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铺 古村 古槐 百岁癌症老人

文天平微摄影

文:冯玉明<div>图:文天平</div> 公元二零二一年,岁在辛丑,晋冀交界天河梁山峰下,有200余人居住的古村落——王山铺。村中有棵黄巢聚义起兵时期种植的古槐树,古槐树下居住一位九十八岁老翁,并且三十八年前曾患恶性肿瘤食管癌术后,现身体健朔,乃山里少见!心存敬意及疑惑,欲实地造访日久矣。深秋九月末,吾及吾弟特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邢台市摄影协会顾问文天平,一同驱车前往王山铺村。是日,虽逢深秋,天高云淡,仍徐徐和阳,却无丝风。我们一同四人,驱车奔驰在邢汾高速,穿山越岭九十余公里,下高速,过路罗、白岸,经柿树园、朱温坪、洺水村,邢西信都山区秋光,尽收眼底。途中经黄岩古村遗址,文天平被崇山峻岭雄拔,遍野绚丽璨灿的红叶所吸引,要求徒步翻山,边走边拍照。近午十一时许,经历徒步在弯弯曲曲的村村通山路,来到大峡谷尽端,天河梁下的王山铺村。 该村海拔1200余米,从地图上看,是邢台信都区最西南的村庄。仰观雄拔天河梁,呈东北偏西南走向,纵长五公里有余,海拔1799米,系邢西太行山第三高峰。正北系山西和顺县的南天池,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故乡发祥地;正南为唐末黄巢起义起兵训练场走马槽;正东为四A级景区,太行山著名的大峡谷之流水峡的顶端。<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王山铺村坐落在距天河梁下600米处的一片台地上,整个村呈长条状阶梯排列,村西南为新建民宅,以砖石砌墙,水泥平顶房;村东北部以条石,方石砌墙,长方形石板苫顶的人字形的石房,有的为二层楼,有的为单层,错落有致。午阳斜照,反射出异彩斑斓的光波,有几分古雅,点缀山村之旖丽风采。石房丛中拥一株高大苍拔古槐树最为显眼,村周树木均在秋风雕琢下,有的呈黄色,深褐色,唯独古槐树叶,仍是翠绿翠绿郁郁葱葱,展示着蓬勃的生机。树干很粗,需四人伸臂合抱,树干挺拔,从树根部仰望,却看不到天空。树枝干下的二层古朴的石墙楼房,不足树干的二分之一。 文天平一边变换不同角度给大槐树拍照,一边不停赞叹大槐树之壮美。树下东北角一座长方条石砌墙小房,长约5米,宽约3米,高约2.8米,房顶是水泥平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在房顶搅拌摊晒的黄灿灿玉米,他主动介绍:据他爷爷的爷爷讲:王山铺村与这棵大槐树均始于黄巢起义时期,唐末时期,该村系黄巢王聚义军司令部所在地,大峡谷黄巢洞系黄巢王秘密居住办公地,村前五华里处的黄岩村(已在四十年前搬迁,仅存遗址)系黄巢王公开居住处,附近周围的洺水、朱温坪、英谈、白岸、北岭头、走马槽、前营、后营等村名,均与黄巢起义屯兵有关系。 文天平注:大槐树底下的这所院子,还有一段外界不为人知的故事,顺便在这里提一提。原籍邢台县大贾乡村一位国民党军文职团级副官叫张子仁,(属晋绥军)对国民党的政策作风不满,又留恋故土,在国军溃退时,便带着夫人逃到了王山铺西北方向的山西省和顺县南天池村避难隐居。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偏僻落后的王山铺村民及村干部,切实感到没文化的苦楚,加上当时国家师资缺乏,地处深山偏远,交通不便,一般的老师,不愿意来。村干部便多次派人翻山越岭十几华里,到南天池求助张先生,终为感动。村里便派多人接驾,并用毛驴驮来家什,下降了600米海拔高度,来到王山铺教书办学。没有工资,挣工分,就在大槐树下盖起三间房,作为教室办公住宿用。同一教室有一、二、三、四年级,最多时三十几名学生,张老师很认真负责,语文、数学、音乐、书法、珠算,一人兼,一致干到文革时期停课。据说张老师的国文功底深厚,数学算盘轻车熟路,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教出了很多好学生。有的考上了初高中,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医生和老师,有的参军在部队提了干。附近十多村里敬他学问高,让他给孩子起名,给家族排辈份,当地人皆称张先生,很少知道他的名字。终老时八十多岁,墓地在王山铺村东一风景秀丽,依山徬水,天河梁峰下的台地上,周边村很多家长孩子及他的学生都过来为他送葬,葬礼人群队伍,长达2华里,在山里,成为一件大事。 沿着古槐树下,两层石墙长方条石板苫顶小楼东侧,是一条依山势的石砌台阶小路,来到石楼另面小院正北石墙下,坐着一位老翁在晒太阳。头上裹着毛巾,像陕北放羊人一样,用右手遮在眉毛处,睁大眼看着我们。我和文天平主动与他打招呼,好像耳聋却不语。我们忙给他拍照,奇怪的是,他很理解,很配合,并示意让我们到东侧二层楼屋里坐一下。 我们示意要搀扶老人一起去房屋里,老人却不让,自己拄起木棍,起身站起来,执意要自己走。他身高1米7左右,精神矍铄,满面古铜色,红光镶嵌着数块紫黑色长寿斑,宽额头有三四行抬头纹,满头银发,白眉毛足有2公分长,双眼炯炯有神,步履很稳健,走向屋里。 房间里很暗,刚走进房间什么都看不见,东墙两个不大的窗户,用木条钉着塑料布,透光性很差。老人很熟悉的拉开屋门后的开关,一个不大的节能灯泡亮了。正门墙上挂一幅毛主席的半身像,下面的字写得是“毛主席万岁”,字呈紫红色,很像文革时期的画像。至少有五十余年了。 主席画像下有几个小木框夹镶嵌着几幅黑白照片,可能是家里成员。正对门放着一张两抽屉木桌,旁边放着一把半圆状的圈椅,黑油油的,看不出油漆来。房间南边是土坯垒起的土炕,土炕上面是用木棍交叉支起类似包装袋材质的篷布。炕上平铺着一条印染花的红色棉被,被子的头边白布已经呈灰黑色。文天平不停拍照,老人不停地变换着各种动作,老人虽不语,烤火,鼓掌,坐炕沿,配合的都挺顺畅,认真自如,十分可爱,像是一位喜剧演员, 真乃是一位老顽童,神人也! 太阳正南时,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身穿一件退色发白的旧花纹军上衣,见我们与老人拍照,就热情介绍,原来他是老人的二儿子名叫王丙权,来请老人吃午饭的。交流中得知:老人叫王玉山,系1923年出生,今年98周岁,自幼出生在王山铺村,9岁就跟随上辈干些简单农活、放牛牧羊,身体一直健壮。<div><br></div><div>1983年突发饮食不畅,就到邢台地区人民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后手术切除的肿瘤像碗一样大,由彭玉兴主任亲自手术,主管医生为刘聚亮(现为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大权威),因手术后体质较差,仅做了两次化疗,就回村了。回村后用中药调理并常食用有营养的“野蔓菁”熬粥,身体变得很健壮,又干起农活,80多岁前生活尚能自理。十多年前,出现右下肢股骨头骨折,因年事已高未行手术,后遍寻民间膏药进行粘贴,现可拄拐棍,自己行走。现由四个儿子轮流管吃饭,虽然耳聋,语言交流费劲,但吃饭很正常,从不闹感冒之类的小病。我和文天平听得仔细,不由不感到惊讶。</div> 时隔三个月余,又到春节了,我又想起千年古村王山铺、想起那棵粗壮的老槐树,想起老槐树下的两层石楼,想起那位曾患癌症,术后四十年的百岁老人王玉山。<br>王山铺,太行深山区的隐秘村庄,你留给人多少遐想,多少怀念啊! 本文作者冯玉明,河北省邢台县南洺水村人,1959年1月出生。现任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河北省眼科司法医学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眼科分会副会长、秘书长,邢台市海外联谊会、邢台市姓氏宗亲联谊会、邢台市发明协会副会长,曾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十五项,发表医学论文19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7部,曾获河北省十大科技青年奖,河北省十大青年中医,河北省政协双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自幼喜欢文学,热爱山水田园,业余小吟诗词,现有诗稿1500余首。<br><div><br></div><div>摄影文天平 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越洋电话》央视春晚金奖 《走进拾荒工》大专题中国摄影刊出 河北文艺振兴奖、邢台市文艺精品奖获得者。现邢台市摄影家协会顾问。<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