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尝徽菜 作者:江礼旸

江礼明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古属歙州,今为赣东北一个山间小县,其菜当属徽菜系。到达婺源县的当晚,县粮食局副局长在一家新开的酒家设便宴招待。其间两只肥硕的野山鳖惹得人馋涎欲滴。歙州的鳖早在千年之前就遐迩闻名。南宋高宗尝问歙味于学士汪藻,藻以梅至俞之诗答之:“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鳖清蒸而毫无腥味,裙边厚实而甘腴,确非“注水”的养殖鳖可同日而语。不有新鲜的蕨菜炒香干丝,清口而有味,也是喧嚣的都市难以尝到的“野”味。另有一味豆腐羹,豆腐切成整齐的小块,辅之以笋丁、香菇丁等,似乎并未加味精,却鲜不可言,被同席的弟妹们评为“最佳”,闲云则以为主要是豆腐与做豆腐的水亦佳之故。当然也有缺憾,就是连青菜也用腊猪油炒,使人误解为“无腊不成徽”了。 徽菜在中国八大菜系之列,历史悠久,名声在外。拂去岁月的尘埃,不难看出在形成自己风格之中,除物产丰富、原料充沛外,还同居民勤劳,用“徽骆驼”精神外向发展有关。而今徽菜式微,恐同今之皖人比较保守不无关联。 吃了一顿家宴。这又展示了徽菜的另一面——原汁原味、清醇厚重。鸡、肉、蹄膀,无一不是蒸食。这样烹饪,养份损失最少。蒸还分清蒸、粉蒸、干蒸。蹄膀是清蒸,肉是以干蕨菜垫底后粉蒸,鸡是切成丁加了调料后干蒸。另有一碟腌辣椒调味,真是爽口得很。还吃了3个荷包蛋——先煎后加汤烩的荷包蛋,甚是别致。如此大量的高蛋白、胶质,平日里无论如何吃不下,但如今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大汗淋漓,内衣湿透,胃口极好,居然全部吃下去,外加两只清明馃,而毫无涨感。这可不是上海用菜汁染绿的青团子,而是掺了艾叶的米粉,馅心有荞(类似韭菜)、萝卜、腊肉、辣椒等,别具风味。 当天晚上下榻屯溪花溪酒家,晚餐在一家基本是歙味的餐馆吃。二弟要闲云点菜,闲云点了毛豆腐、臭鳜鱼两味。并告诉大家,毛豆腐是朱元璋幼时为丐时,乞来的豆腐发毛(霉变)后再煮而发明的。而臭鳜鱼则是小贩将新鲜鳜鱼“爆腌”后,乘船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一面在船上的锅内烹鱼。船到杭州,鱼也烧好了。菜上桌,毛豆腐不错,既有豆腐味,又有乳腐味,当然好吃。臭鳜鱼蒸熟了,鱼眼不象活鱼那样弹出来,呈白色,而是呈血牙红色,大家兴趣不大。为不致暴殄天物起见,闲云只好匆匆全部吞下。但不管如何,尝到徽州最有名的、具有代表性菜肴,总是高兴之事。 酒足饭饱之后,或问:上海有无徽菜馆?闲云答曰:“大富贵”和“逍遥楼”即是。不过,实话实说,这两家馆子在上海十八帮菜肴(京、津、豫、湘、徽、川、扬、苏、锡、杭、甬、闽、粤、潮、本帮及素菜、清真菜、西菜)中并非名列前茅。而且他们的徽菜也是改良过的,使之适应上海人的口味,故又称为:“海派徽菜”。<div>(个别图片为网络下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