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鲜活展示。在漫长的历史中,体育文化从创造到发展,积淀下来许许多多形式各异的体育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在这里,我们向大家展示非遗体育项目,让更多的人们熟悉了解非遗体育,更好的传承体育文化,体育精神。 五祖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 一。据说此拳是由蔡玉鸣(福建泉州人,1853-1910)综合了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而成的,故称五祖拳。五祖拳的特点是多短打,门户紧,拳势烈。在练法上要求头上顶,两肩坠,心胸守,丹田聚。对桩 功要求很严,腿法中平,步形较高。 蔡玉鸣(明)福建泉州南门外晋江梧塘冯(邦)尾村人,生于清朝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卒于宣统庚戊年(公元1910)蔡玉鸣从小酷爱武术,求父亲让他拜师学武。其父训诫:"欲学拳术,需学善性。欲求善性,修身为本。"之后为他广聘名师授拳,他汲取了各门各派的武术精华,在光绪年间他将毕生所学的五祖拳法 与和阳师北派拳脚功夫去弃芜存菁,集诸家所长。铸就一派新的拳种,成为五祖鹤阳拳的创派始师。 五祖拳的拳法特点也综合了七种拳法的特性。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以及和阳师的北派技法、道台夫人的下盘腿功,容入了七种优秀拳法,使得五祖拳很快就成为当时闽南最优秀杰出的拳种,蔡玉鸣因此成为一代宗师。2008年6月7日,五祖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祖拳属典型的外家功力型拳术,威猛激烈,以柔济刚,包涵内家拳的很多技击法和内功修炼法。该拳套路多达两百余套,空拳、长短兵自成系统,小套仅有十数步,大套多达一百多技手。无论大小套,五行蕴中,左右相维,攻守相续,内外兼修,步稳身正,出拳时,欲发先收,常用摇身抖膀的方法,加快拳速,增加拳势。 亦有发声,以声助力。 该拳脚马夹束稳固,前轻后重,进如脱兔,退如蹲虎;技手简约严谨,一阴一阳,攻守分明,沉肩拾肘,身法自然。下盘坚牢,落地生根,脚法缠绊细腻,起踢直起 直落,低而沉重。行气发力,丹田为灶,起于腰胯,节节相催,内气和技法都讲究吞吐沉浮。器械以棍术最为著名。 论精、气、神:内练五脏,吞吐浮沉,颐气养神。练气化神是五祖拳的练拳宗旨。倡导气安于内而神显于外。气沉则神明意宁,神明则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传之于心;意宁则心中朗朗,应之万变,审势、待时、度距就此而生。若气浮则神散意乱,神散则反应迟钝,动作笨拙,意乱则心中无主,败势尽露。 论刚柔:武道不外刚柔二法,刚在他人前,柔承他人后。刚者,先发制人,动速势猛。柔者,后发制人,引化灵巧。刚可克柔,故善刚者,刚其不柔(可以不用柔而以刚取胜);柔亦可克刚,故善柔者,柔其不刚(可以不用刚而以柔取胜);全刚易折,全柔易缠。刚柔相济,胜券在握。 论动静:动如风而不停留,谓疾也;静如水而无常形,莫测也。以静待动,舍我从人;以动乱静,舍人从我。静中无动谓之呆,动中无静谓之乱。故动静相合,是为得法。论神、意、形:意授于神而主形,以形藏意,用意导形,全神贯注,时隐时现,令人莫测,谓之形、意、神三者合一。 论势:二人敌,得势者胜,失势者败。审势而后立策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审是审其虚实,度是度其强弱,实则避之,虚则击之,"逆来顺受",出其不意;刚则化之,以柔克刚,弱则逼之,以刚克柔。论时:审时不如待时,千古不失之机为进而未稳,发而未至,变而未尽,过而未成之时。 论步法:八法步为先,先稳固下盘,步稳而身后动,则无慢浮之虞;慢必受制,浮则无根。快中求稳,动中求静,才是步法追求的最高境界。论手法:手法四诀/吞、吐、浮、沉。吞如洪水卷地,吐如疾箭离弦,浮如风吹羽毛,沉似顽石投江。(攻为吐、守为吞、进为吐、退为吞、快为吐、慢为吞、轻为浮、重为沉、化为浮、凝为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