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和平鸽与《格尔尼卡》

木土

<p class="ql-block">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画了很多作品都叫《和平鸽》,其中包括《和平鸽的脸》,《少女与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名画欣赏——和平鸽</p><p class="ql-block">在遥远的过去,鸽子曾被人们看成是爱情的使者,在古巴比伦,鸽子乃是法力无边的爱与育之女神伊斯塔身边的神鸟,在生活中则把少女称为是爱情之鸽。直到纪元初,鸽子才被当做和平的象征。《旧约·创世纪》记载,上古洪水之后,诺亚从方舟上放出一只鸽子,让它去探明洪水是否退尽,上帝让鸽子衔回橄榄枝,已示洪水退尽,人间尚存希望。诺亚知道洪水已开始退云,平安就要来到。洪水退去后,在世间一切生灵面前呈现了长满绿色树木的山谷和开着鲜花的幽静小道。从此,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p> <p class="ql-block">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到“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平鸽》,1940年</span>)</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也是世界重大盛世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p><p class="ql-block">(↓和平鸽<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1月</span>)</p> <p class="ql-block">这幅《和平鸽的脸》,毕加索画了N种形态。</p> <p class="ql-block">为联合国和平大会创作的简笔画…1952年12月,为祝贺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毕加索又献出了一幅新的作品--一只和平鸽。它有了一个新的象征,表示出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是毕加索所画的第三幅和平鸽。</p><p class="ql-block">(↓和平鸽,1952年)</p> <p class="ql-block">《和平鸽与舞会》</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来源1951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节,在柏林举办,毕加索画了《为人民的和平》,这不是在纸上画的,是在布料的方巾上画的。</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大家围着和平鸽跳舞,尽情的享受幸福的和平。</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和平鸽不明显,画名《少女与和平鸽》。</p> <p class="ql-block">鸽子,是和平的代表象征信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平,如阳光雨露空气样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和平,需要全人类维系和珍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反战画《格尔尼卡》,以此抨击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这是毕加索享誉世界的著名反战画巨作,价值6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亿!毕加索的画永远是神!</span></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里,大师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着愤怒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阴郁和恐怖,表现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情怀。</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1937年毕加索以纳粹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滥杀无辜的事件为背景,创作了巨型油画,以此抨击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尔尼卡》的相关故事</b></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世上疯子很多,但天才却很少,而毕加索无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在经历了命运的各种苦难,冲突和变异,毕加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油画《格尔尼卡》便是时年50多岁的毕加索的画作,那时正是他艺术的成熟期。</p><p class="ql-block">☆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残忍行为,激怒了充满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这一野蛮的行动感到无比的愤怒,所以,仅仅一个月,油画《格尔尼卡》便横空出世,以此来表达他对法西斯的暴行强烈的不满和抗议。</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毕加索的性格与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自由多维和桀骜不羁。事情发生于巴黎毕加索艺术馆,当时《格尔尼卡》正在展出,一天一批德国军官前来参观,毕加索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一名德国军官问道:这是您的杰作吗?</p><p class="ql-block">毕加索意味深长道:不,这是你们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这就体现了他的反法西斯和爱和平,这也在后来的《和平鸽》中体现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格尔尼卡》长达7.82米,高3.50米。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的“点灯眼”、“比目牛”,这两个形象也成为了毕加索往后作品的标志性代表。画面中女人的哀嚎、阵亡士兵的惨状、牛马的嘶叫,都让人深深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悲惨,也体会到了毕加索内心的愤怒和同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格尔尼卡》由黑白灰三种颜色组成,表达的是悲惨的景象,画中手法毕加索采用形状的扭曲突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悲惨的遭遇,画中赤裸裸的形象表达,更让情感的抒发得愈加的真实与强烈。</p> <p class="ql-block">后世影响及衍生作品</p><p class="ql-block">☆2014年,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导演拍摄了电影《33天》,该电影讲述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日本美术推理作家原田舞叶的小说《暗幕下的格尔尼卡》,正是围绕着这幅作品展开的。这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从一次空袭开始。1937年,一次空袭几乎摧毁小镇格尔尼卡,盛怒之下毕加索创作了一幅巨幅油画,名为《格尔尼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幅名画虽受到万千敬仰,其创作过程的艰辛和初次公开展示时引发的议论却已被人们忘却。观众们似乎只关注画中的杂乱、兽性和残忍。</p> <p class="ql-block">历史传承及收藏之馆</p><p class="ql-block">☆《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p><p class="ql-block">☆画家对这幅怀着愤怒完成的作品很重视,生前留下遗言说:只有当西班牙建立起民主政府的时候,《格尔尼卡》才可以回到自己祖国。为此,西班牙政府与保存这幅画的美国政府经过5年的谈判,1981年9月才将它隆重地运回了西班牙。</p><p class="ql-block">☆作品收藏馆:西班牙,马德里 [Madrid],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该馆主要收藏西班牙艺术品,<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亮点是20世纪西班牙两位大师的杰作:①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②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b>,以及其他外国艺术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格尔尼卡》已获得了双重身份,它既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标志,也是宣扬和平和反对战争的象征,表达了在艺术和政治上的承诺。这幅艺术杰作是那些试图用它的创造性来衡量自己的艺术家的榜样和反例,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常以《格尔尼卡》来谴责当代冲突和战争。<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们通过艺术接受了毕加索说的:绘画不是用来装饰公寓的,它是针对敌人的进攻和防御的战争工具。</b></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童年的故事……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我要上厕所。”</p><p class="ql-block">“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去吧!去吧!”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他又坐不住了。</p><p class="ql-block">“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后来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时候的毕加索与妹妹)</span></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年仅7岁时候,在父亲指导下开始练习素描及油画,父亲的训练方式非常传统,就是素描石膏像及临摹过去大师的作品。这种方式最初来自法国艺术学院,就是所谓“学院派”的来源,小时候的毕加索非常顽皮,甚至有点痞,喜欢跟老家的小流氓混在一起,对学业不太感兴趣,唯独绘画能让其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据闻学画到13岁时候,父亲仔细观察毕加索的素描笔法,就感觉儿子超过了他,如果放到如今,就是神童的迹象,要上新闻的。父亲吃惊之余,决定自己不再画画,一心培养毕加索,但自己的水平已经无法让儿子进一步突破,于是转而送到巴塞罗那(Barcelona)美术学校,并且说服学校让毕加索参加跳级考试,类似从初中直接跳去大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年毕加索)</span></p> <p class="ql-block">☆神童毕加索在考试时候不负众望,仅用一个星期完成了其它比自己大的学生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考题。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毕加索画得又快又好,获得评审委员会极度肯定,破格录取。天才总不能用大众化方式培养,毕加索在学校不但无法规规矩矩上课,也无法接受父亲给予自己作品的点评,父子之间矛盾渐深,居然停止上学,转为自修。方式就是到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看优秀作品,进行临摹与创作。这个时期毕加索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毕加索15岁作品《第一次圣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绘画学习和工程设计一样,掌握表达技能后需要一段时间转为“练眼”,就是眼界与思想的培养,有了眼界又再练手,如此反复循坏,能比他人更有效提升。</b>在毕加索19岁的时候,他叔叔看不过眼,跟其父亲商量,觉得这孩子如果在西班牙这样下去会浪费及埋没天赋,所以决定一起凑合一笔钱,让毕加索去法国巴黎发展。</p><p class="ql-block">(↓青年毕加索)</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一生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在毕加索的画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爱憎。</p><p class="ql-block">☆为抗议希特勒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他画了著名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p><p class="ql-block">☆为抗议美国入侵朝鲜,1952年他又创作了壁画《战争》、《和平》。</p><p class="ql-block">☆他的《和平鸽》及系列,更是为世人所熟悉和热爱的名作。</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他毕生的努力和贡献。</b></p> <p class="ql-block">中 文 名:国际和平日</p><p class="ql-block">外 文 名: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p><p class="ql-block">起源时间:2001年9月</p><p class="ql-block">节日时间:每年9月21日</p><p class="ql-block">纪念意义:呼吁全球停火和非暴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国际和平日为每年的9月21日</b>。决议中提到:“宣布此后,国际和平日应成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55/282号决议还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以各种适当方式(包括教育和公众宣传)庆祝国际和平日并同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p> <p class="ql-block">↓2021年世界和平日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世界和平的意义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和平,即赞成用和解的方法、文明的协商方法来解决人与人、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和平,其的内核是倡导仁与善,尊重不同,倡导和而不同,推崇宽容、谅解。反对暴力,反对复仇。那么对于矛盾如何解决呢?提倡对话,了解不同的感受,共同寻求事件发生的真相与解决的途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和平,其根基是仁爱,或者兼爱。今天全世界各国人民高度上认同非暴力的原则,认同仁爱互助的原则,相信爱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这就是和平力量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让战争永远沉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愿和平长久延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行家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木土 2022年2月25日 于蓉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