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玶的美篇

陽评

民间艺人 <p class="ql-block">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什么样的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得有碗饭吃。生活的质量有高有低,出身的背景有贫有富,先天条件是命中注定,生存的方式是自身决定,即使环境在恶劣,生活在艰苦,通过努力命运也能改变。</p><p class="ql-block">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乡村有大批家庭让孩子学手艺,《乡村称呼为匠人》,那怕不读书,也要学门手艺,来满足家庭收入,改变祖辈戳牛屁股的行道。艺人也能得到社会上的尊敬,民间俗语说;会待的待匠人,不会待的待丈人。手艺各行各业,只要有一技之长,总能有一碗可口的饭吃,这就是乡里人说的带艺不亏人。</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十里八乡,从事务农养殖的村民生活在山沟里,很少去集市购置东西,生活中的住宿,箱柜以及生产工具,都是由匠人来加工。匠人工资以换粮食,换劳动力,也有挣工钱的,这样即能满足乡里人的需求,也能节约外出购买的时间。自己请人加工的产品物美价廉实用,经济有困难的还可以拖欠。</p><p class="ql-block"> 毛毛匠,是用羊毛纺成线,织成口袋,可以装粮食,也可以装粪,结实耐用,便于携带。有利于人好扛,驴好驮,这个行业早以成传说。毡匠,也是离不开羊毛或牛毛,一张大弓,俩把竹签,弹毛、铺毛、水洗,产品有棉毡和沙毡,被胎子等。产品防潮保暖,箍辘匠也是补锅匠,补铁锅、补铜壶、补铁脸盆、和现在的焊接工有所区别。打碾子、打石磨、凿磨、修石窑的统称石匠《乡里人有时也称呼断磨老汉》。柳匠,是用红柳、白柳等织簸萁,编筐子,笼子的,砖瓦匠,在八十年代,乡村特别盛行。从挖胚,到烧砖,在到修窑盖房都离不开他们,铁匠在乡村也有一席之地,打撅头锄头,打镰刀铡刀等日用品。你提供煤,他管匠人的饭,一个村子多则十天半月,少也三五天。皮匠;是加工皮袄皮裤裤带的,主要原料农村来源广,成本低,如牛皮、羊皮、狗皮等。</p> <p class="ql-block">  以我村为例,同龄人大部分都有一门手艺,吹手《吹唢呐巨多》,遇到好日子迎娶婚嫁,能凑够三五班吹手,木匠、砖匠、石匠也不少。他们个个干的热火朝天,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村里同龄人,唯有我是例外,十六七岁,还在上学,亲戚长辈给父母提建议,让早点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找媳妇。初中毕业后,我就四处寻找师傅,选择适合自己能干的职业拜师。因自身体廋单薄,重体力不支,记忆很清楚,当时喜欢的四个行道,第一照相,一辆自行车,一台照相机,走乡串户搞摄影,穿的干干净净,还怕找不下婆姨。第二说书《书匠》,一把琵琶一张嘴,上集市,赶庙会,多好。只是自己咬字不清,后鼻音太重啊,语速不紧凑,脸皮太薄,丢不了那个丑。第三裁剪,一条皮尺一把剪,不晒太阳不怕雨,脚踩缝纫机,嘴哼艳阳天,多美!可惜干了四十天,没有坚持到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选择了油漆,乡里人称为油匠,是油漆门窗箱柜,肯定不是油马路,文化人靠笔,油匠靠刷子,文化人用纸墨水,油匠用广告色和油漆,文化人一笔一划能写出世界名著,油匠用七大色八小色可以养家糊口,文化人靠智慧,油匠靠技术。不能比,也没法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生存。</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产品在更新,科技产品代替了很多手工业产品,乡村欣欣向荣的社会早已成故事。乡村手艺人,有的失传了好久,有的进城转变为农民工。</p><p class="ql-block"> 子弟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这是流传,可是当今社会,阴阳师越来越吃香,这门手艺也许永远不会落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阴阳八卦真难懂。</p> <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谎言,父打子不羞是过去,严师出高徒,有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2.225</p><p class="ql-block"> 阳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