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什么

翁昌年

<p class="ql-block"><b>  当年轻人称赞我“笔耕不辍”时,我总回答说“动手动脑 ,防痴呆”,其实这是答案的一半,而且是消极的,更积极的意义是寻找快乐。</b></p> <p class="ql-block"><b>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2004年提出一个心流的概念,心流(Flow)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不愿被打扰,也称抗拒中断。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这种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流,被认为是人们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b></p> <p class="ql-block"><b>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开山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写作产生的心流也会使作者产生兴奋及充实感。写作能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是非爱憎的感受,表达是人类表明自己存在的重要方式。我们的身份正是通过自我表达获得的。有研究表明表达自我有益身心健康,经常用写作表达自我的人,生理心理更健康,有较少的就医记录,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多年的实践证明写作能使自己快乐,写作有益健康。</b></p> <p class="ql-block"><b>  2009年在三江学院“第二次退休”,告别了职业生涯,不上课了,不为晋升职称写论文了,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开始了毫无功利之心的写作,起先在一个社区的业主论坛发帖,在一个网站开博客,发表文章和照片。后在《美篇》发文章。其实我不善于写记叙性的文章,文字不生动,不会使用“内卷”“佛系”“潮”“燃” 之类,我用词没有现代感,在美篇中不是优秀作者,纯属自娱自乐。</b></p> <p class="ql-block"><b>博客访问人数超100万</b></p> <p class="ql-block"><b>在《美篇》发文160余篇,21万人阅读</b></p> <p class="ql-block"><b>  开博客后,我曾写过时评,后觉得自己理论水平低,凭一知半解就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失之轻率,观点偏颇在所难免,我就改写记叙性散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熟悉的人,写旅游见闻。偶尔写些评论性的文字或读后感,大多为三言两语的跟帖。</b></p> <p class="ql-block"><b>  余秋雨说:“终于到了老年,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活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我们的老年生活值得一写因为有诗意,还可以从逝去的时光里拾梦,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朝花夕拾”,我增强了坚持写作的信心。</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文章在美篇里分为6集:《</b><b>新上海人》《安德门岁月》《铜山记忆》《光与影》《</b><b>游山玩水》《怀念》大部分都是回忆性文字。</b></p> <p class="ql-block"><b>  我回忆艰苦岁月,写在农村简陋的教室里上课</b>,<b>农忙时参加抢收抢种劳动,我曾自豪地说离开徐州后,在生活上,再也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这辈人经历过各种政治运动,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也有走麦城的悲哀,我喜欢写成功的喜悦,在《温暖三亚行》里记下曾在“五七干校”抡大锤,开石头改造思想的大哥幽默的话“亏得那时锻炼出一副好身板,现在推老伴的轮椅毫不费力”我称赞他们大器晚成,他58岁被任命石油大学图书馆长,出访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图书馆,担任翻译,并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看到自己翻译的著作。我也记下了大嫂曾担任周总理接见苏联石油代表团翻译的光荣史。</b></p> <p class="ql-block"><b>右为大哥大嫂,在三亚海滨</b></p> <p class="ql-block"><b>  我写人,写我崇敬的人、我的恩人,表达尊敬感激之情。“三八式”老革命华裔校长是我政治上的引路人,在工作中培养重用我;祖恒同学助我从铜山县调进省城,是我的知己;恩师曾华鹏教授在离校后几十年对我业务上指导,政治上关心。我怀念,感恩他们!</b></p> <p class="ql-block"><b>华裔校长和夫人</b></p> <p class="ql-block"><b>祖恒同学</b></p> <p class="ql-block"><b>恩师曾华鹏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我写景,记叙旅游的经历,是我写作时最开心最得意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游轮过三峡,我独坐船头享受和煦的江风,听轻柔的涛声,看着“山水画廊”“人间仙境的”美景,记录着神仙一样的生活,写作时幸福感不言而喻。</b></p> <p class="ql-block"><b>壮美三峡</b></p> <p class="ql-block"><b>曙光初照</b></p> <p class="ql-block"><b>与驴友在安徽含山大啖风味美食</b></p> <p class="ql-block"><b>含山花海</b></p> <p class="ql-block"><b>  我记事,记快乐有趣的事。我曾给70年代毕业的学生当“红娘”,陪着男孩子,骑着破自行车经过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到女孩子家当“说客”。1980年我和语文组的同事让学生练习的作文题“读《画蛋》有感”,竟是当年的高考题,我回忆了当时师生们兴奋快乐的情景,那年我校语文高考成绩全县第一。</b></p> <p class="ql-block"><b>我在侯中工作15年</b></p> <p class="ql-block"><b>  我抒情,抒师生情、同学情,抒亲情、友情。在《深深怀念恩师曾华鹏》中写道:“恩师离开我们8年了,带不走我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回忆过往,重读恩师信函,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我们会将先生的深邃学问、人格魅力、人品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师恩如山,师恩难忘!”我在《忆祖恒》这样写:“他熟悉这里(南京金陵中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清晨他在大操场与学生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夜晚所有教室灯光熄灭,他才踏着月色回家。他爱看孩子们无忧无虑在操场上玩耍,他喜欢听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他离不开他的学生和同事,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贡献给这里,他的生命和这所学校紧紧融合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我发议论不多,最近写了《对前浪的思考》《读什么》《写什么》有时还写三言两语的读后感。读晏明校友《炕山芋》,我写道:“我读书很少,没见过哪位美食作家写过不登大雅之席的“炕山芋”,晏明是地道的亲民美食作家。50年代在省扬中上学,回家的路上,饥肠辘辘,买一块炕山芋,边吃边走,又精神抖擞,步履轻捷起来,我离开扬州后,在上海、南京街头也常见烤山芋的摊头,吃得不多,感谢晏明的美文勾起我在扬州求学时美好的回忆。炕山芋的香甜我终生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我不是作家,几十年前教学生写作,懂得一些写作的基本套路,能将文章写通顺,意思表达明白,仅此而已。我的博客访问人数曾经超过百万,《美篇》阅读人数也有21万多,老同事建平办的《中日商报》开过我的专栏,连载《大浪细沙》,刊物《中日名流》发过多篇文章。在出版社工作曾经的学生新建和老同事耀华老师都建议我出书,我回答说:既费力又花钱,我写的回忆性文字和游记质量不高,专业论文观点陈旧,已无学术价值,不必浪费别人的时间和金钱。论文留下目录,《美篇》已存U盘,留作纪念足矣!</b></p> <p class="ql-block"><b>公校老同事建平</b></p> <p class="ql-block"><b>在《中日名流》发文</b></p> <p class="ql-block"><b>《中日商报》专栏《大浪细沙》连载</b></p> <p class="ql-block"><b>在铜山工作时所写论文</b></p> <p class="ql-block"><b>在公校工作期间主要科研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只要思维正常,能打字,为了自己有积极心流,为了刷存在感,向亲朋好友传递我还健康活着的信息,还会继续写下去,写老年诗一般的生活,让夕阳余晖,更美丽灿烂!</b></p> <p class="ql-block"><b>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