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985大学士+网络文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摘 要</b></div><br>看客形象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总有这样或那样围观的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看热闹的人。他们围观,他们“吃人”,他们是精神世界的施暴者。<div><br></div><div>在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虽然混沌不清,思想模糊,但是他们作为主人公的时代和背景的衬托,对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地位,小说中看客形象的塑造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更加反应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对传统社会的批判态度和深刻认识。</div><div><br></div><div>看客形象的研究是我们走进鲁迅,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选材,看客的心理特征分析,看客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一起走进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充分认识和了解看客形象。<br><br>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看客形象</div> 目 录<br>前言 <br>一、形色各异看客形象 <br>(一)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 <br>(二)基层民众的看客形象 <br>二、看客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 <br>(一)内心愚昧无知 <br>(二)精神极度空虚 <br>(三)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br>三、鲜明的文化背景是看客形象形成的根源<br>(一)千年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 <br>(二)中国的现实环境的推动 <br>(三)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 <br>结论 <br>参考文献 <br>谢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五四以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弃医从文,以笔代戎,不断的在拯救国民良知上奋斗,立志用文章来唤醒国人,拒绝愚昧无知的思想。所以在他的《彷徨》、《呐喊》等多部文学作品中,无不提及这样冷血的一群人,他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麻木不仁,嘲讽讥笑,聚众围观,往往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步步的瓦解并摧残着别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就是一群——看客,是对旧中国的有着落后思想群众的命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鲁迅对这群人的态度是<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b>,对看客群体深恶痛绝。看客形象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角,但却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得我们忽视,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究研讨。看客形象富有典型的教育意义,他们体现的是中国国民本质的劣根性,是中国国民性格的的局限性,是中国国民精神文化缺失的表现,合理的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有利于启蒙国民思想,对改善国民性格和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div> <b>一、形色各异的看客形象</b><div><br>在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是无处不在的,那我们观察一下看客的外在形貌特征。在任何情况下,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根本看不清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div><div><br></div><div>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的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顺从和不反抗,是麻木不仁和无知落后。</div> <b>(一)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b><div><br>统治阶层的看客形象更好的解释为冷酷无情,欺软怕硬的走狗型的看客。他们对比自己强大的统治阶级感到畏惧,所以不断的讨好,谄媚。同时又做了这些人的走狗去欺压民众,这些人的地位更加低下。这一类人总是将生命视如草芥,他们的残酷,他们的冷血,他们的欺软怕硬将他们这个阶层的看客形象表现的淋漓至尽。这类人是封建思想统治下的傀儡,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精神上的加害和奴役。他们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传统思想,不进步,不反思。麻木、愚昧、迷信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总是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成为统治阶级的忠实走狗和爪牙。</div><div><br></div><div>在《阿Q正传》中,阿Q被把总当作自己政绩发展的牺牲品。在《示众》中,当面黄肌瘦的巡警用绳子牵着穿白背心的男人时,他面目凶残,无比的冷酷。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小学生想钻进人群看看其中“神秘”的事物时,面对蓝腰裤的阻挡退缩了,却从巡警的刀旁钻了出来。这不正是说明了小孩子认为这位巡警才是他可以信赖,不会伤害他的人吗?而穿着蓝腰裤的人让小孩子感到无比的畏惧。</div><div><br></div><div>因为在这一群围观的人的眼中,冷酷无情的巡警就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对,白背心的男人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代表着错,没有一个围观的人愿意站出来为他说话。大家害怕巡警,但却更害怕他们眼中“邪恶”的白背心,他们胆怯的不敢吭声,因为他们生怕巡警把自己抓走,生怕自己和白背心有半点瓜葛。文章中的巡警在围观人群中的喝彩声中战战兢兢,他在民众面前趾高气昂,却在自己的上级面前畏畏缩缩。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弄的心神不宁的巡警是鲁迅笔下走狗型的看客,两副面孔的他们更是麻木冷血,欺软怕硬的精神施暴者。这样的形象在鲁迅小说中还有《风波》中的赵七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和《药》中的牢头、红眼睛、阿义之类的人物。 </div> <b>(二)基层民众的看客形象 </b><div><br>看客中的基层民众数量最大,他们有的是固步自封的老人,有的是无聊愚昧的中年人和青年人,有的是喜好热闹但却无知,盲目跟从人群的学生儿童。这样的看客群体像是一张巨大的网,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职业归属,都被这张网笼罩起来。他们的无知冷漠,冷眼嘲笑更是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孔乙己》中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被众人当作取笑的对象,他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因为偷书而被富豪权贵殴打以至悲惨死去。在所有围观群众中,鲁迅在描写的过程中,多次使用“快活”、“笑”、“哄笑”这样的词语来描写他们。</div><div><br></div><div>可见在所有的围观群众中,他们没有一个人表示对孔乙己的怜悯和同情,在他们的认知里,这只是一个笑话,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抹颜色。他们将孔乙己的痛苦当作自己谈笑的内容,将孔乙己的难堪当作自己满足的资本,将孔乙己所有的悲惨都当作自己取乐的材料。就是这样的冷漠和取笑让孔乙己在绝望中离开了这个无情的世界。是酒馆掌柜的冷漠讥笑和围观民众的挖苦讽刺让我们对孔乙己这个善良又迂腐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感到可怜又心疼。再看看《祝福》里的祥林嫂,丈夫病故后自己被迫改嫁,改嫁后新的丈夫和自己的独子相继离开,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说的上是天大的打击,命运的不公让她对生活丧失信心。</div><div><br></div><div>可是与此同时,邻居们的冷嘲热讽,柳妈的鬼神论,都是一步步的逼迫着祥林嫂的精神,直至最后崩溃,在合家欢乐,举家团圆的新年里,自己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开是孤单又无助的,她一个乡村妇女在自己经历了如此多的命运折磨后,不仅得不到关爱和安慰,还受到了这群看客们带来的严重的精神暴力。封建的“贞节观”带来的巨大压力,柳妈的“鬼神论”带来的巨大恐慌,都比不上周围的民众无穷无尽的嘲笑带给祥林嫂的伤害。他们的鄙夷和他们的冷漠让祥林嫂开始怀疑自己生存和生活的价值,祥林嫂开始思考“人死了是否有灵魂”。最终,祥林嫂终究是没有熬过看客们的闲言碎语,在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选择了失去生命的意义。</div><div><br>无论是孔乙己还是祥林嫂,他们都是在命运在捉弄下走向了死亡。可是,谈起根本,这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们带来的精神暴力给这群人人生悲剧的制造者和亲历者。</div><div><br>总的来说,这群看客们总是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在看到别遭受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与悲哀的时候,他们会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快慰,甚至比自己吃饱穿暖更加的重要。他们将自己与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进行比较,用这种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的快感来让自己满足,填补自己无聊乏味的精神世界。</div> <b>二、看客形象的心理特征分析</b><div><b><br>(一)内心愚昧无知</b></div><div><br>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的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div><div><br></div><div>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要想救中国,要首先拯救国民的思想和意识。在鲁迅的小说《药》中,在革命者夏瑜被杀头时,早早的时间也有一群看客来围观,愚昧的国民对辛亥革命的愚昧无知,所以不知道革命者夏瑜的反抗意义,甚至还一直觉得他的被杀都是应该的。在华老栓拿到人血馒头的时候,周围的人还在问他是要拿这个给谁治病或者救命的?原来在民众的意识里,沾有人血的馒头是可以被当作治病甚至是救命的良药。这得是多么封建,多么无知的思想啊,他们无知的认为别人的鲜血可以救治自己的性命,这难道不是视生命如草芥的思想吗?</div><div><br><b>(二)精神极度空虚,冷血残酷</b></div><div><br>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更多的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的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跟不上主流思想的方向。</div><div><br></div><div>《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的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的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看客们在面对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不会给予任何同情,甚至要看到被看者的伤疤被揭开的血淋林才肯满意的离开。</div><div><br></div><div>《阿Q正传》中的阿Q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候,人们挤成蚂蚁也要跑到街边看热闹,出神的看着这一切,发出大声的喝彩。看客们会因为囚犯最终是被枪决而不是杀头而感到失望,这样的观感享受不能让他们感到满足。</div><div><br><b>(三)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b></div><div><br>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的生存状态都不是理想状态,一般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行动目标,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div><div><br></div><div>《阿Q正传》中把总把阿Q的生命从来没有放在眼里,把他当作自己升官发财的垫脚石,阿Q没有尊严,只是会说话的一个工具。当阿Q有吃有穿的回来时,人们对他肃然起敬,无时无刻都在讨论他,然而当他没有钱没有新棉袄的时候,人们便开始鄙视阿Q。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是《阿Q正传》,其中赌摊上的赌徒,他们从来不会去想别的挣钱的办法,更加不会去辛勤的劳动,当阿Q赢了他们的钱,他们便去抢。其中的王胡,宁愿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和阿Q斗嘴和比赛抓虱子上,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div><div><br></div><div>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的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div> <b>三、看客形象形成的根源</b><div><b><br>(一)千年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b></div><div><br>鲁迅小说中的“吃人的礼节”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诞生,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在中国国民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来实施“愚民政策”,用封建文化中的迷信愚昧的思想来毒害中国国民的心智,以至于人性发生扭曲,让国民变态到以他人的痛苦作为自己娱乐的内容。数千年来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中国人民安于现状自给自足,所以人和人的交流愈发的变少,关系变得冷漠淡薄。</div><div><br></div><div>封建社会压抑了人民群众对一切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落后保守,更加直接的毁灭了许多新生的进步力量,这就使中国国民素质落后于其他国家,民族发展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发展。由于数千年来封建文化制度的影响,看客们一边受着统治阶层的压迫,另一边无法接受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革命。这样的环境使看客们自私自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div><div><br><b>(二)中国的现实环境的推动</b></div><div><br>鲁迅有很大一部分的小说都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里,虽然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数千年的制度带给国人的影响让他们很难再去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植入。崭新的事物,国人无法接受,所以他们往往采用抵制的态度来面对这些新发展新思路。令人窒息的封建统治和反动派势力不断的压榨下,百姓们痛苦不堪,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狭隘的世界才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和安心,所以人和人之间也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没有情义。</div><div><br></div><div>可是还是会有很多能够接受新思想的群众,他们是新时代的革命者,他们的积极斗争让底层人民感受到了恐慌。看客们屈服于权势者,但是同时深深的抗拒进步的革命者带来的先进思想,他们总是以落后封建的思想来抵触新事物,从来没有积极的态度。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让中国国民带着封建思想固步自封,拒绝一切新鲜事物,拒绝和其他先进国家交流学习,变得更加的闭塞。不管是在社会制度上,还是思想制度上,甚至国民文化水平上都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国家。看客是当时国民素质的一个缩影,所以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黑暗的,是混沌的,国民思想更是止步不前的。</div><div><br><b>(三)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b></div><div><br>鲁迅想以这样的文化形式来引起国民的反思,唤醒国民的良知,但看客形象不仅仅的存在于鲁迅的小说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的看客现象也逐渐开始回归。例如围观讨债民工跳楼事件,围观的人不仅没有劝阻未能讨债成功的民工下楼,甚至还在起哄,“跳啊,跳啊”,这一声声刺人入骨的精神暴力和那些酒馆里嘲笑孔乙己的人有什么区别。同时还有很多的问题事件,例如“小悦悦事件”、“不扶摔倒老人致其死亡事件”等等。</div><div><br></div><div>这些事件很大程度上说明社会见义勇为的教育缺失,见义勇为的人在帮助别人后得不到保障,等不到精神上相应的回报,甚至会发生救人被“反咬一口”的事情。所以也就造成了围观群众的“不帮忙”,是国民的冷漠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建?可能在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高速发展下更是后者吧,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如今,国民不再像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一样愚昧无知,安于现状,不能接受新鲜事物,但是看客形象的依然存在就很值得人们反思,笔者认为只有加强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给见义勇为的人更多精神上正能量的指引,借助现在火爆的直播平台,互联网技术,大力积极的宣扬见义勇为是值得民众积极学习的事情,尽可能的在现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减少甚至杜绝看客形象,围观现象。</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戎,旨在用文化知识来唤醒国民良知。鲁迅通过创造出形形色色的看客形象来对中国民众的封建思想和劣根性认识进行批判。这些看客具有混沌不清的外表,愚昧无知的内心,不思进取的精神态度,自私自利的思想水平,但又从他们的社会属性不同又将他们分为统治性看客和基层民众的看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但是鲁迅对其的一系列描写的意图都是引起中国国民的思想启蒙,从而唤醒他们的良知,实现民族的复兴。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所蕴含的悲剧意义更是中国民族,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悲歌,没有疑问的是,这些看客形象对于现如今也有很大的鞭策和警示意义,它将不断了激励新一代人的自我反省,奋发图强和积极向上,积极的接受和学习新鲜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对待民族的弊病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文化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的态度。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文化照进现实,以此为戒。</div> <b>《药》的艺术成就</b><div><br><b>《药》这篇小说故事集中,结构严谨,艺术构思非常精巧。在结构线索安排上,《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b></div><div><br><b>明线:</b>(一)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二)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三)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四)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一)夏瑜在刑场就义→(二)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三)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四)夏四奶奶上坟。</div><div><br>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b>暗线是次线</b>,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对《药》明暗两条线索的主次地位有不同理解。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就没有主次之分了。</div><div><br><b>小说写两个家庭的悲剧,有着深刻的寓意:</b>一个家庭的儿子死于愚昧,而造成愚昧的是反动统治阶级,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药所能奏效的,急需寻找新“药”;另一个家庭的儿子为革命而死,他的牺牲也不是救治社会的“药”,要使中国新生,还需要寻找新“药”。两家的姓定为“华”“夏”,意在表明这正是华夏民族的悲剧,中国社会的悲剧,当时革命者急需寻找救治中国的新“药”。小说虽然还不能写明这新“药”是什么,但显然为即将到来的一场新的革命提供了借鉴的材料。</div><div><br><b>在人物描写方法上,作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往往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b>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以前从华大妈那里接过“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写他到丁字街站在人家屋檐下,看到有几个人“从他面前走过去”,又“按一按口袋”。这些动作,反出这个穷苦的小茶馆主人对血汗钱特别珍惜。华老栓出门后“跨步格外高远”,表现了他的兴奋和满怀希望;写华老栓向康大叔买人血馒头时,“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表现了他的惊讶和恐惧。</div><div><br><b>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很出色。</b>小说描写环境的地方不多,但这不多的几笔,有力地渲染了气氛,完全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开头部分写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秋天的后半夜……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真是死一般寂静。到刑场后华老栓只看到“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杀人的刑场是如此阴森,可见革命者死得异常寂寞。结尾部分的坟场也写得十分悲凉:“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样的气氛促使读者联想起整个社会的沉闷,为整个故事渲染了阴冷的气氛。</div><div><br><b>小说用一个人血馒头将两个家庭连接起来。</b>这样,围绕人血馒头描写广阔的社会背景,刻画各阶层的人,如“看客”“茶客”“刽子手”“帮凶”等等,从中揭示出一个严重的问题:革命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独具匠心的。小说以茶馆为背景,也是精心选择的。茶馆是各阶层群众聚集的场所,便于表现社会面貌,实际上成了整个社会的缩影。</div> <b>名家评价《药》</b><div><b><br></b>现代文学理论家许杰《鲁迅小说讲话》:“鲁迅的《药》,是暴露黑暗,表现光明的,作者用两个对比的方法,一面写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却写出光明的牺牲的故事。”</div><div><br>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深刻的思想特异的构想——读鲁迅的〈药〉》:“《药》在描写上不但做到简洁传神,还做到了蕴藉含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思索余地。这跟作者在写实的基础上采用某些象征手法是有关的。如描写两个年人的坟‘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既是实写,又是象征,暗示着他们的死,都是封建统治者‘吃人’的恶果。如前所述,华夏两姓也是象征,他们的命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甚至以‘药’作为全篇的情节发展的契机与标题,也有其象征含义,暗示着革命者需要寻求真正能拯救中华的‘药’。这种象征的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透过生活现象对生活的本质作更深广的概括,同时也可以更充分地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启迪读者去想象和思考。”</div><div><br>英国汉学家秦乃瑞《鲁迅的生命和创作》:“鲁迅在小说《药》中创造出了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黑暗、阴郁、绝望氛围……从历史事实来看,说秋瑾死后没有什么人感到悲伤是不完全真实的,她在大通学堂任教时的一些学生对她的死亡肯定是悲痛万分的,而且很可能其中的一些学生爬上龙山,秘密地给她的坟墓献上了花圈。鲁迅的一位学生记载了自己少年时代曾经来到秋瑾的坟地,看到过她的白色棺材。不过,鲁迅的小说有一点确实是真实的,那就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的那些年,共和党人几乎没有尝试去动员大众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只是在军队中还有一些军官同情他们的革命事业。”<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