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西贡穗城會館天后宫

吴铨

<h1> 穗城会馆天后庙位于越南胡志明市第五郡,“穗城”是广东省广州市之简称;</h1><h1>“会馆”一词据《辞源》解释:“同城或同府或同县之人,族居异地,集合团体,建设馆舍,岁时会集,藉以联络乡谊。有贫病或失业不能自存者,周恤之。有时兼设置公共坟墓殡房,以待有丧者。都会商埠皆有之。”由此可见,穗城会馆自然就是旅居越南西贡市广州华侨的会馆。</h1><h1><br>  广州华侨创建的穗城会馆为什么称为“越南穗城会馆天后庙”呢?据载:“穗城会馆”是这座建筑物主体的原始名称,在馆内所有碑文或匾额、对联之中,都找不到有关这座建筑物其他称谓的记载,可见天后圣母只不过是馆内供奉的主要神圣而已。在穗城会馆建成时就开始供奉天后妈祖。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其为“穗城会馆天后庙”。</h1><div><br></div><h1>  旅居西贡的广州华侨为何要建造天后庙呢?据该地老一辈华人告知,早在中国明末清初,已经有不少中国商人乘坐帆船,满载货物,乘风破浪,远渡重洋前往越南经商。当时海运艰险,故为祈求神明保佑平安,商船上多供奉海神,即妈祖。可是,当时必须看季风行船,通常是乘北风季节启程,藉南风季节返回,这段期间要逗留数月之久。由于停歇、逗留的时间颇长,所以有人倡议集资兴建庙宇供奉妈祖,并当作会馆以为商家歇脚、停留的栖身之所。于是,便发起了筹建运动,规定每船来货照价“值两抽分”的方式筹款以集腋成裘。</h1><h1>清道兴十年(1830)所立《重建穗城会馆碑记》载:“尝闻建设会馆者,是谓藉神恩而酬报答,叙乡里以笃情谊也。溯前众艘自北南来,风帆顺利,瞬然可至。兴商利贾,同为相友相助之谊;益豫同人,公举克勤克俭之志。涓买吉地,爰筑新基。始欲创建三进,因其后地相违,以至造成两进,并右辅廊而己。既而设立条规,抄资五厘,俟后接踵其力者。此前人之善举也。”由于这样,才使穗城会馆天后庙多次得以维修、重建,具有现在这样的规模。</h1> <h1>  穗城会馆天后庙是中国式庙宇的建筑风格,巍峨堂皇,宏伟壮观,雕梁画栋,有砖雕、木雕、石刻、灰塑、陶艺等,集诗、文、联画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据统计,庙中现存文物约达400件,包括神座、石狮、碑记、匾额、楹联、壁画等等。现择其要者略作介绍:<br>  天后庙正殿五大座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殿的屋脊与第二、第四殿的屋檐设有6大座七彩脊饰群和4大座檐饰群体。这五座陶艺群脊饰群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一、二层各以16块预构件箝成,顶层统一配设“二龙争珠”的陶塑,中层分别配以不同的典故陶塑(如西游记、八仙过海、天官赐福、钟馗嫁妹等),底层则衬托不同的花卉鸟兽陶塑,象征龙腾虎跃,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这里有著名的始于汉朝的“月宫”砖雕和“金陵”砖雕的艺术品,还有灰沙乌药树脂陶艺造型,虽经近百年风雨的洗礼但至今仍栩栩如生。香案坛下及神坛前也均有木浮雕画,同样体现了中国工匠精湛的雕刻艺术。同时,庙中还保留着一件有500多年历史的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制作的香炉(因其由铜钨合金,可防氧化,故至今不变色),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br>  在庙中的34幅壁画中,内容基本上也都是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如《二十四孝》中的仲田“为亲负米”、黄香“扇枕温衾”等,其它典故有“商山四皓”、“周处除三害”等。其中大量的书法作品,则选录我国历史上著名诗作和文章节录,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及王勃《滕王阁序》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北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内之时,……”等等。<br>  庙中楹联甚有特色:一是多,共23副。二是长短互济。短者仅8字、10字,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寿都天至富,职财帛星君”;最长者则达44字,如“莽莽神洲孝德昭,古古今今,差足慰总总林林熙熙攘攘;茫茫大海慈航渡,来来往往,可想巍巍荡荡赫赫明明。”三是时间早。从其中8副署有时间者来看,均是于清光绪初年:一副于宣统元年(1909)、七副于宣统二年(1910)。这些各善信、单位敬献的楹联,当是该天后庙于1908年重建时镌上的。四是联文内容紧扣穗城会馆天后庙妈祖信仰这一主题。例如,“海国偏慈航,水德参天,横览闽云连粤嵩;湄洲隆懿范,坤仪配地,永留越岛护华侨。”“尊圣藉神权,原当年义重,穗城特开社会;合民联族界,况我辈情殷,梓里尤爱人群。”<br>  然而,穗城会馆天后庙中最具有史料价值者,当是目前尚存的三方碑记,即上述清道光十年(1830)的《重修穗城会馆碑记》、咸丰九年(1859)的《重修穗城会馆碑记》及光绪廿四年(1898)的《倡设机汽水车碑记》。在目前该馆天后庙沿革还不甚清晰的情况下,这三方碑记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甚至,还有可能为国内保存相应的史料。例如,为清咸丰九年《重修穗城会馆碑记》撰文者乃为清末(1814—1874)广东顺德人、道光年间(1821—1850)进士、曾任户部尚书、兼管三库、署翰林院掌院学士罗惇衍,其著有《集议篇》、《庸言》及《孔子集语》等。可是,这些文集中是否收入此文,未知;若无,此则可补其不足。<br>穗城会馆天后庙也有自己的建筑特色,特别是在栋、梁、斜撑、横椽、格木的架构,及浮雕群艺术装饰等方面,更是独到的。其时天后庙对每一种物料的使用都是十分讲究的,如在使用价值高的石料时,不但用在建筑磨擦消耗率高的出入门阶、地基,特别用在受力大的栋、柱基等处,而且在这些地方还用来体现雕塑艺术。在使用大柱、圆梁时,以红漆防蚁蛀蚀,既稳固耐用又体现了规范性。在正殿内外屋梁的弯月曲线处理上,也体现了中国庙宇的传统建筑特色。庙中的建筑材料和装饰陈设,除了一部分是从中国运往者外,大部分是当地华侨华人所制造。这就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华侨把中国传统技艺传播到海外的具体事例。也许基于这样的理由,有的学者指出:“婆庙的建筑历程,清晰地体现了原籍中国广东省华人同胞早年来越发展,安居乐业和融入越南各民族大家庭,为城市开发、建立和发展作出一定努力的过程。”<br></h1> <h5><b>铸造于1796年的鼎香炉</b></h5> <h5><b>200多年的妈祖神轿</b></h5> <h5><b>铸造于1796年的大铜鐘</b></h5> <h1> 现在的穗城会馆天后庙正殿是“三宫”式格局,在正门两侧各有一条走廊;正殿的中间是天后殿,左侧是关帝殿,右侧是财帛星君殿。正殿的天后殿中供奉着七尊神明,即龙母娘娘与玉女(神牌:敕封护国通天惠济显德龙)、土地公神位、天后圣母与玉女(神牌:敕封护国天后元君神位)及金花娘娘与玉女(神牌:金花普主惠福夫人)。</h1><h1>龙母娘娘应是发源于广东德庆县悦城的一尊神灵,据云,其名为温媪。土地公即土地神,是消灾解厄、迎祥纳福以至无所不能的地方保护神。天后圣母即妈祖,因其在元代即被敕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故此处称其为“敕封护国天后元君”是不难理解的;至于其为何被称为“元君”,即是人们错把对泰山玉女的封号套在妈祖身上之故,此处不再多赘。金花娘娘应是“广州华侨独祀的”金花夫人。必须指出的是,天后圣母、龙母娘娘、金花夫人均陪有玉女。那么,何谓“玉女”呢?据《辞源》载,“玉女”有三种解释,即为他人之女之尊称、仙女与美仙女与美女。因此,笔者以为此处当以“仙女”解之。</h1><h1> 在此殿中,主神是妈祖,龙母娘娘与金花娘娘均是其陪神;我们从该馆称为“穗城会馆天后庙”也不难明白这一点。有学者认为,该馆以妈祖为主神,“先辈的抉择是明智的。”由此我们也不难再次明白,该地华侨华人对妈祖是如何信仰与尊崇。</h1> <h5> <b>天后圣母</b></h5> <h5> <b>金花娘娘 天后圣母 龙母娘娘</b></h5> <h5><b>名金花娘娘,是廣東地區婦女和嬰兒的保護神,其廟宇稱之為金花廟,而其祭祀的活動,稱之為金花會</b></h5><h5><b>相傳龍母生前為西江流域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歷史上一直被兩廣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人民敬仰為豢養五龍、雨澤萬方的神。歷代人民都十分敬仰龍母,信奉她會賜福,使人們一年四季身體健康,生活如意。</b></h5> <h5><b>关圣帝</b><b style="color: inherit;">君</b></h5> <h5><b>财帛星君</b></h5> <h5><b>福徳正神</b></h5> <h5><b>有德斯尊</b></h5> <h1> 胡志明市一带有许多天后庙,但穗城会馆天后庙更是广州华侨华人崇拜的主要庙宇。每天都有很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前来这里焚香膜拜。尤其是1975年南方解放、1976年南北统一以后,每当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之日,一大早人们就开始争先恐后地前来进香,祈求好运;信众整天络绎不绝。每年香火费的收入颇为可观,有时高达上亿元。是日,穗城会馆都依照传统公演数晚大戏,帮助年轻人进一步认识和重视优良传统。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要到该天后庙膜拜、祷告或谢恩,祈求天后保佑,以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据估计,该庙每天要迎接逾百位外国游客前来进香、参观。</h1><h1>早在清同治五年(1866),张德彝(本名“明德”)曾前往越南西贡游览。他后来在《航海述奇》中写道:“早晨驾小舟,行数里登岸。……行数里至一处,名‘穗城会馆’,系粤人所建。入内过穿堂,后殿内供奉天后娘娘神像,明(按:即‘明德’)倒拜默祝神佑一路平安。”因此,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前往进香、参观,就没有什么奇怪了。</h1> 原穗城(越秀)中学校友回访母校并在天后宫上香祈福 <h1>  由于人们对妈祖的虔诚信仰,所以早时每年妈祖诞辰均要组织演戏酬神、妈祖游街及大摆筵席迎请宾客,且三昼连宵。鉴于这种情况耗费巨大,当地华侨社会贤达人士及穗城会馆天后庙理事会便建议停止巡游以节约费用,于1910年在天后庙右侧兴建了一座相当规模的穗城——越秀学校(今称“麦剑雄中学”)。后来,天后庙理事会又筹款在第十一郡(原“穗义祠区”)创办了复兴学校,以适应平民区华人子弟就学的需要,并于1958年投入使用。1970年,又为该校校舍加建了第二层楼。1967年,该庙用于正月初八日举办的圣灯竞投活动所得款项,为广肇医院(今为“阮知方医院”)赠建一座产育院,命名为“庆灯楼”。事实上,越南堤岸广帮的公益事业如穗城学校、广肇医院、广肇义地等都是由穗城会馆管理。“它们的经费,一向都是受阿婆庙(按:即‘穗城会馆天后庙’)的香火挹注的。若无阿婆庙,即无会馆,亦即无各种公益事业。”</h1><h1>越南南方解放以后,天后庙渐次排除各种迷信成分,尤其是1987年以来,庙里已经完全没有求签、占卦、代拜神劳务等现象,全体工作人员恪尽职责,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慈善活动:兴建情义屋与温情屋,赈济台风洪涝灾胞,赞助消饥减贫运动,协助橙黄色毒剂受害者,参与免费医院辅助基金筹款,赞助阮氏明开支及阮德景奖学金,颁赠助学金给家境贫困之华人大学生和其它许多社会慈善活动。对此,每年均支出数亿元。因此,穗城会馆天后庙多次获得奖状,并且连续四年荣获胡志明市授予“好人好事单位”的光荣称号。</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b>[視频一</b>(自媒体:蕭文忠)<b style="color: inherit;">] </b><b>信</b><b style="color: inherit;">众络绎不绝到</b><b style="color: inherit;">穗城会馆天后宫祈福</b></h1><div><br></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 <h5> <b>演戏酬神</b></h5> <h5><b>张贴捐款人姓名金额</b></h5> 1975 年南 北越統一後,越南共產黨政府解散華僑團體,接管華 僑醫院,使越南之華人華文教育全部停頓。直至 1986 年越南實施國策開放 Đổi Mới 改革後,華人華文教育才又開始復甦。體 認華文學習乃是發展經濟之所需,配合越南之華人政策由「同化」轉趨「包 容」,故逐步放寬華人華文教育。<div>1989年11月3日,市政府簽署了編號665/ QÑ-UB決定書,准許在市華人工作處和市教育廳的指導下成立市華文教育輔助會。同年市華語教師俱樂部也宣告成立。</div><div>不久,有華人聚居的各郡也開始申請開辦華文中心,並附設在國家正規學校中,每天下午騰出課室給華人子弟上華文科。</div> <h5><b>麦剑雄学校【穗城(越秀)中学】</b></h5> <h5><b> 麦剑雄(穗城-越秀)学校庆祝建校一百周年 (07/10/1911- -07/10/2011)</b></h5> <h5><b>奖学</b></h5> <h5><b>阮智芳医院</b></h5> <h1> 由于年代久远,又没有确凿记载,故未知穗城会馆何时肇建。然而,从目前馆中现存的碑记可知,该馆于公元1800年进行过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建,后又于1825、1842、1882、1890、1996年先后进行过大、小不同规模的维修。相传,1760年该地广州华侨就已经开始募捐筹集经费兴建阿婆庙了(按:“阿婆”是该地华侨对妈祖的昵称)。因此,他们就把1760年定为该馆创建之年。1998年再次进行大规模修葺,2000年,该馆也举办创建240周年庆典。</h1><h1><br>  综上所述,穗城会馆天后庙虽然在2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了多次大小不一的修建,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貌,显示了城市初期的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色。所以,越南政府文化新闻部于1993年1月7日作出VH/QD—43号决定,确认其为国家级建筑艺术文物遗迹。因此,它更是获得广大海内外游客的喜爱,甚至连原匈牙利总统根茨·阿尔帕德伉俪也曾于1998年前往参观、上香并题词留念。笔者相信,穗城会馆天后庙必定能够继续响应越南政府号召,努力树立文明新风尚,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而做出更大的贡献。</h1>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b>[视频二(</b>自媒体:老魏)<b style="color: inherit;">] 穗城会馆天后宫2022年新春庙会, 70支龙狮队依次拜祭,非常热闹。</b></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