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网络</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北3千米峻极峰下。</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嵩阳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仪门</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仪门为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设置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p class="ql-block">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 比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原意为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p><p class="ql-block">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建筑布局。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p><p class="ql-block">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两侧的配房,均为硬山式建筑,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8间。</p><p class="ql-block">书院教育制度于清朝末年被废止。</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作为这种已经消失的制度的文化载体,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都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纪念碑,其对于现代教育文化的意义也是重大而深远的。</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列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p><p class="ql-block">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年),进士庞士曾在嵩阳观聚众讲学;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世宗柴荣改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学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宋初,又更名为太室书院。北宋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御赐“太室书院”匾额。</p><p class="ql-block">宋景祜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p><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聚从讲学,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在此讲学。</p> <p class="ql-block">金、元至明代中期,嵩阳书院讲学活动处于低潮。</p><p class="ql-block">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嵩阳书院改名承天宫。</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嵩阳书院又改名为嵩阳宫。</p><p class="ql-block">明代政府发展官学,重视科举制度,因此抵制书院的发展,四次禁毁书院。直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嵩阳书院才又逐渐有了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五年至十年(1526~1530年),登封知县侯泰在嵩阳书院旧址又建了书院,恢复了嵩阳书院之名,并建造二程子祠。在这个时期,嵩阳书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三将军”柏树也被战火所烧死。</p> <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五年(1648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而建藏书楼。</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叶封在明嵩阳书院故基上,修建书院,建筑堂屋三间,新筑墙壁五十丈并将幸存的两株汉封将军柏也围入院中,为现嵩阳书院基本布局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开始,登封明儒耿介继承了叶封没有完成的建设,在嵩阳书院主持院务,广纳天下名儒,倡导理学。先后捐田,扩充经费,历经三年为书院扩建学舍。</p> <p class="ql-block">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嵩阳书院建三贤祠、辅仁居三间、博约斋五间、观善堂三间、道统祠、敬义斋五间、丽泽堂、叠石溪旁建造川上亭、崇儒祠三间、并在七星泉、先师殿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各一座、仁智亭,基本雏形规划完成。</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年(1739年),登封知县施奕簪又将123亩土地纳入书院,用于对藏书楼、先贤祠、讲堂、道统祠、大门等的修缮,又新购置一批书籍存放入藏书楼,使嵩阳书院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至此,嵩阳书院建筑规模已基本完善。</p> <p class="ql-block">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嵩阳书院终止了书院教学,先后成为嵩阳高等小学堂、中岳中学等的教学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嵩阳书院经全面整修,曾作为登封师范学校、中共登封县委党校、登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p> <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碑</p><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碑存放于魏碑亭,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刻立,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碑体文字字体刚健、笔力圆阔,是魏碑书法的上品。</p><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碑,此碑明显带有佛教色彩,整座碑保存基本完整,个别地方现已迷糊不清,但总的样貌依然清晰可见,整座碑古朴大方,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中岳嵩阳寺碑立于嵩阳书院门外东南方,碑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嵩阳寺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龙爪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弧形佛龛,龛内雕刻的是一尊佛像。碑的背面共分十二层,雕刻相同的佛像共计九十四尊。碑的正面上半部分雕刻一尊大佛,周围有很多小佛像环绕。下半部分是用八分隶书撰写的《中岳嵩阳寺碑铭序》,主要是介绍了生禅师开辟嵩阳寺,建造佛殿、塔庙的功德及雕刻造像的过程。其书法方正有力,有的专家称这幅碑文书法为“汉后唐前隶书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面阔三间卷棚式硬山建筑,门额横匾上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原匾为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墨宝,现在是当代书法家宋书范仿苏东坡书。黑底金字,素雅大方。</p><p class="ql-block">门的两侧柱联是:</p><p class="ql-block">近四旁、惟中央,综泰会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p><p class="ql-block">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湹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p><p class="ql-block">为清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岳时所题。联语简要说明了中岳嵩山及嵩阳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胜。进大门后是一座凸形院,构成二门,是为书院的前奏部分。</p> <p class="ql-block">先圣殿</p><p class="ql-block">先圣殿在二门之后,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开间建筑。殿门额横匾“先圣殿”三个金字。</p><p class="ql-block">门联为:“至圣无域浑天下;盛极有范垂人间。”</p><p class="ql-block">殿内中央供奉圣先师孔子站像,左右两侧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线刻图像。</p><p class="ql-block">西墙为孔子弟子72贤人传略和12先哲画像。</p><p class="ql-block">东山墙有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此殿是当年学生拜谒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讲堂</p><p class="ql-block">讲堂为一座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式建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当年给学生授课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门额横匾书“讲堂”二字,</p><p class="ql-block">门联是:“满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p><p class="ql-block">殿内设教案、课桌、课椅等教具。</p><p class="ql-block">殿内东山墙上绘有“二程”讲学图,西山墙介绍宋代在嵩阳书院任教人员名单和传略,书院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学制演变情况等。</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程门立雪”典故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道统祠</p><p class="ql-block">古代儒家倡导有道统就有治统,因为“治统得道统而盛,道统赖治统而光。”祭祀道统三圣人,是嵩阳书院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书院中,唯有嵩阳书院保存此种祭祀形式。</p><p class="ql-block">柱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所作:</p><p class="ql-block">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道统祠是座面阔三间、棂门槛窗、歇山式滚脊灰筒瓦覆顶建筑。</p><p class="ql-block">门额横匾上书“道统祠”三字。</p><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帝尧、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帝尧、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情况的大型图案。</p> <p class="ql-block">泮池</p><p class="ql-block">泮池位于道统祠前,池上架拱桥以通往来。在拱桥的两侧分别刻有“泮池桥”三个字。</p><p class="ql-block">古制学宫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称泮池。后世筑池形如半月,跨池构桥。书院作为一种古代学校,也多建泮池、泮桥。</p><p class="ql-block">古代当地风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学位的,都要举行绕池三周仪式,以示永效老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p><p class="ql-block">相传孔子家居泮水之滨,少年常在泮水边读书。后人为纪念孔子,就在学宫或书院里修建泮池,示不忘先师之意。古代嵩阳书院凡科举考中的学子,都要在这里举行绕池三周仪式,表示不忘先师教导、永效先师博学品德,安邦治国益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p><p class="ql-block">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现存最后一进建筑,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卷碰硬山顶阁楼式建筑,是古代书院贮藏书籍的地方。 始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河南巡抚王日藻捐俸银而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翻修于1989年。</p><p class="ql-block">据载嵩阳书院藏书楼创建时,颇为考究“选时鸠工,辨方审势,掘三尺许,适符旧基,阶级俨然,铺地砖皆细腻润泽,非近代物”。</p><p class="ql-block">现楼内陈列有清代存书,共计57册,其他文物展品数10余件。</p> <p class="ql-block">在藏书楼西侧约20米处有一眼深井,名曰“蒋公井”。</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蒋介石先生来洛阳度50寿辰,专程来嵩山浏览,当游至嵩阳书院时,发现这里确实为一所教书育人、培养英才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当得知水源缺乏、用水困难时,当即命令随从游嵩的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调机井工程队,在嵩阳书院挖了一眼数十米深的深井。</p><p class="ql-block">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该井因系蒋先生所赐,故名“蒋公井”。</p> <p class="ql-block">二程手植槐</p><p class="ql-block">二程手植槐,树高19.5米,围粗4米。虽然树干嶙峋,中空外实,槐冠却丛拨阴浓,新枝簇簇,树姿优美,老而不衰。</p><p class="ql-block">相传为北宋理学名家程颢到嵩阳书院讲学时亲手所栽。</p>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除三将军柏毁于明末,现存大将军、二将军。</p><p class="ql-block">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p><p class="ql-block">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树洞中可容五、六人。</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p><p class="ql-block">大唐碑,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p><p class="ql-block">唐天宝三年(774年)刻立,位于书院门口西侧,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为中原之冠。</p><p class="ql-block">由碑座、碑身、碑额、云盘、碑脊五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碑文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p><p class="ql-block">碑的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石座四面共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二个,龛雕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像,神态各异,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炼丹的大致内容。碑帽部分也有三部分组成,上层为两只石狮子把持宝珠,雕刻精美;中层浮雕的是连续的大朵祥云图;下层为弧形,前面是篆刻的碑额,额文两边分别雕刻有双龙和麒麟。中部碑身上刻碑文,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字体端正,优美舒服,笔法豪气,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杏坛</p><p class="ql-block">清初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子杏坛讲学,在书院除地为坛。讲学期间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p><p class="ql-block">今石护坛,周匝平台栏杆,恢复旧貌。</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程门立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2022年2月27日郑州嵩阳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