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芷江</p><p class="ql-block"> 一散文一</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恩豫</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古老的房屋,白墙黑瓦,木质的门窗,遮天蔽日的榕树,沿着一条清悠的河水,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于静谧中诉说出小城岁月的久远。</p><p class="ql-block"> 它名叫芷江,地处湖南省怀化市管辖内,同湘西诸多个小县城如出一辙,山清水秀,地杰人灵。但它声名远播,原因是它和抗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其受降的地方就在此县城一角,于1945年8月21日见证了日本鬼子俯首听命的过程。同时,当年美国少校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遗址也在县城内。总之,历史遗迹颇多,是一个充满了烽火硝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人们在当地受降的地方建起了纪念馆,一景一物,见证着当年辉煌的抗战胜利历史。而这两处遗址我最早曾来过一次,那年,铁道部文联召集全铁路系统的文学爱好者们在怀化开笔会,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笔会,会后一个人曾探访过几处遗址,馆内馆外走了一遍,那些旧址,房屋,雕像,文物,图片,看了一遍,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再次走进了这片抗战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受降纪念馆。一切都是熟悉的,高大的纪念坊,坊面上那些名人题词,庭院,俑道,塑像,沿着俑道两旁的一棵棵松柏。我一一看过之后,来到纪念馆的核心地一一受降签字处。一间很普通的房屋,灰墙黑瓦,深藏在院内一处角落里。我第一次来此参观的时候,门的一侧悬挂着一块牌匾,蓝底黑字,正中是醒目的国民党党徽,书写着几个字:受降签字室。可此次却变了,换成一块横匾,字也变成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其它依旧,但不能进去,只能隔着矮栅栏去看里面的陈设,一张宽大的桌子,桌上摆着纸和笔。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尊塑像,两位日军军官,三位中国军人,前者弯腰低头,昔日的骄横跋扈一扫而光,而后者威严尊贵,两者相互映衬,活龙活现,把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重现于此,由此宣告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第一次伟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我在主题纪念馆管看到了很多文物,一件件既熟悉又陌生,除了那一尊尊展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生动形象外,还有大量的文字,图片,打字机,手摇电话,军号,马灯,军衣等等。其中一辆美式军用吉普车尤其引人注目,看旁边的说明牌,当年来此受降的中国军政人员下飞机后,正是乘坐这辆军车,在美国大兵和中国军人的护卫下,一路风驰电掣驶入受降地。之后受降仪式开始,中国军人以胜利者的姿态,等待着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的到来,垂头丧气,一副颓废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走出了纪念馆,顺着一条林荫大道步行来到三公里外的飞虎队遗址,此处文物颇多,几乎令人眼花缭乱,文献资料,珍贵图片,一件件,一帧帧,真实地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时期的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美式手枪,飞行员头盔,护目镜,铝制饭盒,其中有几件文物是陈纳德将军生前的用具,皮靴,皮箱,钢笔,手杖等等。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手杖,扶手处已经变得光滑无比,由此可知陈纳德不仅是一位威武的军人,既能驾驶飞机痛击日本鬼子,还有闲情逸致,一场胜仗之后,拄着手杖去月下漫步……在厅堂的一个拐角,我看到了陈纳德一尊雕像,刀刻般的脸庞,坚毅的眼神,一身美式军装,似乎我一伸手,他便会展开双臂把我揽入他的怀中。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在中国早己家喻户晓,美国陆军航空队少校,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鬼子最艰难的时刻,毅然决然地组建了一支航空志愿队,来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战,为抗战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适逢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意向陈纳德的遗孀颁发了抗战胜利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在我离开这处飞虎队遗址后,还有好几处地方没去看,比如,空军作战指挥塔,飞虎队塑像,中美空军俱乐部等等。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好放弃了,好在数年前去过,记忆仍在。但作为一个生活在今天这个繁荣昌盛时代的中国人,能来此参观,跟着旧址重游那一段英勇抗战史,既是荣幸,更是一种警示和激励。</p><p class="ql-block"> 一完一</p> <p class="ql-block">八年抗日战争,大家也许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是从卢沟桥打开了我们的家门,但要是问起他们在哪投降,那可能就没几个人答得上来。有这么一句话,我从小念到大,“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是的,日本人就是在我的家乡——湖南芷江,低下了他们曾经不可一世的头颅!</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之命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光辉一页。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2005年11月,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有人会问,为什么受降点会定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县城呢?原因有四:一是原先确定受降的江西玉山机场遭到破坏,没有修复,而芷江机场交通便利;二是芷江机场的空军实力雄厚,有数百架可随时起飞作战的飞机,可以向日军降使展示我空军实力,争取受降会谈的主动权;三是当时日军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实力,部分日军有拒降心里,受降地点选择在芷江,安全警卫可以得到保证;四是湘西会战日军惨败,让日军在此投降,能让他们尝尝“日落芷江”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受降点会定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县城呢?原因有四:一是原先确定受降的江西玉山机场遭到破坏,没有修复,而芷江机场交通便利;二是芷江机场的空军实力雄厚,有数百架可随时起飞作战的飞机,可以向日军降使展示我空军实力,争取受降会谈的主动权;三是当时日军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实力,部分日军有拒降心里,受降地点选择在芷江,安全警卫可以得到保证;四是湘西会战日军惨败,让日军在此投降,能让他们尝尝“日落芷江”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受降旧址位于遗址正左方,建于1938年,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全国十六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收受处理了与蒋介石、冈村宁茨、冷欣等人来往电函40余份;确定了日本投降各项具体条款,受降签字时间、地点,完成了接收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工作。室内陈列的桌、椅、沙发等均属原物。</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1995年在遗址正右方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而后又建兵器馆。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馆内设“八年抗战”、“中国受降”、“毋忘历史”三展厅。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291幅,中、美、英、苏、德、捷、法、日等八国二战时期的兵器一批。陈列文物之珍贵,资料之齐全,内涵之独特,堪称国内“抗日历史博览馆”。</p> <p class="ql-block">循着历史的足迹,无数牢记着那一段惨痛历史的人们走进了这厚重的小镇,体会着这里一草一木折射出的喜怒哀乐,这里的一桌一椅,都真实地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人民投降的历史。芷江受降,已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永不磨灭。而我为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打心底感到无比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受降纪念坊正后面的山坡上,还建有一座“受降亭”,亭中一块长长的白色石板上刻有“降书”的全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