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留影之九 南市老城厢

志明兄

<p class="ql-block">记得1990年代,业内传说,一天夜晚,主政上海的一位市领导,在东方明珠上拉着南市区长顾启良,指着灯火辉煌的黄浦一处看夜景,又遥指夜幕灰暗的南市问:何时旧改。南市,上海城区发源地,却是一处人口稠密,穷街旧巷的“下只角”。欠账过多,何来巨资旧改!后来,区领导想了办法,以上海历史上的县城——豫园城隍庙为依托,将老城厢方浜路以旧改旧为“上海老街”,并在这条路上首次隆重举办南市区旅游文化节,引得万众游客,门庭如市。如今,年年在淮海路举办的上海旅游节就是由此而来。南市——烟火气、市井气十足的老城厢。居家南市,生于斯,养于斯,长于斯。然而,2000年归人黄浦,南市不再。如今,城市旧改掀起,街坊弄堂处处招贴“此块征收”,耳熟能详的路牌街名犹在,而弯弯曲曲的大街小巷行将消亡。2022 2 24 ,迁户离别南市50年后,重返故地,走街串巷,重走儿时城厢路,留住老城厢昨天的印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上这排红杉树下是跨龙路口的上海市第八中学,也是儿时曾经向往的读书之地。</p> <p class="ql-block">第八中学创建于1861年,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其夫人来沪创办的“清心书院”。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1953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p> <p class="ql-block">说起上海的老城厢,可以说是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原点”。上海建城于元代1291年8月19日,清代1730年后,朝廷管辖其下苏州、松江府、太仓州的道署,道台衙门设在上海县城内。上海道的军、政权力中心,均设在了上海道城之内,即上海的老城厢里。老城厢内有一条路叫巡道街就是最好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海潮路上,有我居所,有我小学,有我童学。无数次走过这条花岗石卵铺就的弹格路。接壤陆家浜路柳市路口原来有座佛教庙——海潮寺,在寺庙南向劈通一条路后就以海潮寺之名。路名尚在,而海潮寺,在1966年文革“扫四旧”狂热中,目睹被一群红卫兵牵绳拉倒。</p> <p class="ql-block">这条海潮路上西弄和楼房,在喧嚣的人声和“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度过了少年岁月。1990年,因南浦大桥引桥的建设,西弄不复存在。(摄于1990 11 22)</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p> <p class="ql-block">与上海市其他带“浜”字的路名一样,陆家浜路也是填浜而成的。在20世纪前,南市区一带的老城厢是浜渠密布,纵横交错,当时的主要交通全凭水路。</p> <p class="ql-block">居家的后门是陆家浜路。今天,成为大桥引桥段。少年时与邻居好友志良的合影,还可追忆这条路的儿时模样。(摄于1970 2 15)</p> <p class="ql-block">南仓街</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筑,以原上海县城厢囤粮地“南仓”命名。</p> <p class="ql-block">桑园街</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城南出现最早的名园叫“桑园”,它地处大南门外陆家浜北岸,据记载这是明代东阁大学士徐光启修建的。徐光启也是中国古代大科学家,著有巨作《农政全书》60卷。这位先贤为了“艺桑植棉”,从事农业种植实践,就在上海县城外辟了植物园,因园内主要种植桑树,故称“桑园”,由于该园分东西两部分,故又称“双园”。当然这里也是一座园林,建有楼台亭阁,赏心悦目的是桑枝结葚的盛景。后来徐光启的灵柩自京返沪,也先暂厝桑园,后迁葬于徐氏农庄(今光启公园),因他的后裔集聚这一带,遂形成了“徐家汇”。桑园在清代荒圮,改建为居民区,为了纪念这座名园,于是留有今天的“桑园街”。</p> <p class="ql-block">柳市路</p> <p class="ql-block">柳市路为南北走向,北始于江阴街,南止于陆家浜路。原先路两侧都是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有柳市路幼儿园、柳市居委会、柳市百货店等等。近些年石库门老房子都被拆迁。</p> <p class="ql-block">居家出门道路四通八达,有多条道路通远方。到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可走过陆家浜路,穿过柳市路,过江阴路,经府谷街,董家渡路,便进入环城商业繁荣的小南门中华路,朝东北向,过了人民路可见高楼林立外滩,是儿时赏景望江好去处。然而,居家毗邻的草鞋湾路、顾家町路已在几十年前旧改中消亡。</p> <p class="ql-block">府谷街</p> <p class="ql-block">江阴街</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筑,因渡口董家渡得名。曾名圣贤桥街。沿路多商店,有董家渡天主堂。昔日店家满街,小商小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董家渡路,今天已一片萧条。</p> <p class="ql-block">跨龙路</p> <p class="ql-block">旧时这里有一个城门,叫“跨龙门”。以前尚文路口的城门叫“尚文门”,在尚文门还未开的时候,“跨龙门”是直通文庙的,旧时官学都设在文庙内,跨龙门意即学子跳龙门。</p><p class="ql-block">光启南路以前叫阜民路,旧时原阜民244号后面有一座徐光启祠,现不存,1980年纪念徐光启把阜民路改为光启南路。</p> <p class="ql-block">到人民广场,就从陆家浜路向西,再过跨龙路经中华路和环城老西门,朝西北向直抵市中心地域宽广的人民广场。儿时周日天结伴去人民广场踢足球,是那时最快乐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小石桥弄</p> <p class="ql-block">有桥必有河,地处小南门的董家渡路旁的小石桥弄一带,水系交错,连接城厢护城河。估计小石桥下是条不大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纵观上海街坊路名,极具特色富有特点。蕴藏着历史渊源,承载了城市文脉。尤为南市城厢,填浜筑路,越界辟路,以江兴市,以港兴商,成为今天上海城市发源地。</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中华路、人民路环城,原址是高高的上海护城墙和环城河。环河城墙设有小南门、大南门、老西门、老北门、新北门、小东门、大东门等9个城门。历史记载,民国后,为适应城区人口激增,城墙被拆除,填河筑路,起名为中华民国路。新中国建立,改为今天的路名。沿途仍旧保留城门地域性,让后人不忘古时上海的城厢和城门。</p> <p class="ql-block">府谷街上这家钢筋水泥,装饰考究大楼浴室,儿时称作“浑堂”(上图 摄影2015 6 10)据说,这幢大楼建于1910年。是那些年冬日沐浴享受好地方。如今,大楼还在,浴室已封门(下图摄于2022 2 24)</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幢楼,就是小南门地区了。</p> <p class="ql-block">小南门中华路董家渡路口,沿街上海三大祥之一的信大祥绸布店(宝大祥、协大祥)鞋帽店、食品店、南市照相馆,鳞次栉比(见上图)5年后的今天已夷为平地,一群高楼大厦将拔地而起(见下图,同一地点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南门名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而修筑的城墙。民国初年,一场“拆城墙运动”,将上海的老城墙全被拆光了(仅留大境路口一段城墙)后来,原护城河处筑起了中华路和人民路,原来的城门只留下了“老西门”、“小南门”等地名。 现今,如乘坐11路公交环线,依稀可以重温以“城门”命名的9处公交站名。</p> <p class="ql-block">这座钢铁结构火警钟楼,百年前,是辛亥革命上海起义见证者,是小南门鲜明地标建筑。曾经雄居上海制高点。昨天还是街道机关(摄于2015 4 8)今天已成旧城改建项目部(摄于2020 2 24)相信这幢钟楼将会翻修一新,依然崇立。</p> <p class="ql-block">巡道街</p> <p class="ql-block">这条巡道街,曾是上海的行政权力中心,路名即得名于曾设在这里的衙门。衙门前有条警察厅路通往中华路,是民国后警察机关设在此而取名。解放后警察厅路改为金坛路,建筑规整的集贤村(见下图)就是原来的警察机关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引线弄</p> <p class="ql-block">老城厢里的“引线弄”名缘于地形,以弄堂狭窄而得名的。“引线”就是穿针引线,上海人把缝衣服的针叫做“引线”,“引线”特细,于是,特别窄的弄堂被叫做“引线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引线弄”是专门卖缝衣针的地方。曾经这里是针针线线的集中地,也有可能是绣品的集中地,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了。</p> <p class="ql-block">一部上海城市发展史,一半记载南市老城厢。从南市条条街巷路名中,可发现上海历史遗存,可寻找清代社会景象,追溯上海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繁华场景。</p> <p class="ql-block">县左街</p> <p class="ql-block">大夫坊</p> <p class="ql-block">在大东门有一条以“坊”为路名的街道 ——大夫坊,以坊为名的路全市独此一家。它的原名“中大夫坊”,沿用有五百多年了。 坊的意思是牌坊,原来在五百多年前这里有一个顾氏老宅,牌坊是顾氏的。</p> <p class="ql-block">天灯弄</p> <p class="ql-block">巡道街边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马路叫做“天灯弄”,建于1929年。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因东头的巡道街上道台衙门夜里高高悬挂着一盏很亮的风雨灯,在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况下民众把它称之为天灯,此时全城马路都没有路灯,直到1882年上海才开始有了第一家“电光公司”,所以这只灯是很稀奇的事。时间一长,市民将原来的竹素堂街,叫做天灯弄了。</p> <p class="ql-block">从小南门越过中华路就进入环城路内圈——古时的县城。记得儿时看过一处古迹——书隐楼,是200年前隐藏在老城厢的宅院。多年来,书隐楼产权归属曾牵动各方。近日实地采风,想留影书隐楼,却见条条街巷被封堵。经向路边一老人打听和指路,得知书隐楼已被政府收购,可从天灯弄进入。可在天灯弄口(见上图)贴有建工五建公司告示:本地块属旧改,外人不得入内。经向五建公司了解,要入内必经上级批准。无奈,未见这处清朝宅院。</p> <p class="ql-block">西沟玉弄</p> <p class="ql-block">古时该巷内有屠狗卖狗的商户,故名“狗肉巷”后改名为“钩玉弄”。</p> <p class="ql-block">糖坊北弄</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曾是糖类作坊地。</p> <p class="ql-block">南硝皮弄</p> <p class="ql-block">硝皮弄,顾名思义这条弄堂是猪皮、羊皮、牛皮硝皮加工的场所,硝皮后是各种皮革皮件原料。</p> <p class="ql-block">小南门董家渡路上这排中西合璧石库门房即将被高楼替代。</p> <p class="ql-block">王家码头路</p> <p class="ql-block">王家码头路闻名于上海。江边有一个王家码头,这个码头是“船王”王家——王庆模、王庆清、王庆棠三兄弟的,他们是宁波人,1855年浙江漕运全部改为海运,王氏三兄弟就成了浙江海运的代理人,王家嘴角街有他们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中华路上这幢大南门邮局原为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20年竣工。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对称,中轴顶部设方形基座冠穹顶,基座正面为大钟,四角有科林斯式组柱;3层设半圆券窗,券肩及底层入口台阶等饰巴洛克浮雕装饰。依稀记得,小时候常到楼前台阶两侧斜栏当滑梯。</p> <p class="ql-block">小南门东西向的乔家路是老城厢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古代,这里是一条河浜,东引薛家浜水进小南门水关,西达也是园浜(今凝和路)。据史籍记载,明末名将乔一琦世居于此,故名乔家浜。辛亥革命后,填乔家浜筑路,改名乔家路。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长539米,宽9.4至14.2米,弹街路面,20世纪80年代铺筑为混凝土路面。</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已人去楼空,一片空荡(见下图)但是沿路优秀历史建筑众多,当属“梓园”。地灵人杰,名家名人辈出,当属徐光启。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意大利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居家徐家汇附近的光启公园,因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之墓在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上徐光启故居——九间楼(见上图)</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故居西侧的南北向光启路,是直通上海县城主要道路。</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东头永泰街口2棵银杏树壮深叶茂(见上图)每年秋光,金黄耀眼,煞是好看。据说有700岁,被称作“南门神树”,属市区最老的银杏树。小时候常见有人在树下烧纸祭拜。后来听说,一场大火古树被烧出了树洞,被砖墙围了起来。那天,透过围墙铁栏,清晰摄下了银杏树出土一段的焦黑。</p> <p class="ql-block">和顺街</p> <p class="ql-block">药局弄</p> <p class="ql-block">在乔家路、巡道街之间,坐落着药局弄,《南市区地名志》简单介绍:“长243公尺,宽3.8~5公尺,片弹街路。属居民区。”这条看起来短小狭窄的街巷,却与“药”有过不解之缘,在昔日还曾同当地防疫相关。据说这处还有一座药王庙,如今无存。不过药局弄还遗留有旧上海最大的慈善机构同仁辅元堂和派报业同业会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今天的老城厢走出的是老人。那么,曾经三代四代同堂的老城厢已不复存在。从整片旧改的小南门、小东门、大南门、方浜路,到尚未列为旧改、人气十足的老西门、文庙路,大街小巷里摄下的都是老人形象。此时,真正感受上海迈入了老年社会。</p> <p class="ql-block">街巷里一群老人悠闲地在暖冬阳光下,打牌娱乐。一位老太见我举起相机,不顾牌友出牌,举起手掌示意不要拍。</p> <p class="ql-block">在文庙旁一条路小上,这位老头见我举着相机,高兴地手舞足蹈地说,希望快点拆掉这些老房子吧!</p> <p class="ql-block">东唐家弄</p> <p class="ql-block">面筋弄</p> <p class="ql-block">面筋弄,位于中华路尚文路公交站附近。据说以前巷弄口有卖油面筋的,因此就叫面筋弄了。</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排石库门有否生存希望。</p> <p class="ql-block">学院路</p> <p class="ql-block">因在原上海县署南,西段曾称县西街、院西街,中段曾称县东街、院东街,东段曾称老学前街。曾名县前横街。后以原敬业书院在此,改名学院路。</p> <p class="ql-block">光启路昼锦路</p> <p class="ql-block">原南市区老城厢东北部,北起方浜中路,南至复兴东路。原名老县前街,因系旧县署基改辟,故名。曾名县南大街、县前直街。1912年改名县基路,习称阁老坊。1932年,为纪念徐光启改名至今。</p><p class="ql-block">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刘玙、刘琛在县衙西立应奎、昼锦、清显3座牌坊(俗称牌楼)命名三牌楼街。民国时改今名。昼锦路由牌楼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光启路方浜路口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方浜路上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说起上海的老城厢,可以说是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原点”。上海建城于元代1291年8月19日,清代1730年后,朝廷管辖其下苏州、松江府、太仓州的道署,道台衙门设在上海县城内。上海道的军、政权力中心,均设在了上海道城之内,即上海的老城厢里。现在老城厢内有一条路叫巡道街就是最好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路牌坊依旧存在</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的由来和上海最早的文庙有关。上海早先的文庙,位于今天的四牌楼牌楼路学院路一带。上海小刀会起义时,文庙的建筑被毁坏殆尽,夷为平地,因为这里曾有四座牌楼,所以被叫做“四牌楼街”。四牌楼路一直保留着老城区里平民街的旧貌,而今,列为整片旧改。</p> <p class="ql-block">空空荡荡方浜路</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上海县城内有一条干河,名方浜。东起黄浦江,从宝带门水门入城,河流在城内段的南北两岸,特别是其中段,一直是县城的中心。清末,县城内外大规模填浜筑路,方浜被填没,辟建为方浜路。</p> <p class="ql-block">小东门人民路方浜路口童涵春门窗已封堵,曾经辉煌一时“上海老街”牌坊岿然不动。</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后门的福佑路</p> <p class="ql-block">福佑路修筑于1906年,系填黑桥浜修筑而成,得名于黑桥浜的福佑桥。福佑路亦曾用名穿心街。福佑路临近豫园,是一处小商品市场。该路有一座清真寺。在南市区北部。东起人民路,西至旧仓街。长919米,宽5.2~16.5米,车行道宽3.9~8.5米。</p> <p class="ql-block">豫园旁的安仁街</p> <p class="ql-block">这条豫园花园东墙外的安仁街,是以历史地名“安仁里”而得名的。原来的豫园大门就开在安仁街,与潘允端的私宅对峙。到了明末的天启、崇祯(崇祯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朝)年间,潘氏家族衰落,祖产已保不住了,“世春堂”就卖给了“范比部香令”。“比部”在明清多指刑部的官吏。</p> <p class="ql-block">市井气十足的梦花街(见上图下图)</p> <p class="ql-block">梦花街隐身于老西门中华路旁。这个浪漫而富有书卷气的地名却来自“海防道”的一个兵营。兵营在东面和北面各建了一座望楼,梦花街即从“望北楼”得名。</p> <p class="ql-block">老西门的弄堂套弄堂,走出来的唯见老年人,不见有青年。</p> <p class="ql-block">文庙</p> <p class="ql-block">文庙是祭祀孔子场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起先称孔庙、孔子庙。唐太宗诏令各洲县以上均得建立孔庙。元明以后,人们称孔庙为文庙。文庙路也因文庙的所在地而得名。这座文庙里古塔已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文庙路</p> <p class="ql-block">蓬莱路学前街</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老城厢是上海“原点”,那么,1843年,上海开埠,越界筑路,上海扩城了。英法租界的设立,上海城成了“国中之国”。市政道路规划局部有序,全局无序。今天的五叉路六叉路由此而来。2003年为筹建市政博物馆,在汉口路江西路的民国市政府大厦档案楼,看到这份光绪年的新闸路越界筑路诏书,引起媒体重视。上海电视台采集将新闸路界碑。</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p><p class="ql-block">欽命二品頂戴江南分巡蘇松太兵備道袁 為</p><p class="ql-block"> 出示曉諭事准</p><p class="ql-block">英總領事照會以本埠工部局現擬在西段新放公共租界內開築馬路兩條以便行商而興市面一由新閘路北至吳凇江止一由新閘路南至長浜止所有築路佔用民地請本道委員派董先行會同議定應給地價矣工部局豎立界石之後各業戶照丈計算會同圖董地保按地領銀至公共租界內之墳墓及屋宇有礙新開馬路者工部局願照虹口章程商明家屬情願酌給遷費以示體恤等因除行縣諭董並派委會商辦理外合亟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各業戶鄉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後凡有新放公共租界內之田地為工部局築路所占務即聽候委員董事會議價值呈驗田單按地領銀不得居奇抬價籍董事阻撓致千究辦其各稟遵毋違切切特示</p><p class="ql-block">光緒貳拾柒年玖月三十日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