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为你送来“北陀寺的风”:无上清凉

老王

<p class="ql-block">朗读:老王</p><p class="ql-block">编辑:老王</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感谢)</p> <p class="ql-block">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播出期间很火,剧中诗人冯化成为了拯救遭遇火灾的北陀寺,写了一首诗——《北陀寺的风》,剧里剧外都认为这首诗写得特别好,评论很多。今天请让我为您朗读《北陀寺的风》</p> <p class="ql-block">风 钻入一截残垣</p><p class="ql-block">刺透着凋零</p><p class="ql-block">云低鸦鸣</p> <p class="ql-block">风 送来阵阵炊烟</p><p class="ql-block">融没着香火</p><p class="ql-block">碎了钟声</p> <p class="ql-block">风 怀着丝丝寒意</p><p class="ql-block">窜入毛孔</p><p class="ql-block">灭了心热</p><p class="ql-block">唤醒无上清凉</p> <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北陀寺:长春的北普陀寺,1996年始建。剧中北陀寺可能是它的前身或者是虚构的。</p><p class="ql-block">风:《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坛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惠能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惠能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法性寺法师印宗闻得这番妙论,当即与他攀谈,得知其即大名在外、耳闻已久的惠能,就请高僧为他剃度,完成出家仪式,并恭请其正式即位禅宗六祖。</p><p class="ql-block">残垣:倒了的短墙。垣:矮墙,也泛指墙,多指废墟。宋代王之道的《出合肥北门二首·其二》:断垣甃(zhòu)石新修叠,折戟埋沙旧战场。</p><p class="ql-block">云:《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张海沙著)中论及王维诗中“云”的意象时,提出王维诗中“云”的意象主要有四层含义,可供参读:较显明的一层,是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酌酒与裴迪》)第二层是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第三层,是表达一种难解的禅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第四层是佛法的象征,“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鸦鸣:参考成语鸦鸣鹊噪的释义,乌鸦叫,喜鹊也叫。乌鸦叫凶,喜鹊叫吉,意指吉凶的征兆交替出现,让人又喜又忧。多偏于忧虑。如“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晚日寒鸦一片愁”(辛弃疾)。</p><p class="ql-block">炊烟: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这时天色将晚,村子里家家的屋顶全冒起袅袅的炊烟。”</p><p class="ql-block">融没(mò):消融、湮没之意。</p><p class="ql-block">香火:主要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元代胡用和《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三山香火年年盛,十庙英灵世世昌。”</p><p class="ql-block">钟声:“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钟在中国最初用于宗教祭祀仪式,这种钟声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也用于准宗教性的战争仪式,表达一种慷慨悲凉、置生死于度外的情感。原始宗教在中国文化中衰退以后,钟声转而与庆典活动相关,造成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比如《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类似婚庆场合的钟鼓。后来这类钟声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并具有了一定的装饰意义,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指的就是这层意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钟声的影响便由堂庙而入于山林古刹。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和探视内心、领悟生存的象征,也成为古典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p><p class="ql-block">灭:灭字常用于表示熄灭,也有有淹没的意思,如:灭顶;还有使其不存在的意思,如:灭亡、灭口。诗中的“灭”可以从“苦集灭道”这一佛教用语来参读,即苦、集、灭、道四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的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槃境界的正道。</p><p class="ql-block">唤醒:唤醒是指个体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知觉的反应,唤醒可分为生理唤醒与心理唤醒。传统的唤醒概念主要是生理唤醒,指的是生理的激活或自主性反应。伴随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动过程,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外分泌系统等活动。心理唤醒是个体对自己身心激活状态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认知评价。心理唤醒不仅包括负性心理唤醒,也包括正性的心理唤醒。元代杨维桢《明皇按乐图》诗:“海棠花妖睡初著,唤醒一声红芍药。” 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佟觭角》:“谁能唤醒其良心。”陶行知《第二年的晓庄》:“我们深信戏剧有唤醒农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无上清凉:即“甚深功德,无上清凉”。意思是法幽妙为深,深之极为甚;修行是功,德是得,修行有所得是功德;没有能超过的;烦恼热恼,永远息灭。这句话出自《华严经》,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的代表作。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功德修炼深厚了,修行自然会有非常多的收获;最彻底地熄灭烦恼,方能获得自在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阵阵炊烟钻心热,</p><p class="ql-block">丝丝寒意透凋零。</p><p class="ql-block">残垣云低钟声碎,</p><p class="ql-block">香火清凉没鸦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