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每当想起慈爱的娘亲就悲痛不已,忍不住潸然泪下,她的音容笑貌至今在我脑海中浮现,妈妈儿子想你了!</p><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孟郊这首《游子吟》写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期盼。这不禁让我想起上学期间妈妈为我缝制棉衣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6日(阴历二月初四)是她老人家三周年祭日,按照家乡贯例儿女们应到墓前祭奠,可新冠疫情阻断了回乡之路,谨以此文怀念之。</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1934年阴历2月22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老爷重男轻女,母亲沒上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最喜欢识文断字的人,以至于后来有了子女她含心茹苦省吃俭用都要让我们去读书,培养出大学生研究生,连孙子都是研究生。子女们都很争气,她以此为荣!母亲从小饱受苦难,十几岁就开始在农田里劳作早出晚归,干的都是体力活。16岁那年母亲嫁给邻村的杨家我的父亲。杨家父辈从河北逃荒来到山西这座偏远的小山村繁衍生息也是穷苦人家,上有公婆,下有两个小叔和五个小姑,苦命的母亲开始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可同时还要抽时间回娘家为母亲哥哥缝补浆洗收拾整理房舍(因老爷又娶了二房)从我记事起就看到她每天都是辛苦的劳作,光做饭就要做十几口人的,还喂养着猪鸡狗家禽,还要下地干农活。一大家子的针线活也得做,这都得等晚上才有空呢,我记得点上煤油灯纳着鞋底子,赶上过年睡不了一个囫囵觉,往往是鸡叫三遍了还在做。她一生勤劳善良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这个大家庭了唯独沒有自己。</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两位叔叔分别娶妻生子,老屋子实在住不下逐渐增加的人囗,终于分家了。我们在村西的水源沟上山庄卧铺的土窑洞中安了家。虽然离村远一些,但自然环境非常好,山青水秀,住的土窑洞冬暖夏凉,喝的山泉水,吃的无公害食物,而且这块宝地属于村里的果木园,一到春天,漂亮的桃花杏花梨花相继绽放,将山庄装扮的分外妖娆,漫山遍野香气扑鼻,真是个世外桃源。日子虽然清苦但苦中有乐,母亲脸上总是露出灿烂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村里实行生产责仼承包制,靠着居于果园旁的有利条件,我家承包了村里大约十亩果园。看起来是件好事,但也带来诸多麻烦困难。那时候我大学毕业已留在省城工作了,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弟妹尚在上学,只有空闲时间帮忙,果园剪枝、打药、采摘看护等全凭父母辛劳。母亲的胃病就是那时落下的。采摘是季节性的,又怕下雨,又怕人偷走,于是一熟了就赶紧摘。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亊。最难的是肩挑背扛到山下乡镇去卖。卖不了还得背回来。1986年,我家在村里盖了新房子,之后就结束了果园的承包。这时母亲身体大不如以前。1997年做过两次大手术危在旦夕,好在石家庄弟媳的大力抢救才九死一生。</p><p class="ql-block"> 晚年母亲随小妹生活,照顾有加,其他子女和孙子孙女也会经常来看望服侍,儿女子孙的孝顺让母亲感到非常快乐,逢人就夸说她修下福报享受着幸福生活。但身体越来越差,疾病缠身痛不欲生,每天靠吸氧维持生命,最终撒手而去,享年86岁。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那爱憎分明、朴实无华、勤劳节俭、持家有方的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认真做人做事。母亲一生最大的功劳是孝敬父母公婆,友善待人乐善好施,教育培养子女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只船,载着儿女期待梦,母亲是一颗树,为儿女遮风挡雨和严寒,母亲是一盏灯,给儿女光明和保暖。亲爱的妈妈儿子给你点燃一盏心灯,愿你在天堂沒有病痛永远快乐!</p> <p class="ql-block">进入耄耋之年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精神可嘉。</p> <p class="ql-block">小女儿带妈妈品尝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二女儿和孙子孙女看望母亲。</p> <p class="ql-block">儿女带母亲到公园游玩。</p> <p class="ql-block">2018年国庆节儿女孙女和母亲最后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