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玶的美篇

陽评

驿站高台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位县政府干部说,他县政府出发,一路向北,途径玉家湾、涧峪岔、从肚子里过来《杜家洼》,壕则里下来《壕则墕》,黄土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真难走,天黑时,饿的我寸步难行,渴的我舌干口燥,问路的人很难遇到,挡路的恶狗真不少,现在终于来到你们高台,看见乡亲们还是蛮热情的。</p><p class="ql-block"> 高台就是一个自然村,位于白于山区的群山窄沟里,一条小溪由南向北注入大理河,东于子洲槐树岔接壤,北到横山石湾镇约二十华里,高台乡最近的自然村到石湾镇就是一河之隔,商业往来主要是赶石湾集。西靠近子长李家岔,(后设石家湾乡)。高台隶属子长县涧峪岔公社管辖,距离涧峪岔四十多华里,到子长县城约一百三十华里,于其他村不一样的是这里有一所戴帽中学,还有一个供销社。学校有八个班级,小学五个班级,中学三个班级,师生约一百八十多人。生源来自周边十来个行政村的娃娃,教师大部分也是周边的民勤老师,少有的几个公派教师,也是由民勤老师转正的,学校由二十多孔砖窑洞组成,靠东向西的一排窑洞,主要是学生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部分留作学生宿舍,宿舍是通炕,一个窑洞能住十二三个学生。侧面有五孔砖窑洞,座北向南,采光较好,是校长和管理员办公室,剩余的俩孔窑洞是全校师生的灶房。拐角有一水井,泉水清澈,口感甜美,能满足全校师生饮用。校园就是操场,有木制作篮球架俩副,砖磊的乒乓球案俩个,每到下午,学生们轮流玩耍。男女厕所紧靠河畔,十分简陋,最糟糕的是梢不注意,粪便一下就溅在屁股上,每次去哪里,都得小心翼翼。供销社只有一个人,即是经理,也是营业员,货物稀少,主要卖的是煤油肥皂和简单日用品,副食有水果糖和糖栆,代收周边村民的土鸡蛋、野药材,供销社占用一孔石窑洞,其余三孔为库房和售货员宿舍。有大门,有院墙,印象中显得十分壮观,而且好羡慕售货员那份工作。平时自己不拿二毛钱,时不时会光顾那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中后期,高台以原有的片区划分为乡。人口七千多,面积136.2平方千米,管辖十多个行政村(一百多个自然村)。村庄分散,道路难走,交通运输主要靠毛驴。唯一一条通往涧峪岔的土公路,很少有车辆往来,即使来了,周边村民把车当怪物追着看。后来,乡政府买了一辆212吉普车,具当时的村民称黑豆车,是用村民的义务粮换来的。提起子长的三岔,(南沟岔、涧峪岔、李家岔,)很多人总会摇头,一个字《苦》,高台的自然条件就更无话可说了。</p> <p class="ql-block">  能来高台工作的干部也好,教师也吧,肯定是有俩种原因而来,第一是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不会溜须拍马屁的,为人诚恳老实的,第二是不听话,平时表现不积极,工作态度不端正,敢和领导争吵的,才会发配到高台,让你慢慢的跳,那怕你从前沟跳到后沟,不会影响任何人,不会影响上边的任何事。</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高台周边十里八乡的娃娃流行缀学热,民间传说顺口溜,种麦子不如种黑豆,上学不如学吹手(唢呐),以我大队为例,三十多个娃娃,到升初中只剩下我们五个同学,通过考试,录取四人,每个大队还有少数人落榜。</p><p class="ql-block"> 八一年秋季,我高兴的到高台中学报到,全班实到学生27人,男24人,女3人,来自周边八九所小学录取来的,一名姓高的女生没上几天就退学了。班级虽然不大,课堂纪律和学习氛围还可以,每天老师还能按时来上课,下午自由活动,晚自习四五人一盏煤油灯,围在一起复习,代课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很少来教室里监督课堂。晚自习课堂很混乱,所以有个别调皮的男同学胡喊乱叫,煤油灯灭了,偷偷的摸人家女同学的小辫子,惹得女同学大骂。唉!本来物稀为宝,可是那个调皮鬼还要乱摸。</p><p class="ql-block"> 第二学期,班里只剩下我们七个男生。其他同学有的不上了,有的转走了。教室空荡荡,班级冷清清,老师没兴趣讲,同学在哪里不爱听,几十年过去了,数学老师的一句话记得很清楚。他说;箍桶了,互哄了(忽悠 欺骗),哄倒那个驴算那个驴,乱骂一次,拿本书掉头就走了。我们几个同学用柴教室里生烟火,用洗脸盆在宿舍煮洋芋,跑河里玩水,跑山上摘毛桃,后半夜跑的去偷煤,村里人晒粉条,偶尔也会跑人家院子偷吃干粉条。作业不要写,课堂没人管,当时觉得就是好玩,开心。</p><p class="ql-block"> 第三学期,班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少,只剩下我们四个同学,还有一人是留级生。按照课程,英语是学第三册,我们的第一册没学完,代数第三册就没学,学的是几何,物理只讲了一章,如地理,生物、历史、政治、就压根没开这几门课。最后,通过我们几个同学的努力和坚持,总算把那所学校上倒塌了。八二年高台就没有招收初一新生。高台的一年半时间,终生难忘,高台一年半的生活很艰辛,高台一年半的时光很美好。</p><p class="ql-block"> 高台到我家常走的有俩条路,一条是需要翻越一座大山,路是羊肠小道,沿途没有村庄,距离比较近,约十华里,一条是沟路,比较平坦,路途较远,一个峁峁俩道河,不知走了多少次,上学时,经常数一路转多少个峁子,过多少次河。那里有泉水,那里有恶狗,心里很清楚。</p><p class="ql-block"> 最近,有同学建立了同学群,通过群聊,勾起很多往事,四十多年一晃而过,当年的小伙都以成爷爷了,高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浮现我的记忆里,高台学校和政府办起,在撤了,撤了在办,办了在撤,学校没了,政府成便民服务中心,高台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我依然喜欢高台。高台是故乡,高台成长了我,高台也是我人生的驿站,如果把高台当母校,真的有点不妥,荒废学业,误人子弟,害了一级学生。</p> <p class="ql-block">2022.2.20晨</p><p class="ql-block"> 阳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