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记忆(上)

河西走廊

<p class="ql-block"> 【图01】我的故乡在川东北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在省城说起岳池,多数人都不知道,常常会反问一句:“你说的是乐至吗?”</p> <p class="ql-block"> 【图02】岳池建于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踞今有1317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来岳池没有标志性建筑,于是人们常把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17年)在城南坝子上修建的白塔视为故乡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图03】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岳池县政府根据县城踞靠凤山而建,创意了“凤女”的雕塑,将其立于仪北路与县城主干道交汇之处,企盼给南来北往的客商留下“岳池凤女”的美好印象。只可惜那“凤女”塑得膀阔腰圆、浓眉大眼,竟无一点妩媚妖娆之态,让乡党汗颜。几年后有关部门便悄悄把她移到了一个僻静之处,免得丢人现眼。</p> <p class="ql-block"> 【图04】岳池在华蓥山西麓,位于嘉陵江和渠江汇合的三角台地上。虽地处内陆,但陆路水运四通八达,山蕴灵气、水呈秀姿,物产丰富、一派天成。这是县城近郊西门河,50年代是半城人的饮用水,河水清澈,养育了这里一方人。</p> <p class="ql-block"> 【图05】县城背靠翔凤山,麻柳河、洗马河两条溪水环绕小城交汇于白塔脚下的白鹤嘴。东门、南门坝子一望无垠,良田沃土盛产稻米、小麦和菜籽。自古就有“凤凰护沙丘,水从两边流”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图06】出了北门、西门,典型的川北丘陵地貌。沃土遍野、雨水丰沛,随便撒一把种子,地里便会长满庄稼。我自小在那片土地上长大,喜欢闻那里泥土的芳香,也喜欢田野里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图07】人们离阳光和土地很近,如同生活在天地初开之时,一派天然。只是近年农村青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妇女和老人守着这片土地,囫囵种些瓜菜卖到城里,好歹换些银子补贴家用。</p> <p class="ql-block"> 【图08】清晨,无论春夏秋冬,城郊的农民蒙蒙亮便会下地采摘时令蔬菜,先在河里淘去泥沙,沾些水汽,再扎上捆,匆匆去城里赶早市,也可以卖个好价钱。</p> <p class="ql-block"> 【图09】记忆中小城就像丽江古城:蜿蜒的街道、绵延的屋脊,一处处小桥流水、一座座高墙大院。两条呈“丁”字形的街道纵横交错,是县城的主干道,其余小街呈蛛网状分布,把县城网络得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 【图10】三合院或四合院是故乡民居的显著特点,有钱人或大的家族也集钱修建祠堂、会馆和寺庙宫观,以祭祖祀(si)神。汇集数百年也有了令本地人骄傲的“九宫十八庙”,常令乡党谈起时眉飞色舞、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 【图11】文兴街、凤鸣街常可见到做工精细的宅第,当属飞檐斗拱木质结构。宅内建有客厅、饭厅、绣楼和厨房。花园、天井、通道、水池等一应俱全。记忆中小城静谧优雅,小河中流淌着春水,巷子里青石板上透着打湿的脚印,篱笆间的藤与草在风中摇摆……</p> <p class="ql-block"> 【图12】厢房的壁柱、地板和天花板大都是柏木拼砌,上面雕梁画栋并绘以彩色花鸟虫兽等图案。这种老宅历经数百年仍不偏不倚、生气盎然,仿佛有生命、会呼吸,可以与人交流。</p> <p class="ql-block"> 【图13】南北、东西两条大街交汇处的“后山”是旧时衙门,据老人说后山坐南朝北,东门北门坝子一马平川,群山拱卫,清溪环绕,自是建衙开府之处。现如今是县委和县政府所在地,是小城政治经济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图14】自衙门口朝南纵向的街道叫南街,分上中下三段。早年上南街有一座庙宇,称文昌阁,庙舍不大但供着主功名禄位和学业文章的文昌君。文昌阁香火甚旺,四方信众时时朝拜祈盼儿孙聪明伶俐、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只不过没能等到我上小学,文昌菩萨金身便被捣毁,大殿改成了师范附属小学的礼堂。</p> <p class="ql-block"> 【图15】在中南街一株大树当街而立,它见证了故乡数百年沧桑。那张开的树冠足有半个球场大,夏日里遮挡着炎炎烈日,庇荫着树下半条街往来的行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疯狂的造城运动中,头脑发热的官员要铲除它,只是由于老百姓强烈地反对才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图16】文庙是小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供奉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塑像。庙宇红墙青瓦、飞檐翘角,菱形伴池边缘古老的雕刻无不散发出远古的气息,引来满城读书人的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图17】万寿宫立于下南街与西街交汇处,据说是明末清初江西移民所建。记忆中那墙足有丈余高,全由大块青砖砌成,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风琢雨蚀显露出斑驳之色。八十年代初万寿宫被拆除,在那里建起了县供销社和生产资料公司的办公用房。</p> <p class="ql-block"> 【图18】下南街近城门处矗立着一座罗马式建筑,在周围木质穿斗结构民房中特立独行。三层楼房采用古罗马半圆形拱卷结构,厚实的墙体和拱状穹顶增强了建筑的沧桑感和域外特征,那是建于40年代的基督教“福音堂”。我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没有机会走进去,故一直对那五颜六色窗棂后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 【图19】 下南街尽头与一条过境公路相连,由此北上成都,东下重庆。离县城四十里地的罗渡镇依傍渠江,自古就是一个繁华的水码头,五十年代以前水流通畅,靠着船舶可通江达海。</p> <p class="ql-block"> 【图20】从衙门口朝东横向的街道是东街,据老人说解放前大东街的灵官庙供奉着道家之神,里面的菩萨红脸虬须、緑靴金甲。相传灵官菩萨驱鬼祛邪、预测祸福特别灵,数百年来香火旺盛,只是解放后人民政府一纸命令拆除了它,现在那里是小城最大的金融机构工商银行。</p> <p class="ql-block"> 【图21】百年前小东街正对面是城隍庙,老人说民国时期那里最热闹,卖小吃的、耍把戏的、遛狗斗鸡的什么都有。只可惜1953年政府要在那里建一座礼堂,好端端地就把一座城隍庙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 【图22】“华南宫”在岳中大礼堂旧址处,原是广东籍移民同乡会所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把大火,被李永和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攻打县城时烧毁。出了东门,凤山脚下有一处宽阔的水域叫九龙堰,拾阶而上半山腰处有一口井,叫龙王井。井底一股净水终年流淌,清澈幽深,汩汩流向九龙堰,曾经是半城人的饮用水。</p> <p class="ql-block"> 【图23】九龙堰的堰口由条石砌成,一级一级到达堰底。水盛满后溢出堰口再流经一个长方形的石板围堰,便成了女人们洗衣的地方。人们在池边用皂荚洗衣服,白花花的皂荚泡沫随池水流走,也带走了一天的疲惫。那些女子洗完了衣服,常常端着木盆、水桶,赤脚从铺满石板的小街走过。</p> <p class="ql-block"> 【图24】这便是童年记忆里最甜美的景象:女人们柔软的身躯穿梭在午后的斜阳中,那些光着的脚板踩在太阳晒过的青石板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又慢慢消逝,瞬间让人想起“故乡”这个词语。那池畔的捣衣声和欢笑声如同天籁之音,始终在耳畔浅吟低回。</p> <p class="ql-block"> 【图25】出了东门离城几公里地有一座湖光旖旎的水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镶嵌在翠绿的群山之中。站在大坝凭栏远眺,只见湖光山色,云遮雾绕、山峦起伏,绵亘不断。真个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p> <p class="ql-block"> 【图26】环城东路贯穿“小东门”而过,一端与下南街相连,一端与大东街衔接。一路上分布着九龙粮站、南街小学、电力公司和蓄电池厂等单位。再往东则是一望无垠的东门平原。</p> <p class="ql-block"> 【图27】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卫生局迁至环城东路,除办公用房外又陆续修了几幢宿舍,慢慢成了气候。那些年我还在故乡工作,常去那儿,与局里头儿们都很熟络。</p> <p class="ql-block"> 【图28】县文化馆和县图书馆的大门原来开在大东街,那时的文化馆就是一个空架子,养着几个闲人。图书馆其实没有几本书,很难得有读者上门。不知什么时候文化馆的大门改到了环城东路,我想大东街门面金贵,租出去总有些经济收入。</p> <p class="ql-block"> 【图29】从“衙门口”向左转便是北街,城内的一段叫正北街,城外一段叫北外街。历史上邮政局和“三北前”茶馆都在这条街上。“盐店子”、“水巷子”更是引起人们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九十年代以后凤山公园大门修在了正北街和北外街的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 【图30】北外街是小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全是那种穿斗结构的明清建筑,楼下开店经商,楼上居家住人。如今这些破败的旧房面临着拆迁的命运,它们贫穷的主人守着祖宗留下的这座老屋,靠一爿(Pan)门脸开个小店,迎来过往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图31】可惜这种民国风情建筑和街道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全国性造城运动中,故乡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九宫十八庙”没了,老祖宗的遗产毁于一旦,剩下的只有这些残垣断壁在瑟瑟秋风中颤栗。</p> <p class="ql-block"> 【图32】这个孤独的老人靠剃头手艺养活一家人,如今满街的理发店,他早已门可罗雀。萧瑟秋风中孤独地守候在那里,任行人匆匆而过,谁也不看他一眼。</p> <p class="ql-block"> 【图33】出了北门蜿蜒而行,一条寛三、四米的水泥大路向前伸去,有人告知循此路经兴隆可直达南充。路边的补胎店专做过往车辆的生意,你看垒起的废旧轮胎招人眼球,比到电视台打广告强多了。</p> <p class="ql-block"> 【图34】路边有现今难得一见的铁匠铺,摆着铁耙、镰刀之类的小农具。沿路还有制面的作坊,乡下人把麦子磨成粉,加水和匀,通过制面机轧辊(Zha Gun)几次碾压,最后切成各种粗细的面条,晾干后分装售卖。</p> <p class="ql-block"> 【图35】万兴街、文星街都是小城最古老的街道,宅院深埋在巷子中。大宅门前砌着台阶,或立着下马石。雨后斜阳里踩着一溜青石板路,头顶一片窄窄的天空,恍惚把人带进了幽深的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 【图36】透过那些翕(xi)张的门缝,可见庭院内花台和桂花树。这些古老的院落虽早已衰败,半掩的木门朱漆剥落、铁打的门环锈迹斑斑,却总让人联想到这个家族早年的兴旺。</p> <p class="ql-block"> 【图37】走遍全城,旧时的景物已不见踪迹。北外街的“三北前”茶馆没了,“衙门口”的“京果铺”倒了,大东街熟悉的五金店和家电商场也关了门,就连过去锣鼓喧天的川剧院也不见了踪影。以前时常去的书店、服装店都搬走了、转行了,那魂牵梦萦的“三倒拐”也无处寻觅。</p> <p class="ql-block"> 【图38】小城每逢3、6、9赶集,十里八乡男女老少丢下农活齐齐涌向县城,抢先占据一个位置摆放自家的农副产品等候交易。赶集的高峰叫“登场”,多在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左右,那时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比现在的春运还热闹。</p> <p class="ql-block"> 【图39】空地上、街道旁,凡是能摆放物件的地方都成了集市。背篼、斗笠、绳索、竹椅、筲箕、鸡毛掸子、围席、鸡鸭鱼鹅……但凡乡下人用得着的东西这里都能买到。</p> <p class="ql-block"> 【图40】那些开店的商家把货物堆到店铺前,烟花、爆竹、香烛、草纸、水果……那些瓶瓶罐罐,还有玩偶和饮料满地都是,红红绿绿招人眼球,只为引来顾客好做生意。</p> <p class="ql-block"> 【图41】也有人租不起门面,靠一双脚走街串巷养活自己。这对夫妻推着一辆三轮,带上自制的米粑粑、汤圆心子、醪糟、还有糍粑、桂圆、芝麻和各色下饭的腌菜沿街叫卖,也是一种活法。</p> <p class="ql-block"> 【图42】年关近了,大红甘蔗熟了,满街都是新上市的甘蔗。背来的、挑来的或是用车拉来的,生意人扯着嗓子叫卖。孩子们喜欢吃,青年人也喜欢。花钱不多,买一根砍成几截(jie),哥儿几个都可滋滋的品尝。</p> <p class="ql-block"> 【图43】故乡的小吃美不胜收:川北凉粉夹锅盔、麻辣面皮、糖葫芦、盐水花生米、卤鸡卤鸭卤猪脑壳、牛皮豆腐干和炒米糖开水等沿街一字排开,让初次来此的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图44】像这种家庭凉面铺,父母子女齐上阵。调制的凉面软硬适度,红油辣子香、色香味俱佳,让人忍俊不住。嘈杂的人流中叫卖声、招呼声、讨价还价声以及嬉笑争闹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 【图45】会府街陈家秘制的五香坨坨豆腐干是由上好黄豆制成,成型后高汤文火慢煮,晾晒荫干,反复涂抹卤油至表面褐色油亮。坨坨豆腐干成品油光水亮、卤香浓郁,是一道下酒佐餐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 【图46】顾县牛皮豆腐干是岳池一绝,状若牛皮、质软而绵。顾县本是岳池的一个小镇,因明初为岳池县治所而得名。那里豆干因千年古方的神奇和当地水质玄妙,加上制作工艺的历史锤炼,致其质嫩可口、滑润细腻,让人百吃不厌。</p> <p class="ql-block"> 【图47】万兴街农贸市场生意历来红火,狭窄的街道人头攒动挤满了买菜的人。包子铺刚蒸好的馒头、小笼包,还有花卷、米糕……一箱屉一箱屉摆满店铺前的空地,刚熟的面食蒸腾着热气,无需广告,食客竞相购买。</p> <p class="ql-block"> 【图48】 市场周边小街熙熙攘攘,一只花猫斜躺在废弃的断墙下,一朵牵牛花泛着紫艳。浅浅的阳光里一个乡下女人弓着腰,肩上挑着两筐闪着露珠的小白菜在人流中闪避,身影柔弱如稻草。</p> <p class="ql-block"> 【图49】中南街一家冷食铺,小小铺面只占据一个巷道。铺子里凉粉、凉面;卤肝、卤肠、卤鸡、卤鸭一应俱全。那些赶场的乡下人打二两烧酒,点一盘葫豆上桌,可从日上三竿喝到月出星落。性急的要赶路,老板娘取出一个锅盔灌满凉粉,可以边走边吃。那味道香辣可口,让你吃了还想再来。</p> <p class="ql-block"> 【图50】岳池卤食在川北一带名气很大,卤鸡、卤鸭、卤鹅更是一绝。每日傍晚大北街两边一字排开的卤肉摊前人头攒动,随便花几元钱便可买几样下酒菜带回家。夜色朦胧、霏霏细雨中那些摊主也不打烊,挂上一盏风灯,常常卖至夜深。</p> <p class="ql-block"> 【图51】传说中的岳池米粉享誉全国,吃过的人都知道它的口感比南充米粉软,味道较成都米粉醇美清香,而调制又比云南米线快,所以注定成为川北小县岳池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 【图52】早年南门外搬运社罗明安经营的粉馆最兴隆,算是正宗的米粉馆。后来有人又开了“老字号羊肉粉馆”、“岳池老粉馆”、“特色老粉面馆”,“老羊肉粉馆”……如此林林总总,众多店家汇集竟成了米粉一条街。旅外乡友回到岳池都喜欢到这里解馋,找一点故乡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图53】岳池米粉的做法是先将猪骨头在大锅内久炖,炖到汤色鲜浓雪白时备用。鲜米粉用冷水泡散,装勺在沸水中烫热,滤水盛于碗内。上桌时添一瓢香浓的骨头汤,再加入盐、葱、蒜、味精、红油、花椒粉和胡椒粉,那一个爽!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图54】岳池米粉有不同的风味,可根据食客的需求配上炸酱肉馅、鳝鱼片、牛肉、羊肉、肥肠、鸡汤或炖豌豆,就成了不同特色的风味米粉了。</p> <p class="ql-block"> 【图55】小城茶馆也是一景,早年岳池茶馆分三六九等。像“三北前”这等有名号的茶馆多是生意人聚会的地方。瓦屋纸窗、清泉绿茶,精致的茶具,娴雅清幽、更显私密。说是品茶,实是招待生意伙伴,表达主人谦恭之心。</p> <p class="ql-block"> 【图56】文庙茶馆当属第二等。善饮之人有半日之闲便相互邀约“泡茶馆”,那红红绿绿的遮阳伞支起一片天地,一张方桌,四把藤椅,隐秘而静怡。三五好友,一壶茗茶,天南地北偷得半日之闲。待到喝完茶后互道珍重,再去为名为利各修胜业。</p> <p class="ql-block"> 【图57】最次等的当属这种街边茶馆,就在来去路上,简单随意、进出自由。累了坐一下,渴了喝一杯。更有无聊的人眼馋了,在麻将桌上拼死博弈,哪怕输得精光,谁也不在乎你。</p> <p class="ql-block"> 【图58】集市多在下午三点以后慢慢散去,人们卖完了自家的东西,也买到了急需的物品。该吃吃了,该喝喝了,于是呼朋唤友,乘车的、走路的、三五成群踏上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 【图59】城东城南坝子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再不见乡间茅屋的踪迹。这些年农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后回到故乡,常选择坐南朝北的山湾或临近公路的风水地修一幢漂亮宽敞砖混结构小楼,也在乡亲们面前露个脸。</p> <p class="ql-block"> 【图60】偶尔还能见到这种熟悉的院落,那是早年建造的农舍。依山傍水、因地制宜,或土墙青瓦,或片石砌墙。屋前屋后竹木掩映、鸡鸣犬吠,菜畦(qi)成行,一派葱茏。</p><p class="ql-block"> (2017年完稿,2022年2月20日二稿。字符:579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