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关火

<p class="ql-block">周庄,九百余年的悠久历史,九百余年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周庄,中国第一水乡,荟萃中国水乡之美的地方。周庄,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向往不已,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周庄古镇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是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周庄古镇四面环水,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主要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张厅等。周庄较为完好保存着14座建于元、明、清各时代的古石桥。古镇内仍有几百户原住民枕河而居,大多数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在周庄,水路多于街巷,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流连旧梦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中国第一水乡的繁华表现得柔媚而多情。</p> <p class="ql-block">▼周庄古牌楼</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仿古牌楼,建于1991年的古牌楼是周庄古镇的正大门,明代风格,整个牌楼结构古雅。牌楼正面,中间的匾额上刻有四个字:“贞丰泽国”,“贞丰”原指周庄的古名,从汉初到北宋时期,周庄原名贞丰里,“泽国”就是指的周庄的地理环境,因其四面环水如同一个岛屿,就如同一片水中的国度,因此称为“泽国”。</p> <p class="ql-block">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是名至实归的。周庄建设、创建和保护水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1986年,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带着45名建筑系学生来周庄做考察,他们对周庄的水系、民居、古桥、古建筑和人文风俗等都做了详细的测量和调研,为周庄编制了第一版发展规划方案——《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后来周庄的发展就是严格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阮仪三、吴冠中、陈逸飞等对周庄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街桥相连,绿影婆娑。</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缩影。周庄,是水乡,也是桥乡,两水之间靠的是桥来连通,随着岁月流淌,桥的演变也体现出社会的进步,最初的木桥,石墩桥到石板桥,方桥,拱桥,其功能不仅仅是桥上通行,还必须考虑到桥下船只过往。在周庄水乡,小船是脚,是流动的窗。在古时候,水乡住民进出来往,均以船为交通工具,就象陆地居民的车马一样。</p> <p class="ql-block">在周庄,依河成街巷,走着走着,就有一座座拱桥或石板桥出现在你的面前,真是“水乡小桥多,千年水天堂”。</p> <p class="ql-block">进入水乡,总觉得是在桥上走着。周庄共有多少座桥,当地人也未必清楚,但他们都知道“双桥”,都能自豪地说出“双桥”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周庄著名的“双桥”,一桥连纵横,东西南北通。</p> <p class="ql-block">游览周庄,双桥是必打卡之地。双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这里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因出现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中而闻名。1984年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乘坐小船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后来这幅油画被美国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高价购藏。同年11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将这幅油画送给了当时的中国总理。从此,揭开了周庄古老神秘的面纱,周庄古镇声名远扬,原来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周庄双桥俯视图(本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走过中市街,两侧的店铺全由老式的门板做店门,清晨开门,一扇一扇地卸下,晨曦就一寸寸地投入,门板卸完,屋内满堂透亮,坊中的艺人们依旧沿袭着老传统,纺纱的、织布的、剃头的……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之间,仿佛回到了那些年的姑苏城外一小镇。</p> <p class="ql-block">▼正在纺纱线的阿婆。</p> <p class="ql-block">▼阿婆正在用自己纺的纱织布。</p> <p class="ql-block">▼正在给客人剃头的剃头师傅。</p> <p class="ql-block">▼与纵横交错、宽阔的水路相比,这段街巷显得十分狭小,不需要等到游人如织,摩肩擦踵是常态,如“沈厅”那一段。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营造了曲径通幽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周庄沈厅</p><p class="ql-block">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周庄由于严格按《规划》管控发展,没有过度商业化,为游客流连旧梦营造了很好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周庄张厅。</p><p class="ql-block">张厅是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怡顺堂,相传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改名玉燕堂,俗称张厅。近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精心维修,恢复了原有的风貌。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p> <p class="ql-block">▼船自家中过,可见豪宅的主人是多么的“豪”。在那时代,把房子筑在河道上,河埠(停靠小船的码头,供人员上下和装卸货物)筑在院内,相当于当下别墅的地下车库。“骄从门前进,船从家走过”,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张厅的气派和主人的豪气。</p> <p class="ql-block">▼富安楼/富安桥</p><p class="ql-block">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是古镇桥与楼联袂结构完美的独特建筑,也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水乡,就数桥多,桥是连通两岸最直接之路,因而水乡人过去会在桥的两侧设立桥楼,里边开商店。如今大多数水乡的桥楼早已无存,仅剩下周庄的富安桥了。富安桥始建于元朝,由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几经修缮,仍存有几块元代留下的大石块,成了周庄最古老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富安楼。</p> <p class="ql-block">▼富安桥。</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周庄,慢慢体验中国第一水乡的美,用心聆听水乡那说不尽的风流,收获满满的视觉盛宴,品味水乡那千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南湖秋月园</p><p class="ql-block">周庄的古八大景之一,南湖秋月园,湖面宽阔,站在九曲长桥上,看着湖中心荷花喷泉、望湖楼、湖心亭,凌波石舫隔水相对,一派古典园林风格,园区打造春、夏、秋、冬景色,如果晚上游览之地,华灯齐发,将南湖点缀美伦美奂。</p> <p class="ql-block">周庄,以其众多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古老小桥连接着密如织网的河巷小道,从古流淌至今纵横交错的悠悠小河,恰似情系红尘碧绿丝带,富润枕水人家千百年,这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诠释。(2022年2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