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爱吃家常菜 作者:江礼旸

江礼明

上海有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名闻中外的大马路,也有一些出名的小马路,乍浦路就是其中的一条。这条不过一二百米长窄窄的小马路,是因鳞次栉比的小馆而著称的。因为开馆的多,乍浦路的房价一时大涨。许多大款、小款,甚至基本无款的人,都以到乍浦路去涮一顿为荣、为时髦、为乐。在下作为“天吃星”,也到乍浦路去领略了一番。说来也许你不信,使大款、大腕们如疾如醉的并非什么山珍海味,而是炝虾、醉蟹、糟毛豆、炖蛋汤等家常菜,只要客人愿意,菜泡饭也可上桌。乍浦路的名菜也无非是鸡骨酱、腌笃鲜等家常菜。 金陵东路上曾开过一家中外合资的中高档酒家,开出“排档”,想不到“排档”中所售的也是上海本帮的扬帮、川帮的家常菜,什么糟竹笋、炒秃肺(实际上是青鱼肝、扣三丝、八宝鸭、走油白蹄、麻辣豆腐、棒棒鸡、夫妻肺片、蒜泥白肉卷、红油苕丝、拆烩鱼头、青豆泥……吃得大家胃口大开。上海美食界的“大享”闻讯赶来,酒家订座要排队。 家常菜为何在上海如此走俏?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原来,自1843年开埠以来一个半世纪中,上海的人口增加了20倍,“街头巷尾皆吴语,数祖列宗半外乡”。上海的大多数居民都是“外来哥”、“外来妹”和他们的后代。在这过程中,京、津、豫、湘、徽、川、扬、苏、锡、杭、甬、闽、粤、潮、本(上海本地)帮以及西菜、素茶、清真菜这18帮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海派菜。与此同时,聚居上海的各地居民各有各的家常菜。在“石库门”房子的公共厨房里,张家好婆,李家阿姨、王家姆妈一面烧着各自的家常菜,一面交流着各自的烹饪技艺,有时还互相馈赠一小碗肉丝黄豆汤,十几只云吞之类。城市建设发展了,许多“石库门”中的居民搬进了新住房。住宿条件是改善了,“石库门”中的许多趣味却也从此没有了。如今,聪明的经营者以久违多年的家常菜相招徕,满足了人们怀旧、恋家的需求。这些家常菜,是家常菜的底子,却是家常菜中的精品。一般的家庭做不出这么好,生活节奏逐年加快的“上班族”也没时间来考究地吃,于是家常菜在上海的饭店里大行其道。还有一些今日大红大紫的大款、大腕,昔日也是寻常百姓,家常当然轻易也见不到山珍海味。他们在大小饭馆里吃到家常菜,勾起了对昔日当“吴下阿蒙”时的生活的回忆。所以他们特别愿意在这些善解人意的饭馆里消磨自己难得的闲暇时间。 家常菜在上海的饭馆走俏。家常菜是否也在广州的饭馆走俏?没有确切的资料,但想来也应该是的。一是“食在广州”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共识;二是家常菜在上海走俏的条件,同样在广州存在。第三,我自己有一个体验——我在上海的新雅粤菜馆吃到一种“芝麻香饼”,味道好极了,我叫它“高级羌饼”,但菜馆总经理告诉我,这种饼在广州十分普遍,随处可以吃到。这是不是广州的“精品家常菜点”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