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记

Li Li

<p class="ql-block">新春佳节前,《百家讲坛》讲了一期吃应景----“舌尖上的历史”:从练丹不成,成了豆腐;到知己难,知味尤难;讲了刘安、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郑板桥,还讲了李渔、袁枚等,讲了这些人与吃有关的故事。在他们当中,有的家喻户晓,有的鲜为人知。家喻户晓的大文豪,吃得好,高兴了一首诗;喝得好,愉快了词一阕;那是性情所致,是雅,不少见。鲜为人知的李渔和袁枚,与他们不一样,不多见:李渔吃得好,有所思有所悟,就写了一本书《闲情偶寄》;袁枚吃得好,想让天下人都吃得着,也写了一本书《随园食单》;这两本书将吃在中国历史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什么是他们俩呢?</p> <p class="ql-block">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无意仕途。他一生著作颇丰,他的《闲情偶寄》不仅记吃,还记了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后世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关于养生学的经典著作。他的养生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对以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林语堂在英语版《吾国与吾民》中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p> <p class="ql-block">《闲情偶寄》的内容极为丰富,分八部讲述了戏曲、歌舞、服饰、美容、园林、居室、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并阐明了自己的主张。我把《闲情偶寄》的“饮馔部”溜了好几遍,终究是不爱好,品不出他的闲情来,不甚了了。有人将其概括为24字诀,即: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如此,就简单明了了,这也正和了现代有些人提倡的健康饮食理念。</p> <p class="ql-block">袁枚,诗人、评论家、文学家、美食家,清乾隆朝三大家之一,与纪晓岚并称为“南袁北纪”,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人。袁枚24岁中进士,27岁外放做官,仅仅几年,任过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33岁父亡辞官,在江宁购置了隋氏废园,它的前身就是曹雪芹爷爷的府邸,《红楼梦》里的大观园。隋园经袁枚改造后,改名取其音“随园”。他在随园生活了近五十年,过了他想要的生活,世称“随园先生”。</p> <p class="ql-block">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它详细记述了当时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和美酒名茶,是我国古代烹饪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烹饪的成就。中国菜肴几百年来没有多少根本性的变化,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广受追捧。</p> <p class="ql-block">袁枚爱吃、懂吃、会品鉴,但却不会烹饪,他的家厨王小余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为《随园食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王小余钻研烹饪,见解独到,了解食材天性,厨艺精湛,无论大菜小菜都能做到众口归一,他做的餐食十步之外就能闻到香味,吃过的都说好。有人请教,他说:“难言。作厨如作医”。有人说:“凭你的手艺,不必终老随园”。他说:“知己难,知味尤难。先生知我长短,我厨艺才能日有长进”。王小余最终也是在随园去世,袁枚还专为他写了一篇文章,名《厨者王小余传》,在传的最后写到:“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王小余是我国古代唯一死后有传的厨师。他与袁枚“知己难,知味尤难”的故事感动了我。他们相互成就,青史留名,是为人之道最美好的样子。作厨如作医,作厨可治国治文 ,都是在说着大道相通和做好自己的道理,哲理深刻。</p> <p class="ql-block">在“万般皆下品”的古代,李渔和袁枚都有学而优则仕的才学,无意仕途,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耕耘,著书立说,并对后世产生影响。</p> <p class="ql-block">李渔不闲,写了“偶寄”,鲜为人知是我孤陋寡闻。我是真闲,闲得没事,听了吃那点事还不够,百度一下,也“偶记”一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02月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