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记忆(下)

河西走廊

<p class="ql-block"> 【图01】每次回到故乡总要去寻觅流失的记忆,岳中自是首选之地。岳池中学是本县历史最悠久的学府,最早由乡贤罗瑶琴于1908年修建,本意办学指导农桑。至1922年由热心教育事业的杨星阶、田昌伯与罗瑶琴等人以此为基础办起了一所中学,定名为“岳池县立中学堂”。</p> <p class="ql-block"> 【图02】最早的校舍是这幢三横一竖的“王”字楼,横着的是两层带回廊的砖木结构楼房,用于教师办公和学校教务活动。竖着的长廊足有百米长,地面全由青石铺就,顶约两丈余高。横梁浑圆笔直,是那种古朴土红的颜色,隐约可见毛笔书写的文字。长廊两侧由木栏围挡,工匠们把它制成相对的两排长椅供学生休息。只是那木座椅上的黑漆历经磨砺早已斑驳脱落,更显露出时光的悠长。</p> <p class="ql-block"> 【图03】长廊的两边各有一个水池和花园,水池由条石砌成,外壁依稀可见花鸟的浮雕。池内有假山、睡莲,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游荡。花园中尽是银杏、兰花、牡丹等名贵草木,每到花季兰花飘香、丹桂争艳,周围尽是赏花的人。</p> <p class="ql-block"> 【图04】“王”字楼往上走,上得十几级台阶,再走二十几米便是早年的教学楼。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水平低下,建材单一,教学楼采用了双面回廊砖木结构。这种教室采光好,走廊平整宽敞。两端各有廊桥式楼梯与地面相连,让学子们免受风雨之苦。靠操场一端的房檐上悬挂着一截粗大的钢管,每日工友按时敲响,洪亮的钟声传遍半个小城。</p> <p class="ql-block"> 【图05】从县立中学走出的人中有著名艺术家吴雪(1914——2006)。他是戏剧《抓壮丁》的作者,历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吴雪在70多年艺术生涯中曾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数十个艺术形象,导演了20多部中外戏剧。近年岳池为纪念这位名人在高速出口处修建了一座“吴雪纪念馆”,以彪炳他的伟绩。</p> <p class="ql-block"> 【图06】何流是县立中学走出去的又一个著名人物。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何流离开家乡参加八路军,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后勤供应处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驻秦皇岛办事处主任兼被服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院长,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授上校衔,1962年晋升大校。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奖章,是家乡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图07】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岳中拥有一批卓越的师资,堪称学界领袖。这些人包括了语文教师黄阆华、翟光滇;数学教师邓鹤然、黄文澄;物理教师徐国楹、秦天锡;化学教师何灵雅、李惠如;还有英语教师朱克英、李雪如;以及历史教师秦一俊和音乐教师吴文锦。我父亲也是众多知名教师中的一员,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故乡的瑰宝,只可惜文革让他们过早终止了职业生涯。</p> <p class="ql-block"> 【图08】这些人多出自名门,毕业于北师大、川大、西师、西南联大或中央大学。例如黄阆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众多乡贤代表人物之一,曾参加地下党组织,因而被军阀罗泽州搜捕。他擅长古诗词,早年与人共同创办《岳民泪》油印小报,有力推动了地方诗词文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图09】何灵雅是化学教师杰出代表,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曾在旧军队任职,因不满时政回到故乡,立志教书育人奉献桑梓。夫人武紹芬毕业于北京师大,与许广平、邓颖超交往甚密,在故乡曾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图10】语文教师翟光滇曾是云南大学高材生,只是由于特殊的婚史历次政治运动中厄运总伴随着她。记忆中她穿一身深色的列宁装,把一头卷曲的头发盘在脑后,就像集市上卖菜的乡下女人。只有那双藏在金丝眼镜后面的双眼传递出智慧和屈辱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 【图11】英语教师朱克英常年穿一身深蓝色中山装,干净得体。国字型脸上慈眉善目,带着谦恭的微笑。他教了一辈子英语,是小城与外部世界距离最近的人,却没有一点儿洋味,是个慈祥的老人。膝下三个儿女,都是学霸,德智体样样领先。他一生崇尚简朴的生活,每日粗茶淡饭,厌恶虚荣。</p> <p class="ql-block"> 【图12】我父亲教授代数和平面几何,他对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曾感动很多人。父亲认真备课,循循善诱、耐心辅导。他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教学法给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父亲的板书苍劲有力、入木三分,多年后还是学生们谈论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图13】历史教师秦一俊貌不惊人,身材矮小。他讲课风趣幽默,将枯燥的历史讲成气势恢宏的故事。他的学生课堂上很少瞌睡或走神,常常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历史。秦老师也是性情中人,讲义气,为人耿直,清高孤傲,这为他以后的命运带来直接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图14】城西一条蜿蜒的小河旁,矗立着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校。1939年,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斥资3500块大洋,以其父亲于新三的名字在当地土观寺创建了私立“新三中学”。聘请社会贤达柏被浓作代理董事长,何灵雅首任佼长。</p> <p class="ql-block"> 【图15】学校开创时正值抗战时期,物价高涨,经费奇缺。教师纯属义务性质,仅供食宿,不发工资。所有教室、宿舍、礼堂的建筑材料多来自庙宇,由学生搬运,逐步建成。建校过程中朝鲜友人韩山岛筹划监工,颇著劳绩。更有张英才、张泽厚等人捐献田产,学校方初具规模。</p> <p class="ql-block"> 【图16】民国36年,中共地下党新三中学支部建立,继后中国民主同盟会也在该校成立。从建校初到岳池解放,学校吸纳中共党员、民盟成员和进步人士蔡依渠、詹正圣、杨奚勤、张泽浩、张泽厚、黄季光、柏被浓、黄阆华等数十人任教,为地方培育人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图17】“新三中学”秉承于右任老先生“以学报国”的校训,坚持民主进步,成为川东地下党活动的中心。第八工委骨干王振华、杨俊生、蔡瑞涛、徐荣杞、邹书院等都是该校学生。1948年爆发的华蓥山武装起义,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上山打游击,不少人身先士卒、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 【图18】1953年,新三中学与周西卜教授所创“尚用中学”合并,更名为“岳池县第一中学校”。半个世纪以来,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教师,包括詹正圣、刘天雄、张治、严达道、郭宗林、范梅、胥景元、母开志、陈中和、李成端和王明康等人,在本县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图19】岳池一中地处县城偏远的西郊,给学校师生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正因为如此老师们有事互相帮助,邻里间互通有无,形成了互助友爱的校风,更是那个时代完美社会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图20】在上世纪艰苦的岁月里,师生们咬紧牙关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学校,翻修操场,在校区内遍种树苗。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图21】学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1995年9月,全国农村体育工作现场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学校同时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时任校长胡学洲代表学校领奖,这是整茸一新的运动场。</p> <p class="ql-block">  【图22】再次回到这里原有的古旧建筑已不见踪影,当年的四合院仅存一点残迹。那灰砖青瓦的老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遗迹。四四方方围起的一块天地,中间分隔出花圃,种有香樟、桂树、月季和夜来香。一处公用的自来水龙头,是所有教职员工汲水做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图23】岳池师范学校在县城东门外两公里处,该校创建于1915年。近百年为岳池、武胜、广安等地培养了大批小学教师。学校古朴典雅,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花香四溢,景色宜人。走进学校大门,一条宽敞笔直的林荫大道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图24】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汇聚了一批学人为新生的共和国培育人才。沈秋池,一个才气横溢的画家;刘福善,一个风流倜傥的诗人;刘道先,故乡教育学的先驱;郭礼宾,现代文学的才子。这些当年执教的人虽早已作古,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宛若还在眼前。眼前这幢建筑这是当年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图25】众多学子中也涌现出一批卓有贡献的人才。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岳池师范的王光学,曾在岳师附小任教,60年代调任县委书记杨挹周的秘书,70年代任岳池师范校长。他执掌这所学校数十年,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这是他曾经工作的地方,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图26】杨开朗1960年代毕业于岳池师范,分配至岳师附小。他在教师、校长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努力工作,后升任县纪委书记,为官一方。这是当年的学生宿舍,是现存为数不多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图27】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安地区,下辖广安、岳池、武胜、华蓥、邻水四县一市。第一任地区行署专员李晓枫也是岳池师范毕业生,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成为母校的骄傲。这是近一个世纪前师生们种下的法国梧桐,如今已是苍劲虬髯,它见证了这个百年老校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图28】2004年,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岳池师范升格为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时隔四十多年再回去,空旷的校区已没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喧嚣和热情,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图29】这里是岳池县城关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908的“岳池县立高等小学堂”,学校初建时就在文昌阁庙内。解放后整体划归岳池师范附属小学,1980年8月经原南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改制为岳池县城关中学校,成为一所全日制省级示范初中。</p> <p class="ql-block">  【图30】这里曾经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学校一处偏僻的角落矗立着一株老树。时光悠悠,老树仍浓荫蔽日,繁茂依旧。看它枝丫交叉、盘根错节,俨然一副历经沧桑的摸样。站在树下,往日的回忆总浮现眼前,泪眼婆娑中深情地向它凝望。</p> <p class="ql-block">  【图31】岳师附小历史悠久,在辖区有很高的知名度。50年代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曾在这里工作,他们是:严生碧、安泽龙、汤志均、康学云、何绍芳、罗大莲、李惠中、夏玉琳和黄坤基等老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唯有从岳师附小毕业的孩子还记得他们。</p> <p class="ql-block">  【图32】时任校长钟仁秀,是岳池县小学教育界前辈。钟家是本县东板乡望族,祖上家道殷实,诗礼传承。到她这辈有兄妹十人,父母远见卓识,将他们都送出读书,接受良好教育。钟家兄妹知书识礼,俱为地方贤达。最小的弟弟钟仁祥青年时代追求革命参加了地下党,解放后历任南充地区文教局局长和地区科委主任。钟仁秀从南充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是岳池县师范附属小学首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 【图33】岳师附小是我母亲职业生涯中时间最长、事业最鼎盛的地方。50年代民风纯朴、百业兴旺;学子发奋、教师敬业。她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开创新的教学方法。课堂内教学互动,生动活泼。课堂外与志愿军联谊,办壁报、赛文章,培养团结互助和勤学好问的素质。母亲对学生们亲切、关爱,对差生个别辅导,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业水平,是学校的典范。这是母亲1955年带教的班级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图34】东街小学早年叫“第一完全小学”,也是一所历经百年的老校。“一完小”名头很响,为本县培养了很多优秀毕业生。上世纪60年代更名为“实验小学”,被省教委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小学。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文明优良的校风。</p> <p class="ql-block"> 【图35】80年代学校更名为“东街小学”,引领着全县小学教育的方向。刘代坤、唐楷、李全玉先后任东街小学的校长,黄文新、廖海泉、邓向华、潘淑华、李文定和李宏烈老师是那个时代最受尊敬的人,他们为学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图36】现如今师范附小位于西大街,紧靠一条叫“三倒拐”的小巷。这“三倒拐”由三段不足百米的窄巷形成,两边俱是高墙大院,没有一户人家。巷内杂草丛生,从墙外院落伸出的残枝败叶把整条小巷烘托得阴森恐怖。</p> <p class="ql-block"> 【图37】这里最早叫西城小学,解放后按序叫“第二完全小学”,即“二完小”,60年代更名为南街小学。岳师附小升格为城关中学后,南街小学遂更名为师范附属小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岳师附小在县城西大街修建了新校门,簇新的教学大楼错落有致,校内亭台楼榭、树木葱茏,宛若一个精致的林园。</p> <p class="ql-block"> 【图38】上世纪五十年代,县城北门偏僻闭塞,商贸凋零。“北街小学”位于北外街中段101号,就近招收城乡居民的孩子上学。光阴荏苒,岁月如烟。往事如尘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恍惚只记得时任校长吴国贤和音乐教师李亚雄。上世纪八十年代北街小学整体撤销,在原址建立了“岳池县教师进修校”。</p> <p class="ql-block"> 【图39】 解放初期教育资源匮乏,县政府筹集资金在环城南路创办了一所民办小学。60年代随县情变化升格为民办中学。文革结束后,岳中、一中招生规模扩大,新建的凤山中学开始招生,县城中学教育资源开始供过于求。此时民中已无存在的必要,于是正式纳入政府教育体系,接受原“南街小学”全班人马,更名为岳池县南街小学校。</p> <p class="ql-block"> 【图40】提到岳池,县人民医院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的心结。我的大半生都在那里度过,医院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日子如流水,我奔波在烟火红尘里,永远忙忙碌碌,仿佛在人海里走散了,失去了彼此的消息。多少年后我依然牵挂着这个医院,却不知道那里的人是否还记得我。</p> <p class="ql-block"> 【图41】岳池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辈出。民国时期成名的蒋殿梅为川北医林奇葩,他幼年熟读《黄帝内经》,通晓古今医案,善用经方疗疾。上世纪四十年代找蒋殿梅看病须付一个大洋的酬资,这并非什么人都拿得起。1953年,南充地区行署一纸调令把蒋殿梅调往新成立的地区医院,从此淡出公众视野,成了高官们的保健医生。</p> <p class="ql-block">  【图42】1946年,从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张云厚满怀豪情回到岳池,接任县立医院院长。他立志报效桑梓,为家乡父老建设一所治伤疗疾的医院。遂八方筹措资金、招募人才,在县城内觅得文星街观音寺作为院址,购置设备、分设住院和门诊。自此年复一年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在方圆百里留下了极好的名声。</p> <p class="ql-block"> 【图43】1952年,新生的政权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那些对人民政府怀有刻骨仇恨的现行反革命分子和历史上载有污点的人都被一个个揪了出来。正值镇反运动高潮,张云厚接诊的一例小儿白喉患者因发生呼吸道伪膜脱落堵塞气道死亡。而他的过往历史无法逃脱干系,由此蒙冤。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图44】1953年岳池朝阳乡人谢炳荣出任县医院院长。谢是铁杆中医票友,青年时代就疯狂迷上中医,跟随蒋殿梅随诊处方。蒋殿梅调离后他闭门苦读《伤寒论》和《温病学释义》,遍访名师,颇有心得。他善治疑难杂症,什么瘫痪失语、风湿骨痛、癥瘕积聚、咳嗽哮踹。尤善使用小柴胡汤和补阳还五汤,随证处方每收奇效,在小城内有极好的人缘。</p> <p class="ql-block"> 【图45】八十年代后期,川北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陈仲达教授名声鹊起。陈仲达是岳池籍人士,陈家乃名门之后,祖上中过满清贡生。他自小聪慧,眉清目秀,少年时代即对医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在家里佣人杀鸡时仔细观察鸡的解剖结构,能一一分辨鸡的内脏器官。</p> <p class="ql-block"> 【图46】陈仲达高中毕业考上华西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附院任住院医师。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入朝参战,直至战争结束。1982年改革开放中一批高校改制急需师资力量,陈仲达由华西医院调南充川北医学院组建泌尿外科。先后任科主任、副院长、名誉院长、南充市科技顾问团副主任等职,是家乡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图47】自上世纪50年代,医学世家出生的刘容川便是小城德高望重的医生。他一生用精良的医术救治了无数病人,有的家庭几代人都经他妙手回春获得生命。老医生菩萨心肠,每见那些褴褛的乡下人为几元钱愁眉不展,他都会慷概解囊、施以援手。但他最终没能逃过文化大革命一劫,1967年,刘容川被造反派认定为历史反革命和反动技术权威,被戴上高帽、佝偻着腰被一次次押往批斗会场。</p> <p class="ql-block"> 【图48】蒋殿梅离开岳池后,土门乡老中医刘雨林逐渐崭露头角。刘老杏林世家出生,从小把一部《伤寒论》倒背如流,最善使用伤寒方治病疗伤。他看重阴阳消长平衡,自认“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所以最善使用温脾胃、益心肺、补肝肾之法。一年四季哪怕是盛夏亦常用桂枝、附片、干姜等辛燥之物,十里八乡称他为“火火先生”。</p> <p class="ql-block"> 【图49】70年代以后,秦运典、蔡奇岳、李寿乔等人成为岳池中医界翘楚。秦运典就读于省卫干院和成都中医学院,既有西医学基础,又懂传统中医,善用中西结合治疗疾病。且为人正派,谦恭有礼,治病疗伤不问尊卑,受到院内外普遍赞誉。</p> <p class="ql-block"> 【图50】文革初期,一大批医学院校毕业生来到岳池。他们是:北京医学院口腔专业毕业生林南、哈尔滨医学院毕业生张增志、南京医学院毕业生沈美凤、四川医学院毕业生罗环酰和冯运龙、重庆医学院毕业生陈煜伦和谢宏志、徐州医学院毕业生胡贻黔、安徽医学院毕业生邱传珠和王玉芳、泸州医专毕业生祝君甫、湛江医学院毕业生陈国强和陈子伦。</p> <p class="ql-block"> 【图51】从全国各地汇聚来的医学生组成了这个医院的技术中坚,在六、七十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岳池人民防病治病作出了巨大贡献。只可惜好景不长,到80年代,在波及全国的返乡潮中,原本是岳池社会支柱和知识精英们纷纷选择离开,竟然成了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数十年积累的知识财富,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带走了这个地区的灵魂,带走了那种激励个体奋发向上并努力改造社会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图52】离开故乡几十年,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熟悉的人已经离去,只有他们的后人还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走在陌生的大街上,周围全是式样单一的楼房,店铺林立但毫无特色。川东的城市与川北的城市竞如此雷同,仿佛克隆出来的一般。</p> <p class="ql-block"> 【图53】小北街一处不足两米寛的小门,挂着两块不起眼的吊牌:“岳池县离休退休教师协会”、“中共岳池县离退休教协支部委员会”。父亲和那些教了一辈子书的老人风雨无阻,每日里都会爬上这陡峭的楼梯,续上一杯茶,和老友们会会面、聊聊天,打发这漫长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 【图54】和全国各地一样,广场上都是跳舞的大妈,但也有吹拉弹唱的老者。这是2010年10月8日我无意中拍到的一张照片,回来后发现右边敲锣的老人叫罗世恒,30年前我们下乡当农民,他是公社党委副书记。斗转星移,这世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图55】出南门沿南前路走,过了高垭乡,有一条小河叫黄莲桥河,那地方也因河而得名叫“黄莲桥村”。 河床很窄,就是一条小溪,搭上两块预制板就有了一座桥,四邻八乡的人进城都从桥上过。冬季河水干涸,偶尔会看见一尾鱼卡在石缝里,让那些过往的孩子喜出望外。春水泛滥,上游的洪水裹夹着泥沙滚滚而来,但从未漫过那三尺宽的桥板。我下乡落户的地方距离黄连桥只有几公里路程,去白庙赶集、进城回家都在这里歇脚。</p> <p class="ql-block"> 【图56】这是白庙公社旧址,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记忆,饱含着青年时代的屈辱和辛酸。有多少次到镇上赶集,守着一背篓米糠在拥挤嘈杂的人流中叫卖,望着那呼啸而过的汽车,我们向往的是另一种全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图57】廖胜蓉是我的学姐,她待我如同亲姐弟,不时嘘寒问暖。她和善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时时在我耳边响起,至今追忆与她相处的每一个日子。</p> <p class="ql-block"> 【图58】还记得岳师附小1955年六年级一班毕业照前排左起第一那个叫廖伯岳的孩子吗?半个世纪后成了故乡的名人,他领导的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四十三队在岳池赫赫有名。而他本人诗文俱佳、多才多艺,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图59】 1975年我中专毕业后曾在石垭镇卫生院工作,同事彭显文毕业于四川省财会学校,曾在民族地区工作。他是那种健康活泼的男人,业务精,社交能力强,和他在一起会让你感受到朝气,浑身充满力量。</p> <p class="ql-block"> 【图60】姚胜合是我毕业后认识的第一位农民朋友,赤脚医生。平日里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下田间、到地头;夜间遇上急诊患者还得打着火把跑几里地去给村民看病。姚胜合淳朴、善良,充满欢乐、无遮无拦,永远都把最真实的面孔呈现在你面前。</p><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完稿,2022年6月二稿。字符:753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