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黑为魂 以掘为韵</p><p class="ql-block">——我创作“寻仙不辞远”系列的心性杂陈</p><p class="ql-block"> 吴昌硕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艺术家,他在文人写意画中引入“金石气”,强调笔墨的书写性。他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吴昌硕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他以钟鼎篆籀之笔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独步画坛的“金石画风”,画面苍茫、浑厚、朴拙。</p><p class="ql-block"> 从笔墨语言上讲,我新近偿试推出的“寻仙不辞远”这个系列的作品,正如前面几个系列“水墨佛竹”、“ 焦刻摩崖造像”、“最后的净士”等一样,其艺术面藐也是突显了苍茫、浑厚、朴拙这一风格。我在创作这个系列时,把基调的介入点也是定在“金石气”上,强调了古代石碑在自然环境中长期风化与侵蚀后形成的斑驳感与沧桑感,并以此在意境意象上指向雄健浑厚,其艺术面貌可概括提炼出“黑”、“拙”、“古”三个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是“ 黑 ”。“ 黑 ”是我吸收了石碑拓片的视觉感受而创造的个人艺术面貌特征之一。我在创作这个系列作品中着更加追求拓片感,有意地将物象“黑化”, 追求黑密厚朴、洗练凝重,遒劲有力。这样一来这个系列的作品在视觉感受上就与物相拉开了距离。</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是“掘”。我尽量把钟鼎文的金石意味 ,体现在这个系列中,其笔墨以干、涩、焦、稠、黑为主,突出了物象造型的朴拙感和雕琢感。我在行笔时多顿挫且速度徐缓,这就自然流露出拙味。这个“拙”就是我源于对吴昌硕用笔方式的汲取和个性化笔墨方式的运用。</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是“古”。在这个系列中,久视细究其作品会有一种古老、古旧的沧桑感和历史感。这恰恰是我在用焦墨和浓墨的笔墨语言所追求的古意。包括用色也是如此,我大胆地使用宗教三原色,使画面中色彩基调的对比更加浓烈,沉稳厚重,自然流露出一股古香古艳、古典古雅的风味与气息。</p><p class="ql-block"> 总之“黑、拙、古”是这个系列极具个性的笔墨语言特征,表现出极强的辨识性,即便是在一个大型综合性画展上,我相信观者也一眼能找到我的作品,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孙友军,字泮桥、一竹禅悟,号无知堂、似非阁、永清斋、明坤庐、深善堂、天星寨。主业:新闻采编、理论研究;业余:书画创作、文学创作、摄影创作。诗书画印一体文人画家,中国“扬州新八怪”签约画家,经文化部文化遗产保护部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首创水墨佛竹、焦刻摩崖造象、碑版遗韵书法等。</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国文人画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寻找中国画的根”学术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湖州竹派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荣誉副院长,知见诗社顾问,四川省朗诵演讲艺术发展促进会顾问,三才书院特聘导师,铭仁堂文化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麓羲桃源书院艺术总监,成都市美协常务理事、花鸟画会副会长,青城太极书画院艺术顾问,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四川新华科技学院青城玄墨大写雄风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会员。</p><p class="ql-block"> 曾任原成都军区机关报巜战旗报》编辑,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记者,原成都军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原十三集团军炮兵旅副政委,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全国十大晚报之一《成都晚报(党报)》副总编辑,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成都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发表出版政论、新闻、文学等作品300余万字,著咏竹诗词百首,有散文和美术评论数篇见诸文集及报刊。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先后12次获得金奖、特等奖、一等奖、银奖。作品被包括英国珍宝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风水博物馆、巴金文学院、扬州画派书画院、泰国泰中友好协会等在内的17家艺术机构收藏。先后七次在抗州、成都、都匀、庆阳、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先后向有关慈善机构捐献作品七十三幅,参与在北京、成都、深圳、香港的义拍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灾后重建、抗击新冠肺炎和救助贫困户儿童上学等。曾于2009年12月12日应邀为国防部创作水墨佛竹长卷《佛竹报平安》,受到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的接见,并题词:“友军佛竹,日新徳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