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叫客是鲁南民俗之一,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女儿出嫁到婆家,每年春节前,女儿女婿要回娘家送节礼。大年初二,娘家要安排专人到女婿家接女儿和孩子回娘家。鲁南方言称作“叫客(kei)”。老年间一般是初六娘家的兄弟子侄叫女儿回娘家,后来仪式简化,初二叫客。</p> <p class="ql-block">今年春节刚过,又到了叫客的日子。大姑母、二姑母已经作古,小姑母年近八十。叫了几十年的客,我们这些娘家侄子已经年过半百。但是每年初二,长辈总要安排我们叫客。这样显得有礼数,让孩子们代劳是不行的,毕竟隔了辈分,显得不够重视。</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二,我和大哥去叫小姑母,小姑母早早被表弟接到城里的楼房里,等着我们叫客。我们带着礼物驱车来到表弟家,叫姑母回娘家。我们和姑母聊起叫客的往事,仿佛又回到遥远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农民的生活还很贫穷,但是农村的年味很浓。大年初二叫客,在农村是件大事,长辈一大早就安排人手叫客。</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年过年下大雪,初二一大早,父亲就带着我去叫客。父亲将毛驴套上平车,拉着我们来到十几里外的小姑家。我们到小姑家时,早已变成了雪人。小姑早已迎到大门外,把我们迎到堂屋里,围着火盆烤火。当时农村家穷,烧不起煤炭,冬天劈些木柴,天冷了架在火盆里取暖。我们这里叫烤火盆。我给长辈拜年,父亲也要给小姑的公婆拜年。大家围着火盆说话,小姑准备饭菜,娘家人来了,热情招待是重要礼数,俗话说,活到九十九,娘家留后手。娘家人是出嫁女儿的后盾,慢待不得的。</p><p class="ql-block">男人们上桌喝酒,女人在灶前忙活。小姑的公公、小姑父陪着我父亲喝酒,我和表弟在院子里放鞭炮,打雪仗。下午,小姑换上干净衣服带着表弟坐上驴车回娘家。</p> <p class="ql-block">女儿回娘家,娘家的兄弟要盛请款待,轮流请客。姑母回娘家,父亲三兄弟要轮流请姑母们来家中吃饭。炒几样小菜,吃一顿水饺,交流一下感情。这样一家过上一天,到了初四或者初六,我们还要把姑母送回家。这样一叫一送,叫客流程才完成。</p> <p class="ql-block">叫客叫了几十年,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有小插曲。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二,大爷安排叫客,三家各出一个代表,大哥、二弟、我三人叫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好多青年人进城买房,小汽车也进了普通家庭。二弟开着汽车带着我们来到小姑家。小姑父招呼我们落座,闲聊,小姑准备午饭。小姑炒了四个热菜,从厨柜里端出两盘凉菜,说,早上来客没吃多少,放一块吃吧。我们知道小姑一家一辈子俭省,谁也没说话,大家吃饭,喝酒,谁也没动那两盘凉菜。吃完饭,大家坐了一会儿,小姑因为叫她的女儿,说不回娘家了。叫客就是个礼数,叫到了,不回就不回吧,我们起程回家。</p> <p class="ql-block">回家后向大爷汇报叫客的过程,说明小姑没来的原因。大娘问到小姑是怎么招待你们的,二弟说炒四盘热菜,上了两盘凉菜,是早上待客剩下的。大娘生气了,说侄子们都一大把年纪了,一年到头走一次姑娘(鲁南方言,称姑母为姑娘),怎么能给剩菜吃,太不像话了。大爷打圆场,说娘家侄子走姑娘,有啥吃啥,没什么,别往心里去。大娘说,你小姑也是,俭省到娘家侄子身上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节后初二叫客,大爷早早到枣庄看病去了。没有长辈安排,这一年就没有叫客。小姑托人打听,怎么娘家侄子不来叫客了?可能有人传了话。小姑当年中秋节就来送节礼,春节前又来送节礼。第三年正月初二,大爷安排叫客,老兄弟三家的长子去的,给足了小姑面子。小姑汲取教训,不敢慢待娘家侄子,一家人动手,凉菜热菜整了一桌,全是新菜。小姑父拿出压箱底的好酒款待我们,席间,交谈甚欢。酒足饭饱之后,小姑高高兴兴跟着我们回娘家。</p> <p class="ql-block">可见,叫客是一门学问,待客也是一门学问。亲戚之间讲究来往礼节,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这个道理,相互尊重,才能和谐团结。2022.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