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老年健康的观察与思考三

不老松

<p class="ql-block">  故人西辞黄鹤楼,早春赴沪日黄昏。滕王高阁突垂首,赣江呜咽送孤魂。</p><p class="ql-block"> 潘孔德,上海市人,一九六八年毕业于华东纺院(现东华大学),分配至黄石纱厂工作。历任技术员、车间主任、设备科长、厂长、总工。八八年调黄石棉纺印染厂任总工。九六年为增加家庭收入,办理病退,去上海富太公司任职,推销日本村田自动络筒机及丸红织机。前三年,成绩不佳,自二000年始,每年完成200万~500万美元销售定额,薪水从700元上升至2500元,其间,女儿户口按离沪人员政策转返上海市。</p><p class="ql-block"> 二00三年二月中旬末,我从深圳来黄石,与潘约定月底相聚。二十五日,他突然取道武汉赴上海,下午6时,我们通了电话,他人在去上海的火车上。晚9时许,我们通了第二次电话。谁知半小时后,他竟脑溢血倒在了车上,简短的通话竟成了永别。</p><p class="ql-block"> 三月三日,我拨打潘的电话,答话的竟是他的儿子志强,并告:他爸在南昌医院抢救,已昏迷一星期。五日晨6时半,志强来电说:潘在家人接回黄石的途中去世。</p><p class="ql-block"> 8时,稍事安排了手头工作,即上街买花圈前往潘家吊唁。天下着雨,早春乍暖还寒。在黄棉家属院,一块彩条防雨布作盖的歪歪斜斜临时丧棚里,无序地摆放着三个花圈,潘孔德静静地躺在一块门板上,潘夫人坐在一边哭泣,疲惫不堪的女儿泪流满面。这孤儿寡母的凄惨,彰显出当今社会的世态炎凉。对比昔日,潘当厂长、总工时的那一番前呼后拥情景,真是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 走近潘夫人身边,还未等我开口,她就拉着我的手说:“你是潘孔德十几年的好朋友,你知道,他为了这个家付出太多,生命严重透支,他出发前,感到头痛,我没有阻止他出差,我好后悔,他还不到六十岁。”我安慰说:“潘总走了,人不可复生,请节哀,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个家今后要靠你支撑,带好这个家,潘总在天之灵也就安宁了。”</p><p class="ql-block"> 七日清晨,匆匆赶去参加了潘的葬礼,日本村田公司、香港富太公司共来了三位代表,原厂同事及街坊共有两车人为他送行 。</p><p class="ql-block"> 与潘孔德初次认识是在一九八二年底,他以设备科长身份前来我工作的湖北省纺织研究所,参加一项我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项目鉴定会。以后因工作关系常见面,后来发展到节日相互拜访,婚庆喜事互邀参加,成为不多的密友之一。每次见面,除了交流纺织技术业务之外,社会、家庭、人生、健康,无话不谈。我与他不但性格相近,而且健康状况也非常相似,都患有高血脂症,血粘稠度偏高,同样常感到轻度头晕、头痛、头顶血脉跳动。不同点是他有颈椎痛,而我是腰椎痛、肩周炎,膀子有时抬不起来。每次分别,都要相互提醒:注意身体,劳逸结合。谁知这“劳逸结合”四字成了痛失益友的谶语。</p><p class="ql-block"> 逝者长已矣,生者何以堪。痛惜之余,一个沉重的话题在我大脑里挥之不去:高血脂症固然是友人故去的直接因素,但他为什么长期带病不远千里去打工?潘夫人所说:“对家庭付出太多,生命严重透支”,是否含有更深层的社会和家庭问题?我们不妨做一次事后诸葛亮:潘的家庭结构,是八十年代初冯骥才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见<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2年第5期《上海文学》)</span>现实原型的湖北版。他们夫妇二人,女高男矮,形同小说里的主人翁,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准,所从事的工作也与小说里的描写雷同。潘长期担任厂长、总工,一心扑在工作上。而他的太太杜女士,不仅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还把家务治理得井井有条,彻底解除了潘的后顾之忧。潘的事业有成,确实有杜女士一半的功劳,她的贤惠无可非议。但在照顾丈夫的同时,两个孩子也被爱护到几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程度,由于环境太舒适,两个孩子学习无压力,成绩平平,都与高考拜拜。随着岁月流逝,孩子们的工作、婚姻、住房诸问题接踵而来。因文凭不高,吃苦耐劳精神欠缺,三大难题无法自理,只好靠父母,这就给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替子女排忧解难,潘选择了提前病退,去外资企业打工,实际上是为子女打工。在原有的经济压力之上,又加上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他担子越挑越重,而又无心、也无力关照自己的身体,以致酿成最后的不幸。</p><p class="ql-block"> 杜女士的亡夫之痛,我非常同情。有人说她是中国式贤妻良母,我不能完全苟同,作为贤妻,无可非议;要说良母,似乎有所欠缺,如果在十几年前,她采用狐道主义教育子女,让小孩凡事多自己动手,自立自强,那潘家如今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为了亡友的在天之灵,为了中国人的家庭幸福,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我要大声呼吁,溺爱子女的人们,是觉醒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悼念亡友,我们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年人,应该如何吸取教训,而远离死神?在身体不适时,能否坚决停止工作,静待家中休养?能否定期检查身体,做到心中有数,对症治疗,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 医学界权威人士认为:夺走潘孔德生命的高血脂症,是损害人体健康的万恶之源。它阻滞血液循环,弱化新陈代谢,引起百病丛生。有人说:患上高血脂症,等于人生步入了死亡之谷。据医学部门统计:我国有1.6亿人血脂异常,心血管病成为第一大杀手,所幸卫生部已启动了“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p><p class="ql-block"> 在等待政府救助的同时,我们这些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十二的患者,能否化被动躲病灾为主动降“脂魔”?能否自己动脑、动手,试找出一个有效、经济、安全的良方,开展自救,逃出死亡之谷。</p><p class="ql-block"> (2003年3月)</p> <p class="ql-block">1996年夏深圳罗湖,华纺校友小聚,右一为潘孔德。</p> <p class="ql-block">2001年春节湖北黄石,潘孔德与家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