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选择往往比了解需要更多的时间。社会上的浮躁与肤浅就此而成。古语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们、作为为学生筑梦未来的我们如何抗拒这世间的浮躁与肤浅呢?读书无疑是这纷繁世界中最好的选择,虽然它需要时间,但是它沉淀下了知识的精髓;虽然它厚实沉重,但是它精炼了无常的人世。修身、守心、立志,以图强。<div> 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为任何事情停止转动和前行,回首新中国的巨大变迁,作为后人的我们往往只能从简单的课本中去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固然宏观简练,但缺少了些许的感同身受与跌宕起伏。</div><div> 作为90后青年教师的范明巍选择了《平凡的世界》,通过阅读去感受他从未经历的世间巨变。</div> 少平的生活与经历无疑不可能在90后的他身上重演,这也使他不会经历那个时代人们所面对的一切。缺少这些经历无疑是一种幸福,但也缺少了对历史的切身体验。范老师选择阅读去体验历史,选择文字去重温远去的曾经。<div> 中国历史的发展总是让人琢磨不定,明明一个乱世却诞生了后世不曾理解的文化奇观。这个乱世就是“魏晋南北朝”。对于这段历史,纷乱复杂中有着不可思议的景象。“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老先生曾于讲堂之上娓娓道来。狄晶老师便拜读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站在高能学者的肩膀上去俯瞰那段令人琢磨不定、又心驰神往的岁月。</div> 历史中的文字总是有些许的枯燥,虽有纵横捭阖、荡气回肠,但往往难以雅俗共赏、因文生爱。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为史届一震。嬉笑怒骂、讥讽叨扰间将明朝百年风华尽收眼底,通俗而不庸俗,随性而不随意,成为通俗类历史读物不可轻易超越的高峰。假期间路艳臣老师就重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在轻松愉悦中去重温历史。 2021年下半年战争电影《长津湖》成为票房霸主,其背后则是国人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推崇与关注。抗美援朝战争作为二战后冷战中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性战争,其背后必然有着世界性大国与地区性国家的协调、博弈。刘慧雪老师利用假期时间阅读了抗美援朝战争外交领域的经典之作《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刘老师在文字间外领略了伟人的运筹帷幄,目睹了统治者的权衡自利,体会到了外交与战争的残酷、安全与建设的不易。<div> 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与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哲学成为了这种认识的一个重要成果。哲学既是人们思维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变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就是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古代哲学发展的一次总结与诠释。曲斓老师通过拜读该部作品丰富了自身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尤其是哲学发展史的理解和认知,为高三历史学科教学与复习作了更充分地准备。</div> 同为高三历史教师的王春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欧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书中有艺术与世俗价值观的冲突、凡高与高更的影子、“我”与斯特里克兰德的错过。初读一片茫然,不知所云;再读恍然大悟。 高三教师通过名著以充实自身,服务于高考复习教学。高一教师则通过读书来加深对于新课程、新课标、新课改的理解与认识。邹振洋老师在假期阅读了《历史课表解析与史料研读-世界古代近代史》并做了详细的标注。在了解学术动态的同时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张冬冬老师则读了《历史学习精要》以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学习中淬炼提升自己,精益求精。 如果说发展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主流,成长就是个人历史的主题。李海燕老师始终认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引领者、塑造者。她在假期中读了《爱的教育》一书,书中看似不经意的平常琐事却是见微知著、化教育于无形。 历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既为师者亦为学者。我们需要在阅读中去领略前人的真知灼见、至理名言,也要在文字中沉淀自我、寻求真相。在当下既然无法行千里踏足迹,唯有读书修身自省以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