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职场主题:未来的职场,如何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学》第72课从大学之道到无韵离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2.2.29六期百日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各位同仁早上好。今天是我们第六期百日成长的第100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恩中华圣贤的薪火相传,让我们有机会开始明白和体证大学之道。我们也深知100天的时光,我们的成长也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短暂的修整和回望之后,我们也即将展开下一期百日成长的学习。走进被鲁迅先生誉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能你会说大学与史记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今天作为我们第六期百日成长的最后一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从大学之道到无韵离骚,探讨大学与史记当中的这样的内在联系。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套规模最大的丛书,就是四库全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库全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年间共3461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书稿总计约8亿字的书籍。分成了经、史、子、集四大门类。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来说,大学是属于经部,而史记则属于史部。那什么是经,什么是史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所谓经主要指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等等十大类经书。所谓史就包括了各种题材的历史、地理和典章制度的著作,分为正式编年体记事、本末体等等,共十五类史书。经与史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里,我们借助阳明先生的教诲来学习。在传奇录当中,弟子徐爱就曾经请教阳明先生,他说先儒们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经和春秋这六部经典合称为六经。但是这当中春秋是一部史书,但史书是专门用来记载历史事件的。那这就恐怕与其他五部经典的题材有所不同,是为什么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阳明先生回答道,从记事的角度说,叫做史书。而从弘道的角度说,就叫做经书。史就是道,道就是史,这样看来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史书。易经是记录伏羲氏历史的史书。尚书是记录尧舜之后历史的史书。礼记越记是记录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史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们都是记事的,但是他们又都是来哄道的。所以说史书与经书之间哪有什么不同呢?五经也只是史书,因为史书就是用来明辨善恶,昭示训诫的。有哪些善行可以作为榜样?那我们就记录其事迹,方便后人效仿那些恶行,应该引以为戒的,就要把其中的一些训诫记录下来。但是一定要把这些事件的详情删减掉,以免让后人学坏,不能成人之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所以阳明先生教会我们经与史之间的关系,就是经即史,史即经。具体而言就是说经是史的抽象提炼,他揭示了历史发展背后的天理大道。而史则是经的具象表达,他呈现了天理大道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背景下,从很隐微到卓著的展开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不管是精还是使他们根本的宗旨都是一条,那就是以恶扬善,以正人心。在这一期的百日成长当中,我们学习过秦穆公。若有一介臣的典故,那我们知道秦穆公在一雪前耻之后,向两位贤臣百里奚和简书表达歉意,这是真实的历史。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秦穆公终于明白了断断兮无他计,这样的大臣才是国之瑰宝这样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天理大道在知人用人这样的一个具体场景下的具体体现。也是呈现了秦穆公的这一段先失败后成功的曲折经历背后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2500多年之后,我们再来学习这段历史,从中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了。更重要的是去明白和体正这个故事当中,或者说这段历史的背后,它蕴含的天理大道是什么?曾子做大学就是旨在揭示大学之道,为后人指出一条革制城镇修齐治平,进而实现明明德、清明和止于至善的大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的境界也可以叫做内圣外王。而司马迁作史记这样的一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的目的也是通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通过探究天道来彰明人道。表面上看是一部史书,但本质上也是通过探究天道来张鸣人道,通达古今兴衰成败背后的根本规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在大学当中,曾子为我们呈现了一条通往人生真正成功的康庄大道。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则通过记录三千多年的大历史,展现了依道而行,顺之者昌,背道而驰、逆之者亡的历史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对于大学知道明白与体证程度的深或浅正或偏。当然还有由此而来的种种人间悲喜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看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曾经建功立业并且流芳百世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与大学之道正项相应,相应的程度越高,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越大。而恰恰相反,那些曾经一度崛起却最终暗淡收场的人物,也几乎是无一例外都是与大学之道背离,背离的程度越高。从巅峰坠落的速度就越快,危害也就越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仁们相信,通过过去100天来滴水穿石的这样一份浸润,我们已经开始对大学之道有了一定程度的明白和体证了。正是借助着这一份势能,接下来在第七期百日成长,我们继续走进史记的大门,通过千人千面的命运轨迹去更加明觉精察大学之道的精微奥义与发用流行。同时以史为鉴,更好的去明白和践行大学之道,活出生命的大人气象。深深的祝福各位同仁,我们下期再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让新一代员工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伙伴们好,第六个百日即将圆满。我们一起走过了一个冬季,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感谢一路同行的伙伴们。最后一刻,我们分享的主题是未来的职场如何硕果累累。若想硕果累累,首先工作要卓有成效,那如何卓有成效呢?答案是学会管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管理是领导的事,和我有点远。但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却告诉我们,人人都是管理者。一个平凡的人,通过管理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而相反,很多有才能的人却无法做出贡献。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么到底什么叫管理?今天我们先搞清楚管理的概念。在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一位女士。德鲁克经常把这位女士称为管理学的先知。他复述了这位女士的一个故事,我们简单的讲述一下,通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或许能够明白管理到底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一个图书馆,里面有十个阅览室,在里头读书的人,有人觉得热,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闷,有人觉得不闷。所以总会出现这种情况,觉得有点闷的人前脚把窗户刚打开,觉得冷的人马上不适应了,后脚又把窗户关上。刚开始大家还比较客气,后来窗户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就有了冲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到最后,大家怒目相向。这个时候常用的办法就是来一个管理员规定我们这个地方是不准开窗的。如果要开窗,请出去。当然,这可能有效,要求开窗的那群人,要么忍受,要么走开。但其实这不叫管理。管理是在承认冲突、承认差异的情况下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比如真正的管理者会这么做。他会先看这个图书馆有多少阅览室。比如说有十个。然后再去调查有多少人是愿意开窗的,有多少人愿意把窗户关起来。如果调查的比例是4比6,那就打开四个阅览室的窗户,关闭六个。每个人来了以后,根据自己的偏好,都各自的到阅览室去。这样本来是彼此冲突的这些人,各得其所,各取所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他已经是管理了,管理就是建立秩序,并且让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是的,伙伴们通过管理可以让我们杂乱无序的工作变得有条理,有系统、有价值,效率最大化,因而卓有成效。在未来,我们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管理思想。今天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工具。要事优先,掌握了这个工具,我们的工作就被管理起来,高效起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要事优先,我们简单讲两个要点。第一个摆脱昨天。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项原则就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就好比要是你总想着上次的表格得到了表扬,这次照例重抄一份就行。或者前任就是这么做的,我复制粘贴就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你很有可能就会止步于此。很难再有进一步的成就了。而德鲁克建议我们要定期审视自己的工作,不断的问自己这件事现在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果认为没有价值了,就立刻停手。此外,还要定期删除过时的和无效的计划。就像给自己健身,保持瘦且有肌肉的健康状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之,你要有意识,有勇气主动的摆脱过去两只眼睛,聚精会神的注视着将来。第二,先后次序的考虑,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值得去做的工作,但我们的时间却十分有限,我们会遇到很多机会,也会面临不少问题和危机。这时能当机立断,确定哪些事情需要优先处理,哪些可以缓缓再办就非常重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哪些事情必须优先去做,相对容易确定。但确定哪些事情可以暂时缓一缓。并且把这个决定坚持到底,却是一个难点。因此,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去分析,而是去拿出应有的勇气。不妨来看几条重要的原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优先次序,其中每一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要有足够的勇气,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时间和任务的主宰,而不是成为他们的奴隶。除此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上。不会再去同时处理其他工作。等完成一件事情后,他会再根据情况变化再决定下一步的优先事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伙伴们。把要事优先的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学会时间管理,工作效率至少可以提升20%。这就是管理学经典能带给我们的力量。好,第六个百日到此圆满。3月20日,春分,我们继续一路同行,祝福大家。再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