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的一封信 <p class="ql-block"><b>各位家长朋友:</b></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夏季节,野生蘑菇生长格外旺盛,是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需慎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野生蘑菇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在具有潮湿土壤适合野生蘑菇生长的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地。</p><p class="ql-block"> 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不食、不买、不卖不明品种野生蘑菇。大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家庭用餐不随意食用野生蘑菇,不采购不明品种的野生蘑菇,对可食用的蘑菇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食物中。</p><p class="ql-block"> 家长朋友们,请您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要增强毒蘑菇识别和预防能力,在外就餐时应索取并留存消费票据等有关凭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永兴县特殊教育学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3月3日</p><p class="ql-block"><br></p> 🍄蘑菇科普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目前没有简单易行识别毒蘑菇的方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万别信民间“鉴毒”秘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家人的生命健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的毒蘑菇科普知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赶紧了解一下</div> <b>毒蝇伞:</b>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 <b>狗尿苔:</b>又称“致幻蘑菇”,中毒后一般无胃肠道反应。发病较快,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跳舞唱歌、狂笑,产生幻视,有的昏睡或讲话困难。由于中毒后引起跳舞、大笑,故群众称做舞菌或笑菌。生长在粪上又名粪菌。 <b>致命白毒伞:</b>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 <b>铅绿褶菇:</b>毒性比致命白毒伞弱,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可能含少量类似白毒伞的毒素,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也有可能因误食而致命。 <b>毒红菇:</b>味麻辣,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死亡。毒红菇与可食用的大红菇样子很像,一般人难分辨。 <b>红网牛肝菌:</b>此种在新疆有人采食,而在南方有中毒发生。含胃肠道刺激物等毒素。中毒后主要出现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病症。据报导小白鼠试验有毒。与马尾松、疣皮桦、鹅耳枥、山毛榉、栎等树木形成菌根。 <b>灰花纹鹅膏菌:</b>灰花纹鹅膏内所含的毒素主要是肽类毒素,会损害人的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和肾脏。据说:只要误食这种蘑菇50克,就可使一个成年人死亡。 <b>白霜杯伞:</b>菌体中含大量毒蝇碱。另外含有胃肠道刺激物,中毒后引起恶心、呕吐等症。 <b>墨汁鬼伞:</b>与酒一起食用时是有毒的。征状包括有面红、反胃、呕吐及心跳紊乱,于食用后20分钟至2小时会出现。 <b>秋日小圆帽:</b>又名纹缘盔孢伞,世界各地气候温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表面看似光盖伞属的致幻真菌,事实上却含毒伞肽毒素,毒性很大。 温馨提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毒蘑菇的识别误区</b></h3> <p class="ql-block">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方法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p> <p class="ql-block"><b>对野生蘑菇要“三不”</b></p><p class="ql-block"><b> 不采摘。</b>踏春郊游期间,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购买。</b>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食用。</b>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p> <p class="ql-block"><b>误食毒蘑菇怎么办?</b></p><p class="ql-block"><b>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b>。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b>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b>,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b>携带剩余蘑菇样品</b>,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要<b>警惕中毒“假愈期”</b>。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p> <p class="ql-block"> 撰稿:许 勤</p><p class="ql-block"> 编辑:许 勤</p><p class="ql-block"> 编审:罗丽娟</p><p class="ql-block"> 审核:谭同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