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有盼头

蕻莲

<p class="ql-block"> 依旧历二月二的习俗。我几天前就去超市买好了两种做糕的面粉,一种是糯米面、另一种是高粱米面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岁大了,说是不要糕面子,不做也不吃,说吃了不消化。我征求母亲的意见,给她买那种超市已经做好的年糕,到时候隔水蒸一下就能吃的,母亲勉强答应了,叮嘱一定要少买一点。</p><p class="ql-block"> 按照母亲的意见,我去振华超市找这种成品糕,可是挖地三尺也没找到,试着问了几个售货员,他们一脸茫然。其中一个也帮助我找了,其他几个售货员态度也不错,可就是没找到。弄得帮我找而没找到的那个售货员一再跟我解释,说她不是这个摊位的人,记得之前有进过货,有可能卖完了……末了不好意思的说,真不知道二月二要吃糕。谢过她,我自言自语的说,唉,老祖宗的传统文化都没有人记得了……几个服务员忙说,确实没听说过二月二吃烙糕的习俗。我笑着说你们都年轻,记不住这些老古规也是正常的…服务员回过头目光在我的脸上逡巡,上下打量我,说,我也年岁不小了,不过俺妈也从来没有做这个给我们吃……</p><p class="ql-block"> (这种年糕自是没有买到……)</p><p class="ql-block"> 一下子,我喉头一热,要说我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知道一些,那得感恩我奶奶、我妈妈对这些传统习俗的传承吧!</p> <p class="ql-block">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p><p class="ql-block">“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对于二月二的记忆,大多数是从吃食上开始的。无论日子过得如何艰难,过了正月十五,奶奶就和母亲盘算着、准备着二月二的烙糕材料了。那时候还没有磨面粉的机器,糯米面的来源是奶奶把前一年积攒的秫米和高粱米从粮囤里拿出来,在碓臼里捣碎,然后再用簸萁把壳簸出去。接下来再去村子里唯一的一个碾盘排队碾米。一个村子里的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讲究先来后到,秩序良好。一家在这碾米,会有邻居大婶、奶奶帮扶着,拿着笤帚把碾压到碾子外缘的,往碾子轴心方向扫,把粗的碴子再放在碾子靠里边继续碾压,直到碾出的面粉,大拇指食指一捻没有颗粒感了,才把碾盘上的面粉扫了又扫的拿回家,一家老小只等着二月二早晨烙糕吃了。</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的早晨,还在熟睡的我们就被堂屋里漂出的香味给唤醒了。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就只见堂屋里,奶奶和妈妈一个灶台下烧火(用松针),一个半弯着腰在锅上反转着烙饼(糕饼)两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那会儿日子再难,我们这些不知愁滋味的小孩子,也从来没在母亲和奶奶的脸上读到过忧愁。</p><p class="ql-block"> 烙好的、两面金黄的、油浸浸、香喷喷的糕饼,再放上平时只有生病了才能捞着吃的一点白糖、红糖,咬一块饼,在嘴里一嚼,又香又甜的感觉的,真的是心里跟蜜一样甜,这可能就是我们最初对于二月二的期盼与记忆吧。</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炒豆。七十多岁的小脚奶奶,一边给我们做着炒豆,一边给我们讲吃炒豆的民俗。</p> <p class="ql-block"> 奶奶肚子里有那么多的广线,而我们了解传统民俗,大多也是从奶奶的广线里知道的。奶奶边炒豆边笑吟吟的说,她小时候听她的奶奶讲的,传说人得罪了老天,老天不让下雨,山里的龙就偷着给人们下雨。于是,老天就惩罚它,让它只有在金豆开花的时候才能出来。可是金子哪能开花呀,所以,每年一到这个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炒豆,吃炒豆和吃爆米花一个意思,就是寓意金豆开花。老天老眼昏花,一看金豆开花了,就会放龙出来,减它的刑。龙出来了就会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现在想来,这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二月二农耕时节,能够雨水丰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吧。</p><p class="ql-block"> 这些期盼农事丰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二月二这天,就盼着吃年糕和炒豆。炒黄豆是小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那时候,物质贫乏,大家在并不丰富的物质里寻找食物的快乐,嘎嘣嘎嘣吃起来炒豆,很香。成为烙印在我们记忆里难忘的美好和欢喜。那会儿小孩们能在兜里装上一兜炒豆,是很欢乐的一件事。在门口会聚集几个装着半兜子炒豆的邻居家的小孩子,大家还会互相交换着品尝。有的小孩拿的黄豆又甜又香,那一定是他们家里的大人在炒豆时放了糖精水,而这也会惹来小伙伴艳羡的目光,而这个小孩也会高高的昂起小脑袋,优越感也会绽放在他稚嫩的小脸蛋儿上……而小时候开学大多数是二月二,吃炒豆和爆米花,也寓意着小孩子背书就像爆豆一样的流利,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开学炒爆米花从来没有哪一次间断过。这种最通俗的想望,也刻在我的骨子里,我也会依惯例,在我的孩子开学炒爆米花,烙大抓个……这种民俗里面蕴藏的美好也浸淫在我的生活中,被传承。</p> <p class="ql-block">  老古规里,正月里都不许理发,就为了等到二月二这天“剃龙头”。到了这一天,村子里仅有的几个会用推子的人就会从早晨忙活到天黑。我爸爸和村里小学的胡老师,这一天就被老人孩子围个水泄不通。邻里邻居的,大家求上门了也不好意思推辞。这一天也成为爸爸和胡老师“义剪日”,虽然很忙很辛苦,看着被自己服务后,左邻右舍的人都倍儿精神,爸爸和胡老师虽然很疲惫,可是脸上的笑容却是灿烂的。这大概就是咱们“志愿者”最早的雏形吧。同为教师的爸爸和胡老师会给我们科普,二月二为青龙升天的一天,所以民间就认为二月二这天剃龙头,可以让人在新的一年里鸿运当头,一年都能有精气神。这也是纯朴的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和盼头吧。</p> <p class="ql-block">  记忆里还有一个习俗是“熏虫”</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通常和惊蛰节气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气温已迎来了快速回春,人们也开始脱掉外套,万物开始复苏,因而昆虫和冬眠的动物都会迎来苏醒。</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虫蚊等东西也会变得逐步活跃,为了不被虫蚊叮咬,因而家里会在二月二这天“熏虫”,将刚越冬苏醒的虫子熏走。不过这个我记忆不是很清晰,毕竟这些事不是我们小孩子特别关心和感兴趣的。姐姐大我两岁,我出生后跟随母亲在离家20华里的教学点。姐姐就被送老家跟着奶奶生活。姐姐回忆说,打从她记事起,每年的二月二一大早,小脚奶奶就会一大早起来,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铜制小锣鼓,从堂屋(俗称正子)鸡窝敲一敲,在院子猪圈绕上一圈敲一敲,再到院子照壁后边西南角处的茅厕那些犄角旮旯敲敲。姐姐说这些的时候,双手比划着,非常的有画面感。我问姐姐这个习俗做的时候她多大?姐姐说打从她记事起,一直到她上了初中,奶奶一直都恪守这个“老古规”,可能这就是不识字的奶奶心里的一种敬畏吧,做起来总是那么的虔诚,而我的眼前仿佛看到姐姐跟在奶奶屁股后边懵懵懂懂的样子,可是很多的传承就是这样被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成为最好的“言传身教”,姐姐说奶奶做这些的时候非常的专注。</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些,姐姐眼睛里闪着光,她又说,奶奶一天学没上,可是肚子里有那么多神话故事,夏天我们躺在草帘子上,那些北斗星、牛郎织女星以及神话传说就是一遍一遍的被奶奶讲起,我们也在奶奶的故事中渐渐长大……非常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结婚以后,我和丈夫通常把过年准备的鞭炮留下那么几个小鞭,等二月二这天,在家里的正厅放一下,噼里啪啦的鞭炮,总会让我们会心一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心也轻松快乐起来。</p> <p class="ql-block">  除了吃食,我对戴娘娘记忆尤为深刻。记忆里,二月二前夕,奶奶和妈妈就利用饭后时间抓紧时间做“娘娘”。因为二月二这天是不能动针线的。她们坐在炕上,面前一个笸箩,里面是平时积攒的做衣服的各色花布条。她们娴熟的剪裁出铜钱那么大的圆片片,再把高粱结穗的那一段光滑桔杆(俗称ge瘩)剪成一厘米的小段,然后选一根结实的红线,用针穿一个布片,夹一段桔杆,再穿一个布片,再夹一个桔杆……穿成一个花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给孩子戴的娘娘,第一个布片要画上人形图案,这大概就是“娘娘”名称的由来,也可能是人们想象当中的能够妙手回春的圣母。提前穿好的娘娘,二月二这天,给家里的每一个小孩戴在脖子上,以期能避邪气保安康,同样的原因,家里养的小猫、小狗也要戴上,甚至,猪羊鸡鸭鹅也戴上主人精心穿制的娘娘,这样人们才能放心的安享春天带来的美丽和希望了。那时候我们小孩子就是对剪娘娘新奇,对戴娘娘感到好玩,至于家里大人们那种用爱心穿的娘娘、让家养的动物以及小孩这些弱势群,能够通过戴娘娘这种民俗来规避的心思完全不懂。现在想来,家里大人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是心存敬畏,而我们在家人的护佑下,才能能够无忧无虑的长大……</p> <p class="ql-block">娘娘,卢桂芳制作</p> <p class="ql-block"> 二月二作为丽月月首,还是个极其吉利的日子,旧俗有“住春”的习俗。二月二娘家接女归宁河北《滦州志》:(“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胡朴安也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江苏此俗:“二月初二日,俗为龙抬头,有女出阁者,均于是日归宁。民谣”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按以往旧俗,为着阖家团圆,媳妇需在婆家过年,直到出了正月,才被允许回娘家和亲人团聚,归宁于女子是多么可贵。刚刚姐姐说,她们一会儿回家看母亲。我也赶紧收拾一下,归宁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