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看图说话,佛坪厅。

腰包户口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喧嚣拥挤的城市,营生奔波,精疲力尽,案牍劳形,脑体不支。室外阳光暖暖的,我却懒散无力,空虚寂寞,于是收拾行装,随几位“来不迎,去不送”的逸友逃进深山,去一个叫佛坪厅的地方,深呼吸,透透气。</p> <p class="ql-block">  夜宿厚畛子乡粮站。清晨,缘山径南行,徒步六个钟头,翻过秦岭山梁,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山谷环绕间淌出一片静静的村庄。从半山腰俯瞰,山坳中的一块小盆地,茅屋零星散落其间,好一派田园风光,一阵喜悦奔向山下。</p><p class="ql-block"> 山脚下,一条清澈的激流自东向西流去,蹲下身子,鞠一捧河水洗洗脸,清凉沁脾,身心疲乏之感顿失。仰望天空令人不可思议的湛蓝,清新坦荡,白云懒散自在得飘悠着,舒了又卷,卷了又舒。眼前的村庄清净平和,安详稳重的仿佛在沉睡。树枝木桩的矮篱笆在舒展平坦绿色大毯上勾勒了硬朗的黑色线条,引出一条蜿蜒小道,伸向农家小屋,炊烟袅袅,却不见人,只有山坡屋前的几头老黄牛悠闲地吃着草。我不禁失声,“隆中”?背后的山坡上偶尔传来野鸡的鸣叫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我才清醒,这并非梦境,也非幻觉,眼前就是“桃花源”,漫步田间,伸手无边的碧绿,屋舍,牛儿擦身而过,亲切自然。农人耕躬樵薪,自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  沿路前行,远处渐渐显露出一座“黒墙”,走近细观,看的出是一座城墙,用大小鹅卵石垒砌,城门是在鹅卵石外加砌一层砖石垒砌,城门已残破不堪,野草丛生,漏顶通天,却依旧显现出往日的雄伟威严之势。入的城来,仍是平旷田野,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农人往来种作,田间地头散落着许多石碑和古建基石,字迹已模糊不清,冥冥之中带来一阵远古悲凉之气,一种神秘之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草堆瓦砾中的文庙残留的石碑,基础石等物件。</p> <p class="ql-block">  老县城现名老县城村。残破不堪的城门洞,通天亮窗,这是老县城西门。</p> <p class="ql-block">  老县城山环水绕,北以靠山临河为屏障,三面城墙,这是老县城南门。</p> <p class="ql-block">我正在城楼观风景……《空城计》意境。</p> <p class="ql-block">  路遇老者携农具而来,头顶瓜皮帽,脸庞清瘦,架一副石镜,嘴角两撇八字胡,穿戴整洁,精神矍铄,半佛半仙,透着斯文。迎上去攀谈,从老者镇定不惊,自然平和的言语中得知,此地乃古时的陕西省佛坪县城,清代称佛坪厅。清道光年间曾盛极一时,是陕南通往关中的要道,这里山环水抱,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城中原有书院,文庙,城隍庙,衙门监狱,商铺旅店,比比皆是,人口众多,生活富足,祥和,平安。</p><p class="ql-block"> 此处游人罕至,老者邀请我们上家坐坐,聊天中得知,老者的祖上是从外地派遣到此为官,是清朝陕西佛坪厅的最后一位县令。老者说听他的老人讲,其祖上在此为官励精图治,借湑水河之利,治理了从老县城到都督门七八里河川地,民众生活得以无忧,并感化收编山里数股土匪转化为民,佛坪县境內社会生活一度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后朝代更迭,匪患洗城,屠杀官民,百姓被迫迁徙,城垣破败,景象颓废。</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老县城村仅居住着九户人家,过着无问魏晋的农耕生活。</p> <p class="ql-block">  老者现居瓦屋土房,室内简朴整洁,伙房梁上挂的不多的几块熏腊肉,显示其生活仍贫却已不寒,但还是少并缺。我们与他调侃“那你是老县城的高干子弟了,祖上肯定留有存货”老者听得哈哈大笑“流水的江山,都是古时候的事,你们城里人耍笑俄哩,俄们山里人鸡刨食的命,几十年了能吃饱就不错了,好在现在政策放宽了一些,自由多了,收哈的都是自己的了”(此地人讲话方言奇特,虽处秦岭北但不是关中道口音,有着陕南韵的咣咣腔,应该属于云贵语系陕南片)老者爽快乐呵,我:“深山老林,你们这平时热闹吗?”“我们山里人口居住分散,我记忆中一次热闹是文革时期,县上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秦腔移植革命样板戏,搭台挂幕,点上汽灯,整个川道都火得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深山问苦》的唱段,“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盼星星盼月亮,只盼深山出太阳。只盼着能在人前把话讲,只盼着早日还我女儿装,生翅膀、持猎枪、飞上山岗、杀尽豺狼!还有一次就是政府抓计划生育,山外马召,集贤等地的妇女来山里躲超生,几十个妇女挺着个大肚子,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房子不够住就搭草庵子,其中好几对是姑嫂,妯娌,住了大概三个月,后都平安生产,人来人往好热闹。俄们这偏僻,公社干部不来,安全很”</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 强迫劳动,分配不公,生活困苦,文化生活缺失。计生政策,人性灾难。不经意间的谝闲,我们竟是在深山问苦。</p><p class="ql-block"> 可也是,老者说的是,流水的江山,老百姓只要能有自由的人身,自由的劳动就能吃饱饭。很重要的是也要有自由的思想。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那都是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  按现在的话,老者算是“官五代”“红五代”了,当年老者的祖上服从朝廷组织安排异地为官,扎根山区,造福一方,献了青春献子孙。老者的孙女算是“红七代”“官七代”了(学习用的小桌子就是老物件)山外嫁到这里的一位李姓媳妇自愿办识字班,共带五个学生,一到五年级课程,还有音体美。山里的孩子,学习勤奋,努力,积祖上荫德,定会有自己的梦想生活,理想天地。想当年的佛坪厅兴教化,不知办的是乡学还是私塾。</p> <p class="ql-block">  山村速写,同行的画家眼光总是很敏锐,大脑内存的图像一定很丰厚。写生创作灵感,来自于一手生活,一手传统。</p> <p class="ql-block">祖老师老城遐想</p> <p class="ql-block">途中</p> <p class="ql-block">过水桥上,决不让一个革命战友掉队[拳头]</p> <p class="ql-block">小憩时光,静水斜阳。</p> <p class="ql-block">  走近农家,下到田间,无不感到村民的质朴,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理想也不远大,身在茅屋并不想世界,面对湑水也不看海洋。老县城的人们世代生活在大山深处,对于外面繁华的另一个世界,他们怡然面对。也曾有人出去打工,但是没过多久又回到这乡山僻壤。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对过惯了平静,单纯的田园生活的人们来说显得格外不和谐。他们满足于夕露沾我衣的清寒,留恋于鸡鸣桑树巅的宁静,安详的享受着每一天的晨阳夕照,他们内心充实,没有奢华的欲望,他们知道如何爱护自己的家园。老城里的生活井然有序,古朴和谐。</p> <p class="ql-block">  夜宿保护站,晚饭,巡山队员待我们以包谷糁,锅盔馍,山野菜。夜凉似水,繁星满天。夜话,我们仰望星空,畅谈老县城古今,世间万象……感恩这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上苍恩赐我们美好山川,是它给了我们广阔的视野,感悟珍爱世间生命的美好;感怀这历史的长河,轮回徒然,岁月变迁,一小片土地的盛衰兴亡,沧桑变迁也是一部社会大历史的折射……</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告别保护站,站长送我一个他巡山用的手杖,鸡骨头木精心制作,笔直,刚硬,坚韧,温润适手,多用,既能柱杖,亦能勾拉扯,护身,至今被我当作艺术品珍藏,把玩,亦可散步或远足给力扶持。</p> <p class="ql-block">初秋季节,清晨,茅草屋顶已结满了霜。</p> <p class="ql-block">  翌日清晨,临行之前,老者坚持邀我们到家,以一种叫做糍粑的农家饭款待。这种饭食制作过程很原始,是用木榔头在石臼里将蒸熟的土豆🥔用力敲砸,直到像年糕一样,吃起来又光滑又筋道,很有味道。老者告诉我,这饭很顶饱,一会儿走山路就不会饿了。</p> <p class="ql-block">  劳动过后,粗蔬茶饭也很香甜。自然,质朴,平淡就是老县城山民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走出老县城,东门外山坡上回眸远眺,往昔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渐渐逝去,残破的城墙在笼罩村庄的晨雾炊烟中若隐若现。一切依旧是那样朴素,恬淡,和谐,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照,残城断垣,水声汨汨,乌鹊南归。我感动,感动这里人们的淳朴敦厚,乐天旷达。老县城的人们也了解大山外面的现代文明,也并不刻板,但是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走出大山,被迫面对他们从未见过的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会变得无所适从,原有单纯平和的生活体系可能不堪一击,他们既无法完全接受外面的世界,原有的生活有会在另一极的冲击下支离破碎。而他们无欲无忧的心情,单纯平静的生活,是所有的矛盾都被弱化,一切服从平和自然。而在喧嚣的城市里,欲望,焦躁,虚伪,急功近利……那所有的所有,数不尽的所有,令我们的生活矛盾重重,内心负债累累,精神包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而这老县城,这世外桃源,这纯洁的香格里拉,让我轻松,让我宽慰,让我珍爱……</p> <p class="ql-block">  祖老师在沉思:……人类的意识是二重性的,人本身也是二重性的。当两极都保持自己的度的时候,也就是冲突的两极都无法过多的实现自己时,两极就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山村野地,俗世风情,恬淡淳朴,一处山水,闹中取静……</p><p class="ql-block"> 佛坪厅我留连忘返多次,后总是满兴而去,怏怏而回。</p><p class="ql-block"> 山虽高无以拒粪土遗物,天虽蓝无以拒车污废气,若游人接踵而至,必毁嘉木,损美竹,踏奇石,鸟兽皆散,篝火笙歌“农家乐”,噪杂纷扰,河流污秽,文物破坏……长期以往,躬耕樵薪手足无措,农耕不兴,商贾不旺,农夫渔夫恶意生萌,安宁不再……</p><p class="ql-block"> 天下再无佛坪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