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娃娃”见证两千多年民俗变迁的活化石: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  浓浓风俗民情的“疳娃娃”纷纷亮相华亭街头,活灵活现的玩偶既透着一股喜庆与吉祥,也满含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和向往。接下来,就让大家跟随我的镜头了解民间传统“疳娃娃”感受古老传统习俗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正月二十三燎疳是华亭独有的民俗习惯,这天要给孩子制作象征疾病的玩偶“疳娃娃”进行供奉,晚上在篝火晚会上烧掉疳娃娃,寓意为烧掉了附着在孩子身上的疾病。</p><p class="ql-block">临近正月二十三,但买(卖)“疳娃娃”的市民络绎不绝,家有女孩的买“干相公”,给男孩买“干媳妇”。这种习俗在陇东华亭地区延续了千百年,尤其是“疳娃娃”已成为我国目前还能见到的古代玩偶“活化石”。 </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制作“疳娃娃”这一民间艺术正在随着时代的更近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制作的工序和式样却日益精美,从用门画纸到现在的仿真布,从鸡蛋壳到如今的工艺壳,制作材料的更近,样式的丰繁多样不仅串联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在民俗文化的积淀和渗透中也不断描摹剪裁着民俗传习人的艺术人生。</p> <p class="ql-block">摄影:张保勤</p> <p class="ql-block">本篇中的照片版权属作者拥有,末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私自用作商业宣传盗用照片,欢迎转发分享!</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