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庆老师视频演示 向阳老师文字注释编辑</p> <p class="ql-block">〖綜述〗從此開始《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與此前側重講人的精神、思想、處事原則等軟件內容的兩部分不同,這部分基本是在講硬件,著重從選址、建設、裝修、配套設施等幾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最高統治者工作和生活的場所。還講述了國家、政權、政治、政令等與上層建築有關的內容。</p><p class="ql-block">都邑華夏,東西二京。</p><p class="ql-block">【譯文】中國古代的都城雄偉壯觀,最古老的有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p><p class="ql-block">〖注解〗此言王者京都之大也。</p><p class="ql-block">都,《帝王世紀》:“天子所宮曰都。”</p><p class="ql-block">邑,縣也;又王都亦稱邑。《詩·商頌》:“商邑翼翼。”此所謂邑,乃王都之邑也。</p><p class="ql-block">華,文明之象。</p><p class="ql-block">夏,大也。中國謂之華夏,言其文明而大也。</p><p class="ql-block">京,亦大也,王者所居之國也。</p><p class="ql-block">周之成王,營洛邑爲王城,及乎平王東遷,居焉。東漢光武亦都之,謂之東京,即今河南府是也。周之武王都于鎬京,秦都于鹹陽,西漢都于長安,謂之西京,即今西安府是也。</p><p class="ql-block">〖釋義〗“都”和“邑”,都是指城市,兩者的區別在于有沒有宗廟,《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中說:“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周朝各諸侯國把本國最高政權機關所在地稱爲“國”,把有宗廟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沒有的叫“邑”。不過,一般情況下,諸侯國的最高政權機關所和宗廟都在一個城市裏,因此統稱爲國都。《釋名》中說:“國都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p><p class="ql-block">邑,本指諸侯國,《說文》注中說:“《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後來主要用來指城市。“邑”是漢字的一個部首,變體爲右耳旁。</p><p class="ql-block">華夏,這個既是中國的古稱又是漢族自稱的專用詞,我們對它既熟悉又陌生。“華夏” 在《尚書》、《左傳》、《孟子》等文獻中都出現過,解釋有很多種。比如《左傳 定公十年》中記載了孔子的一句話:“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唐代孔穎達疏曰:“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漢代孔安國在《尚書正義》注中也有類似的解釋:“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古代中國人以服飾華采之美爲華;以禮儀完備或疆界廣闊爲夏,這是目前得到普遍認同的一種解釋。</p><p class="ql-block">《尚書》記載:周武王東征于牧野之戰滅商後,爲加強對偏西以豐鎬爲中心的周人和東部殷人殘余勢力的控制,曾計劃在伊水、洛水一帶夏人故地建設新邑,但武王去世時繼位的周成王年幼並發生管叔、蔡叔等三監之亂,直到周公旦再次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後,才由召公選址、由周公旦于成王五年開始在洛水北岸(今洛陽市王城公園)營建雒邑(雒邑建成又稱爲“新邑”、“新邑洛”、“新大邑”、“新國洛”等),後改稱“洛邑”;爲了將新首都與老首都區別並聯系起來,周人將鎬京稱爲“宗周”,因爲那裏是供奉老祖宗的地方,將洛邑成爲“成周”,取“周之道,成于此”之良好寓意。成周落成後,成王按周公旦的建議,從鎬京移居于此,同時將象征社稷的九鼎遷移過來,從而成爲西周陪都。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而稱之爲“王城”,史稱“東京”。</p><p class="ql-block">東周以後的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武周(武則天時期)、五代後唐等各代也都將國都設在洛陽,所以洛陽也稱為“九朝古都”。。</p><p class="ql-block">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是在西周時稱的豐京和鎬京的基礎之上建設發展而成的,漢初,劉邦定都關中,立名“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這個名稱一直用了很久,直到隋文帝楊堅定都于此,才更名爲“大興城”,而唐朝又恢複了長安之名,元代改爲“奉元城”,明初始稱西安。繼西周、秦、西漢之後有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唐各代均在此建都,所以是“十一朝古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末《钦定书经图说·洛诰》一章中的《作邑东国图》,描绘周公时营建东都雒邑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背邙面洛,浮渭據涇。</p><p class="ql-block">【譯文】洛陽背靠北邙山,面臨洛水;長安左橫渭水,右據涇河。</p><p class="ql-block">〖注解〗言王者之都,以二京爲最;而二京之山川形勝如此也。</p><p class="ql-block">背,後也,在國之北。</p><p class="ql-block">面,前也,在國之南。</p><p class="ql-block">邙,山名,北邙山也,在今河南府城之北。</p><p class="ql-block">洛,水名,源出今商州洛南縣冢嶺山,東流經河南府城之南,又東至鞏縣入河。</p><p class="ql-block">此句承上東京而言,邙山在東京城北,洛水在東京城南也。</p><p class="ql-block">浮,泛也。</p><p class="ql-block">據,依也。</p><p class="ql-block">渭,水名,出今臨洮府渭源縣鳥鼠山,東流至西安府華陰縣入河。涇,水名,出今平涼府岍頭山,東南流至西安府高陵縣入渭。</p><p class="ql-block">此句承上西京而言,西京左泛渭流,而右依涇水也。</p><p class="ql-block">〖釋義〗這兩句話描述了東西二京,長安和洛陽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陽,洛陽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在古漢語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說面就是南方。中國人講究面南背北,我們尚南,以面南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為正位,同樣的羅盤,我們叫指南針,他們叫指北針。古代的地圖都是上南下北,與現代歐式的地圖反著,所以我們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歷來的衙門口也都是朝南開。</p><p class="ql-block">“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陽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圓200公裏,既不雄偉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氣候溫和,是理想的風水寶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數不勝數,歷史上素有“生于蘇杭,葬于北邙”之說。在邙山幾十公裏的主地段內,僅皇家陵園就有五處,分為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個皇陵區,埋葬著漢光武劉秀、蜀後主劉禪、南陳後主陳叔寶、南唐後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賈誼、班超、李密、薛仁貴、狄仁傑、杜甫、石崇、孟郊、顏真卿等名流。古人有詩說,“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一點也不假。此外,“洛陽牡丹甲天下”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陽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這個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p><p class="ql-block">洛陽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陝西的洛南縣、流經洛陽城南,然後匯入黃河,洛水比邙山要高一個檔次,因爲它不是因“鬼”聞名,而是以“神”著稱。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由鄄城侯晉封爲鄄城王的曹植去京師朝拜他哥哥魏文帝曹丕,回來在洛水附近看見一個美女,據隨行人員說,她可能就是洛水之神伏妃。曹植見到了洛神之後,想起了宋玉的《神女賦》,就玩起了模仿秀,寫了一篇《感鄄賦》,以美人自比,抒發了自己雖然和皇帝是親兄弟卻得不到重用的郁悶心情。《感鄄賦》後來被改爲《洛神賦》,後被收在《昭明文選》。</p><p class="ql-block">“浮渭據涇”,說的是西京長安的地理位置。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涇河。渭水發源于甘肅,涇水發源于寧夏,二水在西安這裏匯合後流入黃河。</p><p class="ql-block">說起涇水和渭水,自然會想起“涇渭分明”,這一成語以涇渭二水清濁異流、彙而不混的這種自然景象,來比喻優劣、是非等非常明顯。問題是,涇水和渭水到底哪個清那個濁呢?</p><p class="ql-block">關于涇渭清濁的最早記載,是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其中的《谷風》中有這樣一段:“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就是說:“涇水因渭水而濁,水底卻依然清澈。” </p><p class="ql-block">但是,漢代《白渠謠》中卻說:“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人們用涇水既灌溉又施肥,泥沙含量都達到這麽誇張的程度了,涇水怎麽可能清呢?西晉潘岳在《西征賦》也有類似的說法:“南有玄灞素浐,湯井溫谷;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唐代杜甫在《秦州見敕》也說 “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他還在《秋雨歎》中說“去馬來牛不複辯,濁涇清渭何當分”,就連南宋的陸遊也在《遠遊二十韻》中說“轅門俯清渭,徹底綠可染”,這些大腕異口同聲,都說渭水清而涇水濁,不由得讓人懷疑《谷風》中是不是把涇水和渭水濁搞顛倒了。不過,元代詩人侯克中在《濁渭》中卻說:“濁渭清涇未易論,從此燕蝠自朝昏。”</p><p class="ql-block">有人說渭清涇濁,有人說涇清渭濁,到底誰說的對啊?公元1790年,乾隆皇帝讓西安巡撫秦承恩進行實地考察,最後根據秦承恩的提交考察報告得出“實涇清渭濁”的最終結論。</p><p class="ql-block">據考證,涇水和渭水的清濁發生了多次變化。先秦時期的八百年裏,涇河上遊的人類活動比較少,基本上只有爲數不多的戎人在那裏遊牧,土地植被基本保持著完好的自然狀態,而渭河流域則是當時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周王朝及秦國的都城都在那裏,砍樹蓋房子開荒種地自然是免不了的事情,勢必對森林等植被造成破壞,因而這一時期呈現的是“涇清渭濁”的現象,《詩經》中說“涇以渭濁”是沒錯的。秦朝到宋代這一千多年裏,漢族與匈奴等遊牧民族展開了長期的戰爭,而涇河流域是主戰場,並大設郡縣,遷徙人口,對環境造成了持續的破壞,而渭河流域在此期間多處于兩種力量對峙的局面,沒有遭受特別嚴重的破壞,這一時期基本上是“涇濁渭清”的局面。從元朝到清末這六百多年裏,涇河流域破壞因素較少,渭河流域亂正好相反,出現了“涇清渭濁”的情況,與乾隆皇帝派人實地考察的情況相符。</p><p class="ql-block">現在,則徑、渭兩河都成了濁泥湯。鑒于水土流失和相關水利設施的影響,已很難再現當年“涇渭分明”的盛況了。</p> <p class="ql-block">西安的左面有渭河,右面有涇河。</p> <p class="ql-block">宮殿盤鬱,樓觀飛驚。</p><p class="ql-block">【譯文】宮殿盤旋曲折,重重迭迭;樓閣高聳如飛,觸目驚心。</p><p class="ql-block">〖注解〗此言王者宮室之壯。</p><p class="ql-block">宮,《爾雅》:“宮謂之室。”古者以宮爲室之通稱,後世專以稱天子之室焉。</p><p class="ql-block">殿,堂之高大者,秦始皇始作之。</p><p class="ql-block">盤,屈曲之貌。</p><p class="ql-block">郁,茂盛之貌。</p><p class="ql-block">樓,《說文》:“重屋也。”</p><p class="ql-block">觀,《爾雅》:“觀謂之阙。”《釋名》:“觀者,于上觀望也。”皆屋之最高者也。</p><p class="ql-block">飛,鳥飛也。《詩·小雅》:“如翚斯飛。”</p><p class="ql-block">驚,駭也。言樓觀之高,勢若飛然,而駭人之目也。</p><p class="ql-block">〖釋義〗這兩句話描繪了都城中帝王宮殿的雄偉和壯麗。天子所居之室叫宮,天子所議之堂叫做殿,本來在上古時期宮室通稱,以後宮字才專為皇家所用。殿的本義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後專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廳堂。</p><p class="ql-block">一般來說,殿是議論公事的地方,宮是帝王的生活區。例如北京皇宮紫禁城的布局,分為前朝後廷、左廟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屬于外朝;後半部分是後三宮: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屬于內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廟,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壇(中山公園五色土)。</p><p class="ql-block">西方國家建築的最高水准,集中體現在宗教建築上,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著名的教堂,我國則不同,爲了突出王權的尊嚴,每個朝代都把皇帝朝會和居住的宮殿建設當成國家頭等大事來抓,因而宮殿成了體現我國最高建築成就的主要實體。“宮殿盤鬱”就是形容宮殿,盤旋曲折、錯落重迭。</p><p class="ql-block">樓觀是古代宮殿群裏面最高的建築,飛是形容建築物之高,有凌空欲飛之勢。驚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舌拱不下。說到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亭臺樓閣。亭子隻有頂沒有四壁,是供遊人、行人小憩的地方。臺是用土石墊起來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築,便于了望。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p><p class="ql-block">樓是兩層以上的建築,《說文》裏說,樓者重屋也,是重重疊加的屋子。觀是宮廷大門外面兩層的細高的建築,是朝廷張貼公告的地方。兩觀之間有一個豁口叫做闕,也就是通往皇宮正門的缺口,後世的觀樓已經與皇城的正門融合在一起了。故宮紫禁城午門前面有一個小廣場,廣場的兩側是宮牆和門樓,這就是早先的觀樓,現在上面有五座閣樓式建築叫五鳳樓。</p> <p class="ql-block">清袁耀繪《九成宮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