多,只有如苔藓般的植被。</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天大巴途经尼木县,在尼木县吃了中餐后,我们去了当地的手工业园区,参观了藏香加工厂。尼木藏香制作历史悠久,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以其在制作中不伤害生物和独特的原料配方,并使用西藏传统手工艺制作。藏香的形状不仅有线形盘香,还有金字塔形的锥形香,采自高原的藏草药本身就带有神奇色彩,而制作藏香要使用30多种藏草药,操作工们手握牛角,放进香泥,从牛角尖尖上的小洞中把湿的搅拌好的香泥挤出来再烘干,藏香纯手工操作,在操作工房里能闻到浓郁的独特香味。</p><p class="ql-block">然后又去了唐卡工艺制作室。唐卡是藏传佛教专门用手工绘制宗教图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技师们将一块白色丝绸或白色纯棉布紧绷在画框之上,涂上一层牛骨胶水,再涂上白垩土或石膏粉,然后用石头在画布上反复碾压,使白垩土或石膏粉全部进入画布纤维缝隙中去,使得画布平整而且光滑,随后在画布上进行起稿勾描。唐卡的绘制有严格的规定,佛像的造型比例,姿势形态,背景的处理,都要按规定进行,此后即可进行上色工序,唐卡的绘制过程与传统国画的工笔重彩画法基本相似。绘制唐卡使用的是来自藏区的天然矿石制作的颜料。尼木县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质资源,有了矿石原料,还要有丰富的制作颜料工艺技术和经验。作好这一切准备工作后,画师开始坐下来,很小心地在画布上用平涂技法进行制作。我们看到这些年轻的手工艺人坐在桌台上,用细细的毛笔将调制好的颜料跟据需要轻轻地、细细地涂到画布上去,一幅唐卡没有一个月是画不出来的。所以一幅唐卡的价格也是很昂贵的。</p><p class="ql-block">如今在西藏,制作藏香和唐卡的工艺都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了,工匠们的技艺都已经有了很好的传承。</p><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左右到达拉萨,入住原来的酒店,女儿单位有高原反应的一家子,这几天就住在酒店里,每天去街上的卫生所吸氧、挂点滴,感觉略为好了一点。当晚,地陪旅行社推荐了一个自费项目:观看《西藏风》演艺节目,说是藏族歌手容中尔甲领衔主演的,演出包括了晚餐,能品尝到西藏特有的青稞酒、酥油茶和糍粑,180元一张票,本来不想去的,有点累想休息,但这是女儿单位集体活动,钱也付了,也只好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来到了拉萨市中心的容中尔甲演艺宫,据说歌手们是容中尔甲投资请来的。进入演艺大厅,有两层看台,上来了蔬菜冷盘和烤土豆,一盘青稞糍粑,还有一盘咸菜,碗中倒好了青稞酒,上来现烤的西藏烤肉。演出宫里面人还挺多的,其实,到一个地方旅游,观看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出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民族和这块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边吃边看,大幕拉开后,带有浓郁西部风情的歌舞让人目不暇接,这些藏族男生个个都高大帅气,能歌善舞,据说:这些男生都是来自四川藏区的康巴汉子,在西藏拉萨、山南和后藏一些地方的藏民并没有这么高大的。容中尔甲歌唱得非常好听,上台演出的这些演员都是他的徒弟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西藏歌曲和藏族舞蹈展现了西藏的风土人情,演绎展示了西藏的历史文化。演出中的西藏民族服装,从上层王子公主到平民百姓,各式着装令人眼花缭乱。据说:藏民们最重视的地方是家里敬佛的地方,最值钱的是他们的服装,几万、几十万,甚至还有上百万的,除了敬供佛祖,穿衣服以外,其它什么都不重视,尤其不重视房子,住的都是破房子,家里最值钱的是牦牛,有的养了大批牦牛卖了几十万元,也不置办房产,他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甚至卖掉家中所有财产,一路磕着长头,(信教的藏民一生要磕10万个头)来晋见佛祖,并把手中的钱献给寺院,以求得来世平安。信教藏民们对佛祖的虔诚真得是没有话说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品尝了青稞酒,好像有点儿上头,不敢多喝,而那个糍粑口感糙糙的也不太好吃。演出还是比较成功的,赢得了游客们的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青藏铁路的开通,带起了内地人到西藏旅游观光的热潮。游览中最受游客关注的布达拉宫最起码要排队二个小时以上,而且进去后为了加快人员流动,不能停留,必须在二个小时内离开。</p><p class="ql-block">8月29日早上我们8点钟就出发了,在布达拉宫边门团队入口处排队等候,我们团队预约进宫时间是9点20分,还好只排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布达拉宫的门票很漂亮,是一张立体的布达拉宫照片,门票价格是100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上眺望布达拉宫,真宏伟啊!由于没有广角镜头,只能斜过来拍了这么一张照片。天气不好,灰蒙蒙的。</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城西北部的玛布日(红)山上,这是一座宫堡式的建筑,红宫和白宫叠砌期间,那些之字形的登山道迂回曲折,步步升高,由于宫殿起始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屹立如悬崖,使得宫殿建筑同山体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真是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从外观看,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好象有13层,应当说东部和西部的白墙里面是白宫,中部的红墙里面是红宫。</p><p class="ql-block">公元6世纪末,发迹于山南地区的藏族雅隆部落首领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伦赞攻破了位于今天的拉萨河谷森波部落赤邦松的堡寨,占领了拉萨地区。此后松赞干布继承父业,于公元633年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政权:吐蕃王朝,定都拉萨。这时候的拉萨还是一片河谷湿地,沼泽漫布遍地荒。松赞干布带领民众疏河道,造宫殿,建寺院,如火如荼的在拉萨河谷搞建设。同一时期,唐王朝国力昌盛,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唐朝文成公主,便在拉萨城中心位置的红山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这就是最初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大门向南,红宫九百所,合顶上赞普寝宫共计宫室千所”。可见当时的规模之大,说是建有三座九层楼宇,共有一千间宫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869年,吐蕃王朝发生了“平民和奴隶大暴动”,同一时期,藏区出现了灭佛运动,在这一系列事件发生过程中,布达拉宫的大部分建筑被毁坏,建成200年的宫殿随着吐蕃王朝的土崩瓦解一起凋零。</p><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800年间,西藏地方权利中心不断变迁与转移,但布达拉宫一直没有重建。</p><p class="ql-block">直到17世纪(1642年),支持格鲁派的和硕部首领固始汗击败西藏各个地方势力后,建立了蒙藏联合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拉萨重新成为西藏的政治中心,重建布达拉宫排上了议事日程。1645年,布达拉宫白宫奠基,全部工程交由达赖喇嘛的管家第司·索朗群培主持,三年后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接着,五世达赖喇嘛去北京觐见顺治皇帝,其地位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正式确认,拉萨迎来了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为安放五世达赖的灵塔,于1690年在白宫西侧营建红宫,历时四年后建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宫的建成,形成了布达拉宫最基本的面貌,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又相继作了扩建。最终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建成后,形成了布达拉宫如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海拔3700米,现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东门为团队入口,南门是散客入口,西门是工作人员入口,北门是出口。不论是从东门跟着团队进入还是从南门自由行进入,都要凭预约票在指定的时间内过安检才可以入内。</p><p class="ql-block">进内参观需经过三道门。从第三道门开始,算是正式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经过第一道门时,会核对身份证和预约劵,之后就沿着之字型的台阶往上走,这段路被藏民信众们称为“圆满汇集道”,这条用大片弹硌石头砌造起来总长300米的台阶路共有900多级台阶。在海拔3700米的高原上走这个登山道,有点气喘嘘嘘的,我们只能慢慢的往上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圆满汇集道边上矗立着的石头经幡。</p> <p class="ql-block">之字型往上升高的圆满汇集道上的台阶还算平缓的,道路两侧修筑着用青稞杆子、泥巴加糯米汤汁搅拌加固的往上递增的方形围墙,这个墙体有近1.5米宽。赭色的墙柱和白色的墙体,增加了这段之字道路的立体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能望见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和山后云遮雾盖的喜马拉雅山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慢慢地往上挪,来到了白宫外面的东大殿,这里赭色的布幔上镶嵌着五朵白色圆形花瓣,进入第二扇门,来到厚达4米宫墙隧道,里面到处都是五彩壁画,画着藏传佛教的四大金刚和各种不动尊菩萨,由于是用纯天然矿物质作颜料绘制,所有的壁画都保存良好,颜色非常鲜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宫墙上的采光窗道</p> <p class="ql-block">穿出隧道尽头,来到一个很大的广场,这个广场被周围的建筑包围着,这个广场是举办各种宗教活动、作跳神和藏戏表演的地方,藏语称广场为“德央夏”,意思为欢乐广场。广场边上那些两层楼建筑为僧房,是喇嘛们专门学习经文和宗教礼仪的地方。而东侧的高层房屋是僧官学院,西藏和平解放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从僧官学院毕业出去的学生有机会成为僧官系统的官员。但是要进入僧官学院学习也是很难的,真是百里选一。</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内的僧官学院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片广场西侧的建筑就是白宫的正式入口处了,来到这里,遵照导游的嘱咐摘下帽子和墨镜,往包里藏起照相机。从这里走进第三扇门,就是正式进入白宫了,途中不能拍照录视频,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用手东指西指。</p><p class="ql-block">坐西朝东的白宫宫殿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白宫前总算逮住机会,举着布达拉宫的门票和白宫留个影了,后面就不能再拍照片。</p><p class="ql-block">入口处高耸着一座宽约四米的木制楼梯,有点陡的,这段四米左右宽度的楼梯被分隔成三条,中间梯道是专供达赖喇嘛行走的,现在,中间的通道上用树木花草和五色彩布拦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白宫平面呈梯型,共计七层,是达赖喇嘛的寝宫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我们先来到白宫的门廊(松格果觉),这门廊呈四方形,内有四柱八梁,柱间錾刻着精美的雕花,入口两侧墙壁绘有吉祥回文诗,分别为宗喀巴赞颂词词和六字真言。门廊四壁均绘有壁画,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进藏图。</p><p class="ql-block">通过门廊来到白宫最大的殿堂“东有寂圆满大殿”,殿长27.8米,宽25.8米,殿堂内除了殿梁画栋,金碧辉煌以外,正中间设有达赖喇嘛的宝座,上面悬挂着清朝同治皇帝书写的“振锡绥疆”匾额。殿内保存着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喇恒喇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这个金印可是用汉、满、藏三种文字刻写的哦!</p><p class="ql-block">在殿堂里,我们努力的用两只眼睛看,两只耳朵听,用心记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登上了白宫最顶层的“日光殿”,日光殿分东西两个部分,日光殿不光是达赖的起居室也是他处理政务的地方,以前这里等级森严,只有高级僧侣官员才被允许进入。东日光殿位于白宫顶层东侧,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晚期和十四世达赖喇嘛早期起居生活和从事政治、宗教事务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殿内设有不同功能的厅房。一是东日光殿议事厅,是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召集四品以上官员议政的地方;二是东日光殿会客室,这是一处采光最好的宫殿,是贵宾室,内设达赖喇嘛宝座及贵宾座席,宝座上方悬挂着一幅唐卡,供奉着长寿三尊佛像及其它精美造像;三是东日光殿护法殿,这是达赖喇嘛的专用护法神殿,是祈祷本尊护法神的求神处;四是东日光殿寝宫,这里入口处设有达赖喇嘛的僧官座位,宫内设有达赖喇嘛的宝座,是达赖喇嘛起居生活和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西日光殿位于白宫顶层西面,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从五世达赖喇嘛开始,这里就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给朝拜信众们摸顶赐福仪式的地方,殿内存放着大量的古玩珠宝。这里有间名为森琼平措堆吉的寝宫里,设有达赖喇嘛的床榻和精致的佛龛及精美的佛像,最珍贵的是一尊十三世达赖喇嘛银像,它胸前有一小佛龛,龛内供有宗喀巴大师的一颗牙,最神奇的是,透过玻璃罩,能清晰看到这颗牙四周生长着“舍利子”。这里,连接各宫房之间的彩色廊柱也十分精美华丽。</p><p class="ql-block">走出白宫,来到平台上,这里可以眺望整座拉萨城。</p><p class="ql-block">站在白宫顶层眺望拉萨城</p> <p class="ql-block">从白宫顶层平台有一个通道可以通往红宫,沿着通道来到红宫,红宫平面呈方形,共计九层,同样是木石结构,顶部为鎏金瓦盖顶。红宫是宗教之地,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心位置,外墙为赭红色,宫殿采用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殿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p><p class="ql-block">这里各楼层当中有近20座各种名称的殿堂和佛殿,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我们一是转得来晕头转向,二是看得来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首先是进入坛城殿。什么是坛城?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在这座大殿中,建有三座巨大的铜制坛城,供奉密宗三佛,仔细观看啊,真是一座比一座精致,最中间的一座为桑旺堆巴坛城(密集本尊坛城),1749年由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筹建;西侧那座为吉杰坛城(大威德本尊坛城),1751年由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筹建;东侧那座德却坛城(胜乐本尊坛城),1750年还是由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筹建。说是铜制,实为铜鎏金,城为纯金打造,外部嵌以各种天然珠宝,显得富丽堂皇,高雅精致。可能这就是天堂或者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模样吧。这三座坛城前的牌楼是乾隆皇帝所赐,书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清高宗御赐的12个金质牌坊,分别安放在三座坛城东南西北的四道城门上。</p><p class="ql-block">其次进入灵塔殿,这里面共有五座大殿,里面建造着8座灵塔,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灵塔殿。里面安放着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8座灵塔。</p><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年)的灵塔殿最为奢华,这座红宫内最大的灵塔殿堂-“西有寂圆满大殿”,有725平方米,有五层楼那么高,整个灵塔殿辉煌眩目,华丽富贵,精美程度堪称天下第一,殿内墙上绘有《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壁画,大殿正中央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手书“涌莲初地”黑底金边燙金大字。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就安放在这里,此后,红宫就成为存放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场所。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是布达拉宫内最大、最气派的一座。塔高12.60米,塔基宽7.65米,耗黄金119082两(折3721斤)。塔身呈菩提塔状,塔面镶嵌吠玻璃、红宝石、蓝宝石、珍珠等各种珍宝18000余颗。最为珍贵的是镶嵌在塔门下第四层阶端的那颗大象脑髓中生成的明珠。这些珍宝在大殿昏暗的灯光下,光泽尽现。宝塔门楣及各层雕刻极尽华美。塔前设有一座银质坛城组合。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的两侧分别为十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十二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这座殿堂里面还供奉着8座银质善逝佛塔。</p><p class="ql-block">第二座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年)灵塔殿,建于1757年,塔高9.36米,塔身是金皮的,耗费黄金15950两(折498公斤),塔身造型相当于菩提塔。塔面镶嵌金刚石、红宝石、珍珠、祖母绿、红珊瑚、琥珀等各种奇珍异宝近万颗。</p><p class="ql-block">第三座是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1758-1804年)的灵塔殿,建于1805年,塔高9.4米,塔基宽4.55米,耗黄金5575两,塔型呈菩提状,塔面镶嵌金刚钻、好宝石、绿宝石、明珠等天然珍贵宝石千余颗。</p><p class="ql-block">第四座是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1805-1815)灵塔殿,建于1815年,塔高7米,塔基宽4.15米,耗黄金3574两,塔型呈菩提塔状,塔面镶嵌绿松石为主的天然珍宝千余颗。九世达赖是年纪最轻的,圆寂时只有11岁。</p><p class="ql-block">第五座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年)灵塔殿,建于1934年,塔高12.97米塔基宽7.83米,耗黄金18870两,塔型呈菩提塔状,塔面镶嵌金刚钻、红宝石、祖母绿、天珠、猫眼石、翡翠、珍珠、珊瑚、琥珀、右旋海螺、鹏骨结石等奇珍异宝约10万颗。整个灵塔的体积、高度为布达拉宫内8座达赖喇嘛灵塔之最,镶嵌的珍宝为其它七座灵塔的总和,是历代达赖喇嘛灵塔中最豪华、最精美的一座。在这座灵塔殿内还有一座清朝慈禧太后赐给的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在大殿的各层回廊内绘制了许多珍贵的壁画,在第三层回廊内绘有记录并刻画了十三世达赖喇嘛一生传记的壁画,其中有十三世达赖喇嘛进京觐见清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p><p class="ql-block">在红宫内独缺六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1683年1岁时被五世达赖喇嘛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选中,离开家乡到山南地区一个叫勒布沟的地方习经,其实,此时五世达赖喇嘛已经圆寂,但其亲信弟子桑结嘉措秘不发丧,只是提前选好转世灵童(按藏传佛教黄教的规矩: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达赖的遗物,即证明是达赖转生)并自任“第巴”也即藏王,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到了1697年,桑结嘉措隐瞒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事被康熙皇帝发现,于是藏王桑结嘉措将15岁的仓央嘉措迎入布达拉宫,入住宫中后,传闻他始终没有能忘怀世俗生活,他以亲身感受创作了大量浪漫诗歌。但事实上,他出身于信奉藏传宁玛教(红教)的一个贫苦家庭之中,却被怀有篡权心机的桑结嘉措选入格鲁派黄教之中任达赖,其教义的不同,也给他带来了人生道路上的困惑,也正是在桑结嘉措的操弄下,1706年,仓央嘉措被卷入西藏的政教斗争,其达赖身份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在北上途中,据传他到了青海湖时,夜里遁去不知所终。也有传说,他最后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的寺庙里圆寂的。尽管布达拉宫内没有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塔,但是这位活佛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成为藏文学中的瑰宝,他的诗歌至今被后人吟颂。</p><p class="ql-block">红宫各层中还有很多座殿堂,其中一座三界殿位于红宫最高层南面,是红宫主楼外观正中第七层大窗至高点,由七世达赖喇嘛所建,这是红宫中的重要佛殿,内有两件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一件是公元1721年,清朝康熙皇帝派专使赐给七世达赖喇嘛的一块以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金字长生禄位;另一件是乾隆皇帝着僧装的唐卡画像。此外,格鲁教的许多重大活动都在此殿举行。如“金瓶掣签”,在西藏神秘的活佛转世中,多位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转世灵童,就是在这里通过“金瓶掣签”最后认定的。而这个“金瓶掣签”推选活佛和达赖、班禅的方法乃是清朝乾隆皇帝提出,用抽签方式以选定藏传佛教和大活佛继承人:转世灵童。第十世、十一世、十二世达赖和八世、九世、十世班禅以及第五世、六世、七世、八世哲布尊巴呼图克图都是经由该仪式而产生的。除此以外,达赖喇嘛与新任驻藏大臣的会面,达赖喇嘛与班禅大师互为师徒讲授经文等活动也在此进行。</p><p class="ql-block">在红宫内还有一座历史最悠久的佛殿-圣观音殿,这座狭小低矮的佛殿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是布达拉宫的原始建筑,它位于红宫最高层北侧,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最神圣的佛殿,也是布达拉宫的主供殿堂,据说这个殿堂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处,现在供奉着松赞干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以及大臣们的塑像。殿堂内供奉着松赞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观音菩萨像,现在它是布达拉宫的镇宫之宝,是这座千年神阙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在藏传佛教中有这样的说法,达赖是观世音菩萨转世,班禅是无量寿佛转世。达赖掌管着前藏,班禅掌管着后藏,前藏比较富裕,后藏较为贫困。</p> <p class="ql-block">从红宫出来,一路走一路想,这么多金银珍宝镶嵌在达赖喇嘛们的灵塔之上,布达拉宫神秘、奢侈、豪华、富贵,而旧时的藏族老百姓呢,却过着贫穷不堪的农奴生活。布达拉宫南面还建有达赖喇嘛的行政办公楼以及监狱等非宗教设施,这里也曾是西藏封建农奴制度政治统治中心,它见证了西藏历史上的“政教合一”这一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占西藏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们呢,被压在最底层,他们的头盖骨和腿胫骨都被农奴主打造成器皿和法器,供僧人和农奴主享用。</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西侧的之字形台阶下来,在山脚边见到布达拉宫的转经筒前,簇拥着藏民们,他们穿着漂亮的藏族服饰,虔诚地转着经筒,因为信教的藏民们认为,每转一次经筒,就等于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p><p class="ql-block">西侧出口的之字道。</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藏民转着经筒。</p> <p class="ql-block">天气虽然不太好,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前来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短短近三小时,如同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宗教文化博物馆,看到了祖国西北地区藏、汉、蒙、满多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忙,路边不乏有环绕着布宫磕长头转林廓的虔诚信徒,他们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降至鼻尖、胸口,身体迅速向前扑,双臂前伸平放在地上划一记号,全身匍匐,然后起身,跨前两至三步后,再重复以上动作。磕长头是信徒们虔诚的礼佛方式之一,他们相信世间一切都轮回,而你所有的所作所为、是非对错,佛祖都会看在眼里用另一个方式还给你,所以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积累功德,以求佛主的眷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人行道上见到一位磕长头者,他的上衣上套着一件厚衣服,一丝不苟地重复着磕头动作,任凭时尚和现代化的东西在旁边闪耀,不为心动,真是信仰比天大。据说,这些磕长头的信徒很多都来自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他们从那遥远的家乡,一步一磕头地来到拉萨,不辞风霜,不辞辛劳,不惜倾家荡产,就为了要到拉萨布达拉宫来朝拜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正在彩排藏族雪顿节的节目,许多穿着盛装的藏家儿女正在台上演出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布达拉宫啊,天气好时,白宫圣洁肃穆,红宫沉稳和谐,金顶沐浴着阳光,它不是某一个建筑师的手笔,它是由一代一代的喇嘛和工匠们用他们智慧才能不断地添加,不断的调整,最终形成的辉煌建筑,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断融合的艺术结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上的雪顿节舞台。</p> <p class="ql-block">离开布达拉宫,来到八廓街旁的大昭寺。导游购买的大昭寺门票是电子门票,是一个硬盘呢,可以播放了解大昭寺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是佛殿的意思,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据说当时是为了供奉一尊明夕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这尊佛像是当时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从尼泊尔加德满都带来的。</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初建时只有8间殿堂,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完工,建造初期使用山羊驮土,因此最初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p><p class="ql-block">金城公主进藏后,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第一次禁佛运动,对寺院造成破坏;到9世纪时改称为“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到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释迦牟尼佛像两次被埋于地下。</p><p class="ql-block">1409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里举行了传昭大达会,大昭寺不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宗喀巴在此创建了喇嘛教格鲁派后,寺庙的香火日渐繁盛起来。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葺,最终形成了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由于大昭寺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期间,“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也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第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p><p class="ql-block">还没有走到大昭寺门口,就感觉这里烟火气很旺,广场上两座高高的经幡直耸云天,上面缠绕着五色经幡,每一片经幡都代表着一位虔诚的信徒。经幡杆子旁边是两座黄铜的大香炉,里面冒出阵阵青烟。广场上人很多,有游客,也有不远万里前来朝拜的信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大昭寺大门两侧矗立着两块石碑,碑上都制有四方锥顶的石头伞盖,石碑已经被烟熏得变成黑色,其中南面这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它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着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p><p class="ql-block">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虽然现在碑身有点风化,但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在碑旁有一棵柳树,据说是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之为“公主柳”。唐蕃会盟碑又称为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金城公主,自然他的孩子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为舅舅。</p><p class="ql-block">左侧的唐蕃会盟碑</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作为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逐渐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大殿高4层,整个建筑构件金顶、斗拱为汉式风格,柱头、屋檐、碉楼、雕梁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西藏样式。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公元618-904年)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西座金幢;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有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佛殿内外和四周回廊绘满壁画,壁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由于大昭寺不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使藏胞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因此,藏胞们以能进入庙内,环绕寺内位于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也即在“囊廓”中转经为主要心愿,而这囊廓(实际是内转经廊)的两侧绘有长达近千米的藏式彩色壁画,内容是《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这些壁画多为明代绘制,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看过去,大昭寺里面的环境不容乐观,在囊廓的两侧经常有信众添加灯油,寺院的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长明不息,这么多年的烟熏火燎,使得壁画表层除了积起厚厚的积垢外,还出现了表层剥落、裂缝、空鼓、渗水等等,真是太可惜了,踏进寺院,里面是一股浓浓的酥油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大昭寺的主殿前,是一片光如明镜似的石头地板,这里每天都跪满前来磕长头虔诚的藏胞们,殿门前的青石板上留下了等身磕头者深深的印痕。</p><p class="ql-block">在拉萨,藏胞们有三条举行转经仪式的线路,第一条就在大昭寺里面,环大昭寺内经堂-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第二条线路是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幅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第三条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在1961年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去拉萨而没有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而在藏族人民中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可见,大昭寺在拉萨的地位具有多层面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内有多座佛殿:弥勒佛殿、观音菩萨殿、释迦牟尼佛堂(供奉的释迦像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祖孙三法王殿(供奉松赞干布像)、度母殿、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八药师佛殿、无量光佛殿、莲花生佛堂、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神羊热姆杰姆殿……由于大殿里面不能拍照,所以只是在殿外面拍了几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得知在底层售票处旁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平台,于是就登上了大昭寺的二楼平台,从我站立的角度,能眺望到右侧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站在二楼平台上,我右手上方远处的布达拉宫,如果天气好,阳光下的布达拉宫肯定是金光闪闪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到更高的三楼平台,这里能眺望到布达拉宫和左侧的有电视塔的药王山,近处能俯望藏族生活气息浓厚的八廓街市容。拉萨是一个被群山怀抱的谷地。午后的八廓街人流不旺。</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也是能清晰看到大昭寺屋顶的地方,大昭寺金顶上有四座巨大的金幢,这些金幢分别建于14世纪和17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大昭寺的金顶上,有多座金光闪闪的法轮和一对温顺的小鹿雕塑,这是藏传佛教的标志,象征着佛法生生不息,万物皆有佛性。这也是间接地讲述了佛祖在野鹿苑初转法轮(传经)时,一对温顺小鹿跪下听法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屋顶上有多处“小鹿听经”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金顶挑檐上的飞龙雕塑。</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大昭寺建筑群融合了多民族的智慧和精华,太漂亮了,但是庙宇和佛殿里面太拥挤了,来观瞻和供佛的人太多了,而这种烟熏和火燎的场面对文物的保存太不利了。</p><p class="ql-block">从大昭寺出来,去了藏医馆。藏医藏药在我们眼里都有一点神秘的,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藏红花,价格虽贵,也买了一点点。</p><p class="ql-block">快到傍晚时分,我们转去八廓街,在扎西德勒花廊旁的商店里,望着那些金银藏饰、珊瑚天珠、唐卡佛器、玛瑙绿松石,迈不开步子了,这些冒似写在别人文章里的珍宝,在这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一股脑儿出现在你面前,我们手眼并用,贪婪地欣赏着,走过一个个摊位,和店主讨价还价,把蓝松石项链,玛瑙手串,松石手串陆续收入囊中。</p><p class="ql-block">8月30日是在拉萨的最后一天,下午就将乘飞机离开拉萨返回杭州。上午本来想去西藏历史博物馆参观的,博物馆的对面就是罗布林卡-达赖喇嘛的夏宫,可是因为女儿感冒厉害,上述两个地方没有去成。</p><p class="ql-block">看看还有时间,我就一个人去外面的北京路转转。</p><p class="ql-block">后来发现,北京中路北侧有一条小路,就是小昭寺路。就抓紧时间去小昭寺看一下。小昭寺藏文叫甲达燃木切,小昭寺路是一条很狭窄的小巷,路两侧很杂乱,寺庙门口的墙上有着厚厚的包浆,也是被酥油灯的烟火熏得黑黑的。建筑群虽然没有能和大昭寺一般大,但是它的确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一座庙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开长安进西藏时,向唐太宗“请以释迦像与宝仓库为奁嫁”,唐帝许之,“造舆置觉阿释迦像于其上,使力士甲拉迦于鲁迦二人挽之”。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之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之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造了小昭寺。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竣工,同时开光。小昭寺坐西朝东,以寄托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为建造小昭寺,文成公主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竣工后,松赞干布大请筵席,为之开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去世后,盛极一时的小昭寺开始冷落,其后代芒松芒赞(公元650年至676年在位)执政时期,闻之唐高宗派兵进藏,疑夺释迦牟尼铜像,公元652年便将释迦牟尼像从小昭寺转移到大昭寺,封闭在大昭寺南厢秘室中,堵其门,画以妙音佛像作伪装。同时,“所有住在拉萨惹谟伽寺等处的和尚一律被驱逐出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公元704年,松赞干布五世孙赤德祖赞即位后,于公元710年,又从唐朝迎娶了金城公主,进一步促进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发展。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把原来被封藏在大昭寺的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供奉于大昭寺,而把尼泊尔赤尊公主所携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供奉于小昭寺。并且安排汉僧管理寺内一切宗教事务。所以小昭寺不仅是西藏最早的寺庙之一,而且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在汉藏民族关系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小昭寺主殿</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在历史上也曾几经劫难,但又都重新修复。明、清两朝皇帝亦对该寺十分重视,清乾隆皇帝曾赐“耆阁真镜”的匾额。</p><p class="ql-block">主殿周围的转经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的寺碑</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的北面就是布达拉宫。小昭寺内酥油灯燃烧着,藏民信徒也比较多。后来发现,穿过小昭寺路就是和北京中路相平行的林廓中路。</p><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正好11点钟,午餐后,大巴送我去贡嘎机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贡嘎机场的安检很严格,从大门口进去,安检了三次,连鞋子都脱下来检查的,托运的行李箱里不能夹带火柴、肥皂、牙膏。</p><p class="ql-block">机场不是很大,但是有多条廊桥登机口,而且设备都很新的。候机室墙壁上彩绘着很大一幅带有鲜明藏族风格的壁画。</p><p class="ql-block">等我们离开拉萨时,天气变好了,蓝天白云飘荡在那些缺少植被的山脉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呵呵,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去西藏旅行时间不长,百闻不如一见,这个神秘的西藏,我总算去过了,感觉它的高海拔对我们年纪大的人来说,反而没有什么影响。</p><p class="ql-block">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年,如今的2022年是北京的冬奥会年,今日的西藏啊,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两岸都种植了树木,江上、河上架起了座座大桥,山更青水更绿,交通更方便了,219国道已经从新疆的喀纳斯经过西藏阿里地区,穿过云南延伸到了广西省的东兴市。2009年以来,国家还出资对西藏的各大寺庙作了很大幅度的维修。有机会真想再去西藏:“看看拉萨新面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