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德鲁克提出,现代管理学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器官;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博雅之学。</p><p class="ql-block"> 谈管理时,必须将以下三个方面纳入考虑:第一是成果和绩效,因为这是企业存在的目的;第二必须考虑在企业内部共同工作的人所形成的组织;最后则要考虑外在的社会——也就是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p> <p class="ql-block">一、工业革命时代的管理</p><p class="ql-block">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把工人当作机器的附属物,过于注重规章制度、流程,不鼓励创新精神,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忽视工人的感受和意见,忽视人性的一面,只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严重压抑了人的创造能力和潜能。</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中,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和能动性,我们还需要雇用他的大脑。</p> <p class="ql-block">二、管理的新范式</p><p class="ql-block"> 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新范式。范式从本质上讲是种理论体系,是任何学科都需要有的基本假设,是一门学科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德鲁克提出了七项新假设:</p><p class="ql-block"> 1. 管理是所有各类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器官。</p><p class="ql-block"> 2. 管理必须寻找与所需完成的任务相契合的组织结构。</p><p class="ql-block"> 3.管理必须特别强调对人的重新认识。新的的管理范式把“人的潜能〞的培养和发挥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管理者的任务不是“管理”人,而是引导人,人员管理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知识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4. 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的最终用途,都不是制定管理政策的正确基础。管理必须从顾客价值和顾客决策出发制定相关战略。</p><p class="ql-block"> 5. 管理的范围不是由法律界定的,它必须从经营上进行界定,必须包括整个经济链。</p><p class="ql-block"> 6.管理实线必须根据经营的需要,而不是根据国界进行界定。</p><p class="ql-block"> 7.任何一个组织的成果都只存在于组织外部。管理是使一个组织能产生外部成果的器官。管理是为组织的成果而存在,它必须从预期达到的成果出发,必须组织资源以达成这些成果。</p> <p class="ql-block">三、管理的主要任务</p><p class="ql-block"> 管理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规范、约束、监督与控制,而应该是培养、授权和激励。唯有基于民主、开放、尊重、信任和授权的自我管理氛围,才能释放每个员工的潜能。</p><p class="ql-block">1. 深入思考并界定组织的宗旨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深入思考宗旨和使命是管理的重要任务。每个组织都必须取得绩效,因为它只有通过所取得的成果,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p><p class="ql-block">2. 让工作富有效率,使员工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 管理者必须花心思设计有意义、有挑战性的工作,排除下属在工作中遇到的障碍,让员工在工作中富有效率,通过工作体现自身的价值,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3.管理机构的社会影响和承担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组织存在于社会中,所有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必须加以管理,避免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要关注社区的需要,承担社会职能。</p><p class="ql-block">四、管理的社会职能</p><p class="ql-block"> 对学校而言,培养优秀的学生,发展专业的教师团队,为地区和国家供应今天和未来合适的人才,是它主要的绩效考量。管理者一方面要考虑做出的决策对学校内外会造成何种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又要把创造绩效奉为它的首要职能。</p><p class="ql-block">五、管理的道德底线</p><p class="ql-block"> 德鲁克指出,管理者的首要责任是“绝不明知其害而为之”,这是管理的道德底线。</p> <p class="ql-block">六、从管理学看教育的本职</p><p class="ql-block">知识型社会中的教育有以下特征:</p><p class="ql-block"> ①书本和印刷媒体提供的是过去的信息和前人的知识,它们可以构成掌握知识的平合,却不再是知识来源的主体,移动互联网、微课堂、碎片式、随时随地式和按需式的学习会愈来愈普遍。</p><p class="ql-block"> ②为增加学习的有效性,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因材施教,因需而设,因时而设,以学定教。</p><p class="ql-block"> ③老师不再像从前一样比学生早学得知识,再传授给他们,也不一定是课堂上唯一对某专业知识最懂的人,老师的角色与心态需要重新定位。讲课讲得好不再是好老师的标准,能提出好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才是真正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④每个人都有可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学习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共享知识按个人的实践经验和验证成果而产生,答案变得多元,而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p><p class="ql-block"> ⑤老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学会思考和建立自己的假设,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兴趣所在,能的从浩瀚的数据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发问促进思考,找到合适的答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⑥老师需要提供和接受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方式,不再要求学生一味背诵,更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发掘新的可能性,产生新的自我发现,而不是盲目框死创造力。要接受来自学生因求知欲带来的挑战,能接受学生在知识上的补充和充分肯定,真实体现以学生为本。</p><p class="ql-block"> 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建立不断打破惯性思维和假设的习惯,先是通过亲身经历打破原有的思维,产生完全不同的经验,然后再了解造成差异的原因,使他意识到自己的惯性思维和假设不再是事实,克服接受新观念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⑧成人教育和持续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需求,重返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成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就的标志,因此学校要界定哪些学科不需要在中学时期便编入课程体系,因为学习它们对缺少经验的青少年来说,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是一种浪费。教育是一个整体,需要从培养未来人才的角度进行全面设计,而不能像笛卡尔的机械世界观那样,认为各阶段内容拼凑起来就是教育的整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