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无锡最有名的山水名胜非鼋头渚莫属。</p><p>“鼋头渚”最初是指充山深入太湖的那段状似鼋头的石坡。现在则是包括从“鼋头渚”牌坊到万浪桥的一大片景区,是无锡梅梁湖景区的精华所在。诗人郭沫若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让鼋头渚名扬四海。而鼋头渚风景区的范围则更大。</p><p>鼋头渚渚上灯塔附近有一块景名刻石,上面稍宽,下面略窄,高2米3左右。正面刻“鼋头渚”三个红色大字,落款“敦世”。这是清末举人秦敦世的手迹。背面则是蓝色的“鼋渚春涛”四字,落款:刘春霖。</p><p>其实,最初的这块景名刻石与现在的景名刻石并不是一块。上面刻的字也发生过变化。资料记载:此石的原石立于1920年代的早些时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p> <p>现在的景名刻石照片。文革前的鼋头渚三个字按照资料介绍,也是秦敦世的,但现在的这字比文革前的敦实、有力、耐看。据资料介绍,这块刻石是1974年重新立的。</p> <p>这是文革前的景名石老照片,石头较宽,顶部左边稍低,形状与现在的不一样。因为1974年后的景名石顶部是右边低,与文革前正相反,很好认。</p><p>文革前的原石上面的“鼋头渚”三个字很秀气。</p> <p>“文革”开始后,秦敦世的“鼋头渚”三个字被凿去,水泥抹平后刻上了毛泽东的手迹“江山如此多娇”。</p><p>这张出自《无锡旧影》的老照片,文字标注为:“文革”中“破四旧”,清末状元刘春霖的“鼋渚春涛”被凿去,代之毛泽东词句。”依我看来,标注有误。因为这面的石头形状与文革前照片完全一样,凿去的应是“鼋头渚”三个字。另外一面的刘春霖的字也肯定被凿去,但未见上面是写的或者刻的什么,当然,也未见照片佐证。</p> <h3>照片由网友菜菜提供。</h3> <p>刻石正面的“江山如此多娇”还有这种状态的。应该是一直持续到1969年。这张照片上左下角的LOGO注明是:东风公园,69。文革中,鼋头渚改名为“东风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文中(现在见到的最早照片是1972年,资料记载1974年看来有误)换的景名石,一直矗立到今天。照片上可以看出:景名石前面的路是石头铺成的,直到刻石下,与现在的水泥路不一样。我第一次去鼋头渚,那时就是这样,对这个印象深刻。</p> <p>现在景名刻石的背面照片。字虽然落款“刘春霖”,但字真的不是刘春霖的字(刘的手迹在文革中被毁),而是唐陀的字。是从唐陀为花神庙撰写的诗句中找出来的。</p> <p>这是文革前景名石的背面照片,可以看到刘春霖写的“鼋渚春涛”的“鼋渚”二字,图上的军人身着55式军服,佩戴军衔,头戴大檐帽,是我所在部队的老兵。</p><p>刘春霖的题字,应该是1936年题写的。我的好友顾群涛提供了老的刻石照片上,就有“丙子春”字样。上世纪的丙子年就是1936年。</p> <p>《太湖鼋头渚——建园百年百景图志》(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中记载:刻石的原石立于1920年代的早些时候,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其址改塑《亚非拉群众》雕像。1970年代初,又改叠湖石三峰。1974年,湖石瘫塌,议定按原状恢复刻石。即从鼋头渚附近的郊区大浮乡采得巨石作恢复用。</p><p>现在看来,上述记载中的原石毁于1968年,在描述和时间上有误。应该是原石上的刻字毁于“文革”初期。因为原石还是立在那里,只是上面的文字变化了。另外,如果上述记载准确无误,那么至今未见“其址改塑《亚非拉群众》雕像和1970年初改为叠湖石三峰”的影像资料,这很奇怪。按说应有影像资料存世,看来,寻找的任务还要走很长的路。</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