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礼”,——张习涛

老张

<p class="ql-block"> “礼”,繁体字“禮”,象形字,“豊”是礼的本字。现在的“礼”是演化和简化而来的,本意是击鼓献玉,敬奉神灵。</p><p class="ql-block">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 典章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的行为规范。</p><p class="ql-block"> 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和概括。</p> <p class="ql-block"> “礼”的推行,应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舜就是一个遵礼行孝的典范。他的父亲、继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多次欲置他于死地,他不但不记恨,还一如继往地孝敬他们,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关爱,善待乡邻,积极地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后被尧选拔任用为帝王,成为最早的孝子和明君,被后人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品德流芳万古千秋,被世代人们称颂。</p><p class="ql-block"> “礼”的核心思想是“尚礼守法”,也就是说,古人推崇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明礼来规范行为,以此遵守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义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社会就盛行忠孝礼义之风,帝王实行禅让,官员选贤举能,人之间友好往来,和谐相处。商代由于道德腐败而导致亡国。周代上下八百年,以“礼、乐”治国,平天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礼制”体系,当时,礼成为调整尊卑贵贱,上下左右人际关系的规范。“我周公,作周礼”,周代已成为一个礼的社会,礼的国家,为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开了先河。</p><p class="ql-block">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儒家始祖孔子首先提出仁、义、礼的道德规范。1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提倡推行仁政。汉代的董仲舒又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人称之为“五常”。这“五常”贯穿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董仲舒在孟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可见“信”已经成为一种公共生活准则,世人若不守信,社会生活就难以维持,以致造成社会混乱。从此,自春秋以来所逐步形成的这五种道德规范,才真正成为被官方认定,推向社会并影响深远的道德规范。到了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和“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p><p class="ql-block"> 注:“三达德”是中庸里的说法,孔子没提过“三达德”,这里是为了说法方便。“三达德”即三大德,指三大美德。</p><p class="ql-block"> 孔子那段话的意思是说(加引号的那段),“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爱自己的亲属有等级,尊敬贤人有级别,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齐国不仅成为当时的霸主,而且道德文化也有了高速发展。管仲当时对道德在治国中的价值,提出了新的主张。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与径济生活状况有直接关系,故曰“仓廪实而之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又曰:“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易治”,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他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全国上下“绝礼”、“绝义”、“绝廉”、“绝耻”,人民就会失去正直的本性,民众的思想就会反复无常,社会就没有了法度,社会风尚就会遭受危害,国家必然灭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道德发展的新标志。礼、义、廉、耻,“四维”传至当今2600余年,历久弥新,仍然是当代“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注:四维,即治国的四个纲,当时把礼、义、廉、耻看作是治国的四个纲,故曰“四维”。</p> <p class="ql-block"><b> 古人关于“礼”的论述</b></p><p class="ql-block"><b> 不学礼,无以立。</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注:不学习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b></p><p class="ql-block"><b>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注:孔子说,人的修养要开始于学《诗》,自立于礼,完成于乐。这句话里孔子提出来他从亊教育的三个方面:诗、礼、乐,并且指出了这三个科目的不同作用。其实,也就是人培养修养的三个阶段: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而且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b></p><p class="ql-block"><b> 让者,礼之实也。</b></p><p class="ql-block"><b> ——朱熹</b></p><p class="ql-block"><b> (注:谦让,是懂礼貌的人的本质。)</b></p><p class="ql-block"><b>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注:国君要以礼仪使用臣子,臣子要以忠心侍奉国君。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国君尊重爱护臣子,臣子对国君就会忠心耿耿。)</b></p><p class="ql-block"><b> 人无礼则不生,亊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人如果没有礼仪就不能生存;做事情如果不讲礼仪,事情就做不成;国家如果没有礼仪就不得安宁。)</b></p><p class="ql-block"><b>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广泛地学习所有的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b></p><p class="ql-block"><b>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敬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讲信用要符合义,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b></p><p class="ql-block"><b>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b></p><p class="ql-block"><b> ——孔子</b></p><p class="ql-block"><b> (注:如果统治者好礼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他;如果统治者崇尚正义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他;如果统治者讲信用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不可能不为他效力。)</b></p><p class="ql-block"><b>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p><p class="ql-block"><b> ——孔子 </b></p><p class="ql-block"><b> (孔子说,不符合礼教的事物不能看,不符合礼教的话不能听,不符合礼教的事情不能说,不符合礼教的事情不能做。)</b></p> <p class="ql-block">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p><p class="ql-block"> (做将帅的切勿骄傲自大,如果骄傲自大,待人接物就会有不周到的地方,就会有失礼节,就会众叛亲离。)</p><p class="ql-block"> (张飞就因为过分要求手下张达、范强,并且鞭打他们,导致自己丧命。)</p><p class="ql-block"> ——编者</p><p class="ql-block"> 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p><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p><p class="ql-block">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p><p class="ql-block"> ——朱熹</p><p class="ql-block">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p><p class="ql-block"> ——《增广贤文》</p><p class="ql-block">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p><p class="ql-block"> ——管子</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p><p class="ql-block"> ——歌德</p><p class="ql-block">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p><p class="ql-block"> ——晏子</p><p class="ql-block"> (注: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是因为人懂得礼仪。)</p><p class="ql-block"> 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p><p class="ql-block"> ——培根</p><p class="ql-block"> 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p><p class="ql-block"> ——歌德</p><p class="ql-block"> (注:法律起强制作用,而礼貌则更让人接受。——编者)</p><p class="ql-block"> 尊重别人并不是圆滑,而是一个人应有的礼貌和谦虚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罗兰</p><p class="ql-block"> 朋友请你吃饭,不要觉得理所当然,请礼尚往来,否则你的名声会越来越差。</p><p class="ql-block"> ——王石</p><p class="ql-block">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p><p class="ql-block"> ——管子</p><p class="ql-block"> 学生尊师的最好礼物,就是拿出自己好的学习成绩。</p><p class="ql-block"> ——冰心</p><p class="ql-block"> 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p><p class="ql-block"> ——诺·文·皮尔</p><p class="ql-block"> 礼貌就是不让坏脾气发出来。</p><p class="ql-block"> ——司汤达</p><p class="ql-block">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p><p class="ql-block">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p><p class="ql-block"> ——孔子</p><p class="ql-block"> (注:孔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更加和谐。)</p><p class="ql-block"> 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也。</p><p class="ql-block"> ——葛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必须用礼义廉耻来维系的。</p><p class="ql-block"> ——张学良</p><p class="ql-block"> 奷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p><p class="ql-block">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俄,赫尔岑</p><p class="ql-block"> 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p><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利特</p><p class="ql-block"> 温和、谦逊、多礼的言行,有时能使人回心转意。</p><p class="ql-block"> ——萨迪</p><p class="ql-block">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p><p class="ql-block"> ——颜元</p><p class="ql-block">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p><p class="ql-block"> ——陆九渊</p><p class="ql-block"> 独揽话题的人,既无理,又无情。</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p><p class="ql-block"> 民未之礼,虽聚易散。</p><p class="ql-block"> ——冯梦龙</p> <p class="ql-block">  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p><p class="ql-block"> 礼的本义是敬神,引申为表示敬的统称(仅限本文,其他意思在这里省去)。</p><p class="ql-block"> 礼包含礼貌、礼节、礼仪,是后者的统称;礼貌、礼节、礼仪是礼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一、礼貌</p><p class="ql-block">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尊敬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就能够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虚,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冷漠自负,动作粗俗,这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不讲礼貌的。礼貌表现在人的言谈举止,仪表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一句“祝你旅途愉快”,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中间,礼貌应当是出于自然的,是发自内心的,表面上虛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这并不是礼貌。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p><p class="ql-block"> 从道德和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各种场合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二是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三是个人在生活中最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p><p class="ql-block"> 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尊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p> <p class="ql-block"> 二、礼节</p><p class="ql-block">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具体体现。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贺,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p><p class="ql-block"> 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和接吻礼等。虽然現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三、礼仪</p><p class="ql-block"> 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然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道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足无措等情况。不懂礼貌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地模仿、故作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因此,讲礼貌、讲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些,它侧重于社会交往中,人们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多用于较大规模或较为隆重的场合。礼貌、礼节多指交往过程中的个别行为,而礼仪则是指社交活动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完整行为。一般说来,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最初的活动规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现代化,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深入,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节程序,礼仪就从礼节中自然而然地脱离出来。因此,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程序化了的礼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联系是:</p><p class="ql-block"> 1、礼包括礼貌、礼节、礼仪,其本质都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敬意与友好。</p><p class="ql-block"> 2、礼貌、礼节、礼仪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区别是:</p><p class="ql-block"> 1、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p><p class="ql-block"> 2、礼节是礼的惯用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3、礼仪是礼的较隆重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 礼对现代社会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它以道德伦理为基础,使人们受到礼法天道的约束。</p><p class="ql-block"> 礼的内涵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仍然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可以与法制并行、交织、配合的社会治理方式。作用有:</p><p class="ql-block"> 一、提升人的道德素养</p><p class="ql-block"> 它更侧重于礼仪、礼貌文明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它虽然往往不能为今天的法律所包容,但现实生活中却又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待人接物没有规矩是不行的,是要有最起码的礼貌的,而“礼”恰恰就是对人的一种道德教育,从而使人的行为符合文明社会的要求,提升社会整体道德素养。比如,我们在介绍客人时,要先把年少的介绍给年长的,以示尊重。递名片时要用双手,并且把名字的一面向上,这些都是传承“礼”对人们行为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古人倡导的 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各方面都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如果离开任何一项而独立地去分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失去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汉代董仲舒补充了“信”以后,社会上将诚实守信提到了重要位置,认为人们如果离开了诚实守信,办事不讲信用,为人不忠,那么,遵守其他方面的道德就都是一句空话。所以,为人诚实,讲究信用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礼貌。</p><p class="ql-block"> 诚实守信不仅是尊重别人、对人有礼的一种表现,也是获得别人尊重的一个重要方面。</p> <p class="ql-block"> 二、调整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礼的基本精神是“敬”。“毋不敬”旨在强调内心的诚实与尊敬,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为前提人们才能更好地接纳彼此。另外“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也是礼所推崇的。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而人们的情感却越来越淡漠的今天,这对于人们密切关系,沟通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三、培养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礼的核心内容是“忠、孝、节、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比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人之间彼此相互关爱与帮助,人之间和谐相处,亲人相互牵挂。又如: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今为了生计须外出务工,不远游不行,但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交往极度方便的今天,每天电话联系一下,相互询问一下工作、生活及身体情况又有何不可呢?《礼记.礼运》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以及人之幼”。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而“礼”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礼的规定以及人们对礼的认同并付诸行动是实现整个和谐社会的基础。“礼之用,和为贵”,“和”是通过“礼”所追求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p> <p class="ql-block"> 美国前总统林肯自小为人诚实,后来被美国民众推举为大总统,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林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林肯小时侯,父母都是垦荒者,收入很低,生话贫困。一日三餐只能勉强充饥,根本没钱买玩具、连环画和书。</p><p class="ql-block"> 父母白天在外面打工,晚上回家。七岁的林肯每天都要到野外拣树枝,挖树根,弄柴禾,并把它们背回家堆在房屋旁边,以供全家做饭和取暖用。由于生活贫困,林肯只上了四个月的小学便辍学了。以后再也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教育。林肯后来具有的丰富的知识,完全是靠他刻苦自学获得的。</p> <p class="ql-block"> 对于少年林肯来说,最愉快的时候是在晚饭后那段时间,妈妈给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林肯和姐姐坐在树桩上,侧目静听,这时的少年林肯仿佛被带到梦一样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靠着刻苦自学,林肯获得渊博知识,而且他还学会了做人,具有高尚的人品,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出色的记忆力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赢得了美国国民的尊敬和拥护并被选为美国大总统。有趣的是,与他竞选总统的一个候选人西沃德,曾经是哈佛大学法律系教授兼任纽约州州长。此人的学识和经验在共和党里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他没有竞选过林肯,总统交椅被林肯夺走了。西沃德在林肯手下当了总理。但是,对于自尊心很强的西沃德来说,是不甘心在林肯手下工作的,因为林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然而,西沃德在林肯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对林肯的人品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对林肯的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 原来林肯那强烈的求知欲和出色的记忆力,似乎都是由于他儿童时的记忆。每当他要学习知识,或要记忆某一事物时,头脑里总会回想起少年时代坐在树桩上聆听慈祥母亲讲故事时的那种欢乐愉快的情景,以及母亲对他的鼓励。(这个故事也说明,在良好的心境下学习,学习效率会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  林肯小时候曾经在一个小百货店里做零工。圣诞节那天,店里客人很多,林肯忙得不可开交。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清点货物和钱款,他仔细地数了很多遍,发现多了12美分。</p><p class="ql-block"> 林肯仔细地回想这一天的经过,最后想起来这钱是格瑞太太的,但是格瑞太太住得太远了。林肯想了一下,还是决定当天就要把多收的钱给格林太太送回去。</p><p class="ql-block"> 在漆黑的夜里,林肯走了很久,来到格林太太家,把钱给了她。附近邻居知道了这件事,都亲切地称他为“诚实的林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子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他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在诸多道德规范中,“信”占有重要位置。如果一个人连诚信,守信,信用都做不到,其他各项都有可能是虚的。</p> <p class="ql-block"> 待人以礼表现在方方面面,谦虚谨慎,尊敬别人也是礼的一个方面。“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妇孩皆知。</p><p class="ql-block"> 孔触(153——208),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p><p class="ql-block">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他都拣最小的。一次,爸爸看见了,问原因,孔融说:“我是弟弟,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让给哥哥”。</p><p class="ql-block"> 孔融四岁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亊也就流传千古,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六尺巷</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六尺巷”的典故是一段历史佳话,源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一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到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寄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i></p> <p class="ql-block">  张、吴两家为争地基曾一度闹得不可开交:吴家白天挖,张家晚上填;闹到官府,因为张、吴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官府也感到非常棘手;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酿成惨案,两家也会因此成为世仇。张英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化干戈为玉帛,两家因此又和好如初。这件事告诉我们,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又云,世亊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可容人。</p> <p class="ql-block">  “孝”与“礼”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孝”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赡养、扶持上,而“礼”则是对所有人。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敬,通过敬,达到和谐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有时子女对父母的孝,由于事迹感人,在社会上传播时,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将“礼”与“孝”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对促进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以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古代孝子中有一则“孝传五世”的故事,足以证明“孝”与“礼”有机结合所发挥的巨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陈侃,字君和,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侍奉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后来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作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风宸诏表彰。</p> <p class="ql-block">  这则故亊告诉我们,孝顺是需要言传身教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自己,那么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孝敬长辈,做好榜样。这样,不仅一家人和睦,而且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能够得到传承。</p><p class="ql-block"> 注:宸,念chén,本义指屋檐、屋宇、深邃的房屋;又指北极星的所在之处。后借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从咿呀学语,依稀懂事时起,礼就伴随着他,直至终生。从言行举止,着装仪表等各个方面都与礼有着密切关系。礼的运用程度决定着一个人的亊业成败。</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从各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肤浅见解,供友友们参考。</p> <p class="ql-block"> 首先,一个人应当注重仪表,衣服不必追求名牌或者新旧,但必须注意干净整洁,合身得体。时刻讲究个人卫生,切勿邋遢不堪,让人难以接近。一个人无论待人多么礼貌,但不注意个人卫生,别人也很难与你合作。所以说仪表与礼仪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  比方宴请客人,菜肴的丰盛与否倒无所谓,首先主人要热情接待,周到服务;居室内外,特别是餐具饮食要干净卫生,要让客人有温馨舒适自然、宾至如归的感觉。送别客人时应依依不舍,给客人留下亲切难忘的印象。有人送客时借口收场,一句“不送”了亊,这样就有应付的味道。讲礼节的人就不会这样,他认为反正已经累了一天了,也不差这几步。他会将客人送上车,或帮客人叫上出租车,并且付费后陪送到家,这样或许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作客时应举止文雅,张弛有度。比方就餐时应尽量少说话,更不能对着餐桌大声喧哗,搞得唾沫四溅。饮酒吃菜不能狼吞虎咽,视主人情况礼貌就餐。如带有小孩,一定不能让小孩在客人家翻箱倒柜,吵闹不休,甚至是随心所欲。这样不仅主人不快,其他客人也很恼火和看不惯,认为你的一家都是没素养或者是没有家教,别人会瞧不起你不说,还搞得场面很是难堪。</p> <p class="ql-block"> 这里附一首《用餐歌》,里面叙述了用餐的全过程,如果做到了,真可谓是做到文明用餐了。</p><p class="ql-block"> 用餐歌</p><p class="ql-block">家庭日常用餐,不可高声喧谈。</p><p class="ql-block">待等长者坐下,小辈双手递饭。</p><p class="ql-block">美味佳肴糕点,老人先用当然。</p><p class="ql-block">保证肃静和气,注意细嚼慢咽。</p><p class="ql-block">要有客人在场,热情客气在先。</p><p class="ql-block">用筷讲究文明,切莫盘中乱翻。</p><p class="ql-block">夹菜稳稳当当,不能左顾右盼。</p><p class="ql-block">筷子不许当叉,也忌用做牙签。</p><p class="ql-block">粗茶淡饭不厌,丰盛佳肴不贪。</p><p class="ql-block">饮酒贵在适量,见酒没命伤肝。</p><p class="ql-block">用餐时间莫长,饭后叙谈不晚。</p><p class="ql-block">举止温文而雅,养成文明习惯。</p> <p class="ql-block"> 路上行走或驾车,应遵守交通规则,做到文明礼让。驾车不能抢道,行人不能乱穿。比利时国家全国没有一个红绿灯,但从没有堵车现象发生,因为在比利时,大家都能遵守大车让小车,小车让行人的规则。记者采访比利时一位女司机,她说:“我坐在车上,条件已经很优越了,还有什么理由去和行人抢道呢?”(这应该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在交通法规的约束下,司机们正在逐步形成“礼让行人”的文明习惯。但部分人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上还做得不够,比如有人根本不讲人行道与大小车行道,甚至不走斑马线或者随意翻越拦杆,这样既不安全也不文明,同时还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p> <p class="ql-block"> “理”与“礼”紧密联糸,不可分割。即使有理,如果不讲礼,解决问题时可能也会遇到麻烦或者不顺利。有时即使没理,但由于当事人待人以礼,也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为玉帛。</p><p class="ql-block"> 从前,有个骑驴的人问老人到XX地方还有多远?老人说有十拐杖。骑驴的人感到奇怪,说,路程不是按里计数吗?老人说:“论理你得下驴。”</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待人只有施之以礼,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p> <p class="ql-block">  谈话也有礼。</p><p class="ql-block"> 在别人讲话时,一定要认真聆听,洗耳恭听。如果别人讲话时你在下面议论或打断别人的讲话,这就是对别人的极不礼貌。几个人一起,谈话不要抢着说,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一定要表现出谦恭诚实的态度。否则会给别人不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心态不一样,说话的方式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即使是夫妻,相互都要尊重。小时候,我的父亲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上床的夫妻,下床的客人”。现在想起来,才知道说得太对了。那些离婚了的夫妻,大多都是因为不尊重对方而造成的。所以夫妻之间也要相互尊重,相扶相依,你疼我爱,才能白头偕老,天长地久。</p> <p class="ql-block"> 有两对老夫妻,住在左右隔壁,老邻居了。其中一对夫妻经常吵嘴,而另一对夫妻家里风平浪静,两人和和气气,十分恩爱。为了方便,我们姑且将吵嘴的称为甲,将不吵嘴的称为乙。一次,甲问乙,怎么你们两人总是那么和气,而我们总是隔三叉五地就要吵架?乙笑着说:“你家里的’理’太多了,比方说,你将茶杯放到桌子边上,老伴不小心绊到地上摔碎了。这时你会埋怨老伴,做事总是毛手毛脚,你就不能小心一点吗?而老伴却说,怎么尽怪我?如果你不放到桌子边上,我会绊掉它?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闹不休。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们家,老伴会说,’对不起亲爱的,我不小心把你的杯子摔碎了。’而我则会说,’这怎么能怪你呢,是我太粗心,把茶杯放到桌边上了,如果不是我放到桌子边上去了就不会摔了’。”</p><p class="ql-block"> 夫妻之间,有什么事情如果都像乙这样对待,还有什么矛盾会发生呢?归根结底,无论对什么人或事,如果都能施之以礼,凡事就会逢凶化吉,就会出现一个美好的结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