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时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感慨生命脆弱,旅途不易之时,写一段《桥娃还魂记》,以此见证人间温暖、社会进步、国家壮大和发展。文章共四篇,暂取名桥下拾魂;元宵招魂;午夜惊魂;夺命还魂。</p> 路遇啼婴 <p class="ql-block"> 1952年,农历壬辰龙年二月间的一个下午,村里车家娘在村西头马家岭油菜地锄草回来,路过范家祠堂走到孙家石桥,猛然听到桥下有婴儿的啼哭声,她先是一惊,稍事镇定,就转到桥下看个究竟。</p> <p class="ql-block"> 走近定睛细看,她发现一件红棉袄裹着一个婴儿,这婴儿嘴巴鼻子周围都起了泡,哭声已经很轻,显然是发过高烧了。她没多想,直接抱起这个弃婴回了家。</p> <p class="ql-block"> 丈夫金福看到老婆抱个碎娃娃回来,赶紧帮着一起先擦洗一下。夫妇俩已有改子和桂子两个女娃,擦洗中一看,捡来的是个男娃,甚是高兴,随决定自己养下这个娃。</p> <p class="ql-block"> 由于没有奶水,车家娘就先熬了些米汤糊糊给娃儿喝,连续几天呵护,这个娃体征平稳了下来,嘴鼻周围的泡也消下去许多。</p> <p class="ql-block"> 当时还不知道这娃是谁家扔的,也没有名字,两口子一商量,想到娃是从桥洞下捡回来的,随起名叫桥娃。</p> 痛失娇儿 <p class="ql-block"> 桥娃生母家和车家娘的家距离很近,两家还是同宗,属堂兄弟。 桥娃娘本就瘦弱,自己5岁的女儿又因病离世,怀上桥娃后身体一直不好,加之天冷,生下儿子不久,自己感冒发烧就传给了儿子,可怜的娃在此后的几天里,整天咳嗽啼哭不止,又发起了高烧,到最后就痉挛断了气。</p> <p class="ql-block"> 眼看着一个希望就这么没了,桥娃妈更是悲痛伤心欲绝丢了魂,桥娃爹也非常难过,没有办法了,只能含悲将就着用小棉袄把娃小心包好,托弟媳妇给找个地方安埋了。弟媳尊嘱抱着包袱,拿着一把锄头来到桥下,先刨了个坑,安放下这个小身体,再双手作揖向侄儿作别。</p> 峰回路转 <p class="ql-block"> 听到金福家在桥下面捡到了一个娃,桥娃妈一下子感觉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赶紧让丈夫去瞧瞧是不是咱家送走的。</p> <p class="ql-block"> 桥娃父亲春明就去金福家,先是问道:“金福哥,听说你家捡回一个娃,我想看看行吗?”金福就领着堂弟进屋,父亲一看见自己给娃包过的棉袄,再看看已经睡着的娃,立马认出就是自己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父亲就跟金福说:“实在是感激不尽啊,这个是我的娃,因为咳嗽发烧断了气,万不得已才送走的,为这个事,他妈成天哭成个泪人,现嫂子帮着捡回来,就是救了一条命呢,我们夫妇和这个娃都会记着这大恩的,我这先就把他抱回去吧!”</p> <p class="ql-block"> 金福听了并没有答应,他说:“这个娃捡回来也不能就确定是你们的,况且这是你嫂子抱回来的,也要听听她是不是愿意才行。你放心吧,我们会当成自己儿子好好养的。”</p> <p class="ql-block"> 父亲没办法,悻悻的先回家了。</p> 会商关帝庙 <p class="ql-block"> 如何把儿子再抱回来,成了桥娃父母的一大心病,夫妻二人魂牵梦绕,茶饭不香,整天家就只想着这一个大事。后来还是桥娃妈提出,请周家保子姑父出面帮忙居中协调。</p> <p class="ql-block"> 白周两家本是姻亲,由于解放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桥娃的白家爷爷辈早已过世,白家的大情小事,都是找周家保子姑爷爷拿主意。这天,桥娃父亲就去他保子姑父家,向姑父姑姑说了事情的原委。</p> <p class="ql-block"> 保子姑爷爷在白周两族威望很高,他详细听了外甥的介绍,感觉这是个大事,必须尽快调解好。</p> <p class="ql-block"> 在周家和白家当中建有一座关帝庙,这里也是平时邻里乡亲们调解矛盾的集聚地。这天,姑爷爷把父亲和金福约进关帝庙,协商解决桥娃的归属。</p> <p class="ql-block"> 保子姑爷先带着两个晚辈向关圣帝作揖拜见,然后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周白两家历代重情重义,相帮互助,祖上特建关帝庙在此。春明家月娃病危,被金福媳妇捡回调养,情义深重,春明一定要记在心里。现今春明女儿过世不久,膝下无儿,这月娃既已复生,金福你就还是给他们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福觉着姑父说的也是,但想想自己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就提出将自己不满一岁的二女儿桂子送给春明家,自己抚养这个月娃。</p> <p class="ql-block"> 桥娃父亲听了虽心有不甘,但又不好再说什么,保子姑父感觉金福说的也有些道理,就说道:“既然这样,你们回去再和两个媳妇商量一下,把这个事处理好。”</p> <p class="ql-block"> 桥娃妈听到是这个结果,自己身上的肉却在别人那儿,伤心痛哭,坚决不肯答应。</p> <p class="ql-block"> 桥娃父亲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得去求自己姑父来协调。</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饭后,保子姑爷就到金福家里,反复做他们两口子的工作,金福夫妇也考虑到都是一个白家,隔壁邻居住着,女儿也是自己的心头肉,真要送出去还是舍不得呢,最终答应送回这个捡来的娃。</p> <p class="ql-block"> 当二妈再去抱回桥娃,母子终得团圆,桥娃妈激动不已,紧紧抱住自己的骨肉,生怕得而复失。</p><p class="ql-block"> 无奈桥娃妈拖着病体,加之悲伤过度,已无奶水,眼眼睁睁看着这个襁褓中饥饿的小生命,光喂米糊糊也不是办法。还是父亲的保子姑父积极协调,让周家捡娃娘帮着给桥娃喂奶,才得以使这个小生命逐步健康成长起来。</p> <p class="ql-block"> 6年以后,健康的桥娃上小学了,当时农村大人识文断字的很少,给娃们起名字时也没个规矩定数,一般女孩后面都带个“子”字,如英子改子招子桂子,男孩后面都带个“娃”字,如平娃黑娃牛娃狗娃。</p><p class="ql-block"> 桥娃二年级时,班主任范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凡是名字后面带“娃”带“子”的,回去和父母亲商量,把名字修改一下。</p> <p class="ql-block"> 桥娃本对自己的身世略知一二,这次放学回家,当问起母亲自己名字的来由时,妈妈才详细介绍了桥娃失而复得的全过程。</p> 大恩当报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以后,桥娃初中毕业成了“老三届”回乡知青,农村也经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回乡后的桥娃,立志用行动回报伯叔娘婶的救命之恩。他积极参加劳动,关心生产队事务,17岁入了团,18岁当了生产队长,和自己已经60岁的保子姑爷爷一周一白,老少搭档,带领社员抬田修路,养猪种菜,把生产队搞得风生水起,还受到了县里的表扬。19岁时,桥娃当上了大队团支部书记,20岁入了党,后又参了军提了干。</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春节,桥娃回乡探亲,专门买了三份礼物,拜见车家娘和顾家婶,拜见自己曾经搭档的、德高望重的老队长保子姑爷,再次感谢他们拾魂救命之大恩大德。</p><p class="ql-block"> 每去一家,一个军礼 ,年近六旬的恩娘都是紧紧拉着这个有了出息的娃仔细端详,泪眼婆娑,喜不自胜,坚决留下桥娃,要亲手给蒸面皮,做菜豆腐,她们知道这是桥娃最爱吃的家乡饭。</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头条搜索,特致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