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冶山春秋园,穿越千年时光隧道

梦幻空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曾向大家介绍过,福州市区有三座名山,屏山、乌山和于山,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这三座山都有着许多历史古迹和传奇故事,景色也非同一般。最近才知道,福州市区除了这三座名山以外,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小山,它的名字叫“冶山”,又名“泉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其实不像山,倒像一座由石头堆积而成的小丘,在它的北侧有一条小街叫冶山路,原来路的两旁尽是省政府的机关要地和他们的职工宿舍。这座小丘就被隐藏在这些政府机关的办公和住宅区里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福州市民普遍只知道有条冶山路,却不知道还有座治山,更未见过它的样貌。</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虽不如屏山、乌山和于山出名,但这座不高的小山包,却掩埋着尘封的历史。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就在此地筑城建都,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个城郭,正所谓</span>“闽之有城,自冶城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1995年间,福建省和福州市考古工作人员对冶山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地下考古发掘,发现汉代原生堆积的较大规模的文化层,出土大量有关汉代的遗物遗迹,为福州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成为冶城在福州最直接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福州市政府公布《福州市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随后开始了对冶山公园的整治建设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屏山南麓的冶山路南侧,鼓屏路东侧,南至城隍街、能补天巷,东至林则徐出生地,面积13. 21公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春节前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一期整治已完成。部分景点对市民开放。而整体提升工程仍在继续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4日,经过新一轮整治提升的“冶山春秋园”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在市民面前亮相。这天上午,以“承启冶山 筑梦闽都”为主题的福州冶山春秋园开园仪式正式启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刚刚完成的二期保护修复工程中,通过打通公园西、东、南入口,提升北入口,修建冶山遗址博物馆、欧冶亭、观海亭、“闽越开疆”浮雕景墙等,全面展示冶山在汉、唐、宋、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春秋园分为3个功能片区,即遗址考古发掘区、冶山欧冶池核心保护区和遗址博物馆区,充分展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源头”的深厚内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公园的西入口处矗立着闽越王无诸手握宝剑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诸(约生于战国晚期,卒于汉初),姓驺氏,为越王勾践的十三世孙。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君长。秦末,他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同诸侯灭秦。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汉高祖五年二月复立他为闽越王,封管闽中故地。无诸仿效中原,于现今福州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的开始。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历史上闽越族的第一个卓著人物,被人尊奉为“开闽始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诸雕像身后不远处有一棵大榕树,榕树旁是冶山考古预留区。在预留区的地下不知埋藏着多少国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地铁一号线屏山站D出口出来,右后转便可见一面长60米、高3米~4米的《闽越开疆》浮雕墙,浮雕画面波澜壮阔。这面浮雕墙,以越人南迁、佐汉灭秦、复立为王和建城开疆4个篇章,生动刻画了闽越王无诸佐汉灭秦、复立为闽越王、建城开疆、开启闽中地区社会文明新篇章的一生以及历史上闽越王城的恢弘气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无诸雕像后面,向东行进数十米,就来到冶山春秋园北大门,大门西面,出现了一块刻着“无诸故城”的巨石,它提醒着游人,这里和闽越国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巨石旁数十米处,就是冶山复原的汉井和从永泰来此展示的宋代石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迎面一块长方形巨石上刻着“冶山春秋园”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春秋园”巨石后面是一凉亭,梁额上挂着“喜雨轩”,屋脊飞檐翘角,阁内雕梁画栋,雕工精巧,古典园林味浓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喜雨轩的旁边,保留着欧冶池元泰定五年(1328年)“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刻记载,元时,这里尚有三皇庙、五龙堂、凌云台等胜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古风满满的凉亭,站在喜雨轩内,可望见整个欧冶池。那是春秋时期冶炼名家欧冶子铸剑淬火的地方,又称“剑池”,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眼前的“剑池”作为公园的主要景观,待到夏天,将会是满池碧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喜雨轩左前方的欧冶池里,有一座六角亭。亭名“剑光亭”,它与喜雨轩,以及欧冶池和池中右角的石舫,同为上世纪80年代初重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喜雨轩的左边,并排立有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欧冶子铸剑古迹”的古碑,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选择端午节而立。另一块刻有“欧冶池”的石碑,是福州市人民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而立为文物保护单位。背面刻有对石碑的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左边绕池漫步,池岸边几株古榕枝繁叶茂,像撑开了几把大伞,遮盖起半个池面。站在岸边看池水,古榕枝叶的倒影仿佛把天空遮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绕到欧冶池的右边,即来到欧冶池的南岸,伫立着一尊欧冶子塑像。这是定做的玻璃钢塑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冶子是传说中的铸剑大师,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中国七大名剑排行里,这五把都榜上有名。在文史专家看来,欧冶子福州铸剑虽只是传说,但唐代就在欧冶池中发现了铜刀等兵器,北宋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在此建欧冶亭,欧冶池可谓福州古代冶金业发达的见证之一。塑像前摆着一块巨大的“剑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欧冶子塑像身后,有一口古井,古井前是一个九曲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欧冶子塑像,向东走去,在园区东边,见一堵墙,那是明代贡院的墙壁。福州贡院原在孔庙附近,明成化七年(1471)迁址到冶山,后不再易址,一直到清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贡院作为福建乡试的考场,是全闽学子赴考之地。明清时期,福建科举到达顶峰。清初,福建科举的成就甚至进入全国前六。当时的福州贡院每科应试多至万人,从这里走出了诸多名人如陈若霖、林则徐、梁章钜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台湾为福建辖府,台湾秀才为考取举人,必须到福州应考。200余年间,台湾考生在福建乡试考取举人近300人。所以,福州贡院是闽台科举与民间交流的重要见证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着欧冶池,往南走,穿过葱茏榕树,可见有绿色护栏的石梯。拾阶而上,古树参天,便可看到泉山摩崖题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又名泉山、将军山。《八闽通志》载:“闽越王故城即此山,西北有欧冶池。”冶山是冶城的重要标志。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刺史裴次元于山南辟球场,上有望京山、观海亭等29景,并作诗20首记之。明弘治前又辟有“曲水流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唐宋至民国,不少文人墨客会在上面泼墨挥毫,吟诗作赋、镌刻文字。在冶山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当初他们留下来的书法墨宝、诗词文章,这便是泉山上最具特色的“泉山摩崖题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在历史上称为越王山,是福州的地理标志,在古人的想象中,它是福州的龙脉所在。现在的冶山已经包括了屏山(越王山)在内,如果从小范围的地名来说,冶山就是现在这个小山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是福州地名的起始。根据史书记载,福州城在古代被称作是“东冶”、“冶”、“冶城”等。“冶”是来自于欧冶子铸剑的传说,《三山志》载:"今将军山之地,昔冶山之麓也,亦名东冶,及俗呼欧冶,皆以东越故耳。"也从侧面说明了这里制作青铜器的历史悠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是福建历史的开端。福建历史的代表是福州的冶山,因为闽越国建都于此,从现在挖掘出的宫殿遗址、大型建筑遗址都进行了充分的证实。而且闽越国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历史记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是福州历朝历代的行政中枢,主政官员的驻节地。他们在此开府驻节,办理政务。此外,冶山还是文人武将聚集的场所。冶山的贡院,是国家选拔文人、人才的重要地方。军队的衙门也设在附近,去年发掘的马球场遗址,说明了军人在此娱乐、训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在福州地铁屏山站的考古发掘工作中,不仅发现了汉代遗迹,还多次发现唐、五代时期的遗迹,有著名的唐代马球场遗址,唐五代城墙以及城门遗址。在冶山地区发掘出大量的建筑遗址、夯土地基以及壕沟,规格之高,数量之多,也反映了冶山在福州历史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冶山上,有石刻“一曲”到“九曲”,路一折则一现。古时冶山应有泉水小溪,九曲迴流与欧冶池相连,沧海桑田,时过竟迁,如今已不见溪流,只剩地名了。但岩石上的雕刻,留下历史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九曲的廉泉和九曲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时这里应该有一个亭子,可以看到远处的大海,可现在亭没了,只留下“观海亭”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山摩崖题刻旁边,即为萨镇冰故居,又名“仁寿堂”,是萨镇冰晚年居住的场所。2013年,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房子,这栋老房子在岁月的洗礼下已显现沧桑之态,萨镇冰一生无房产,仁寿堂是由20多位福州名士为他所建,现已辟为萨镇冰生平展馆,馆内展示了萨氏后人等捐赠的族谱、图片、实物等,见证了萨镇冰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镇冰 (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萨镇冰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可谓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过萨镇冰生平展,离开仁寿堂,向东顺阶而下,便来到唐代马球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至今还错落有致地存放着民国十二年间镌刻的“唐裴刺史毬场故址”石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古专家根据碑刻解读与三山志记载,马球场应有现在的两个足球场大,可容大几万人。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次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马球场遗迹,其对于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体育史很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家介绍,自唐太宗开始,为练习骑兵的马术和砍杀术,马球运动很快在全国各大军州普及。由于帝王的推崇,打马球很快在民间流行。根据三山志记载,福州曾经建有两个马球场,而在冶山出土的唐代马球场是福州刺史裴次元所建。</p><p class="ql-block">唐朝时的福州,因对外开放交流,马球运动也随之逐渐传到世界各地,直到1908年,马球首次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后1920年、1924年和1936年的奥运会上都如期举行了马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冶山春秋博物馆背面的绿化草坪,一条笔直的白墙黛瓦小路往前延伸,走上20米,右侧墙上的巨幅“冶山古迹”四字石刻便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冶山古迹”石刻的4个楷书字分别镌刻在4块0.6米见方的花岗石上,横列,字体雄浑苍劲,笔刻饱满。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记载,此石刻的字为清嘉庆年间福州地方官何茹莲所书。何茹莲书写的‘冶山古迹’,指的是冶山和欧冶池等重要古迹。“冶山古迹”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春秋时期的欧冶子铸剑,到西汉的闽越王城,从唐代的兵营,到宋代的欧冶亭遗址、从元代的官地碑,到明清的贡院,再到民国时期的仁寿堂和泉山摩崖题刻……冶山春秋园宛如一条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