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中华风水第一村”石碑</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我们回了故乡陪伴老人,过完春节,我们返回深圳。过去,自驾往往都是一天到家,现在年岁大了些,精力再不如从前,因此,就会选择在中途休息一晚。这次,选择了湖南郴州永兴县的板梁古村。</p><p class="ql-block"> 过去并不知有个板梁古村,在从深圳回故乡的路途中,高速公路上有板梁古村的广告牌,于是我在百度搜索,才知它号称“湘南第一村”,既然有这样的称呼,想必应该有些底蕴,心里也就有了看看“湘南第一村”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从故乡到深圳大约1000公里,网上导航搜索,从故乡到板梁古村大约近500公里,去掉下高速公路到板梁古村的10多公里距离,差不多就是故乡到深圳的一半路程。这个中点恰到好处,既减少了一天到达的劳顿之苦,又可以游览景点养心养性。</p><p class="ql-block"> 早上7点整发动小车,中午1点30分到达板梁古村,行车用了6小时30分(含在三个服务区休息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板梁古村离城镇比较远,没有酒店,只有不多的几家民宿。在来之前,我下载了板梁古村的APP,从那上面得到了一个手机号码,用短信咨询了住宿情况,对方告诉我有小旅店,所以,我直接驱车来到板梁古村游客中心。游客中心旁有一家“原汁味农庄”,有住宿,我们便入住了这家民宿旅店。</p> <p class="ql-block">接龙桥前的4A级景区标志</p> <p class="ql-block">板梁河畔的镇龙塔</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入住后,吃了午饭,我们并没有去景点,而是休息,直到傍晚天黑了,我们才起床,绕板梁河朝南走,见有一座可以通行车辆的桥,便走进去。迎面是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中华风水第一村,这时我才知道,板梁古村,不仅号称“湘南第一村”,而且还号称“中华风水第一村”,真是了不得。已经入夜,灯影幢幢,我们没有入村,只是站在半月塘边拍了几张灯影里古村的照片,便踩着河边的石板古道,过接龙桥回到了原汁味农庄。躺在旅店的床上,搜索“板梁古村”,关于板梁古村的风水,什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我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所以还体会不到它“中华风水第一村”的精髓所在。直到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了古村游览后,才感叹这个称呼并不虚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由上、中、下三个村子组成的古村落,南北排开,坐东朝西,上村在南,中村居中,下村在北。古村背依一条不大的山脉,称为象岭,那些参差的民居依平缓的山坡倾斜而建,民居前是一片比较开阔的平地,村子以祠堂为中心,前面有一个半月塘。三个村子,三座祠堂,三个半月塘。所谓半月塘,是指它的形状犹如一个半月,据说“月满则亏,水满则盈”,半月塘便是依据这样的智慧而修建。再往前,就是一条缠绕古村的板梁河。这些,也许就是风水中所讲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吧?但我觉得最能体现风水的应该是这个古村里的泉水。据说古村里有10口甜水古井,我没有碰到,但至少有5个泉眼,我则亲眼见到了。上村的两个泉眼流量最大,一名双龙泉,一名韵泉,双龙泉每分钟流量有20多立方米,韵泉每分钟流量有10多立方米,其它三个泉眼没有名字,但流量也不小。这些泉眼,泉水清冽,据说含有人体需要的17种矿物质,汩汩涌出的泉水,有的沿溪流入半月塘再汇入板梁河,有的直接流入板梁河,它们就像血液,滋润着这个古老的村子。泉水,人们饮用它,洗菜洗衣也用它。古村的先民很有智慧,在有泉眼的地方,他们用条石把泉水分成多格,泉眼处为一格,是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人们把水打回后,可以用来炒菜煮饭泡茶,下一格是用来洗菜的,再往下,用来洗衣或者清洗其它用具。泉水也是有温度的,在这寒冷的冬季,它温暖着板梁人的身,也温暖着板梁人的心,这些天,气温仅在零度以上,可是泉水欢歌的溪流,汇入的半月塘,流入的板梁河,都水雾蒸腾。在韵泉,我把手伸入水中试探了一下,十分温润,不像我的家乡,冬季的水寒彻人的肌骨。人们常说,水是生命的源泉,一个村庄,风水好不好,在我看来,水是第一要素。板梁古村这些众多的泉眼,就是它的任督二脉,因为有这些奔涌的泉水,任督二脉才通畅,于是,古村才能绵延几百年而不败,民居才能历风雨战乱而不圮。说板梁古村风水中华第一,我以为泉眼与泉水才是它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接龙桥</p> <p class="ql-block">板梁河</p> <p class="ql-block">下村半月塘前的泉眼</p> <p class="ql-block">上村半月塘和塘边已经枯萎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中村半月塘边的泉眼</p> <p class="ql-block">中村半月塘</p> <p class="ql-block">上村半月塘,最大水量的双龙泉经溪流汇入上村半月塘</p> <p class="ql-block">泉水流经的溪流,上游是双龙泉</p> <p class="ql-block">回龙茶轩边的韵泉</p> <p class="ql-block">韵泉解说牌</p> <p class="ql-block">在韵泉里洗菜的村妇</p> <p class="ql-block">溪流与回龙茶轩</p> <p class="ql-block">双龙泉</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板梁古村才是真正的“古”,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好多所谓的“古村”都是因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产物。而这里的古,原始得不能再原始,地道得不能再地道,正因为它的原始与地道,所以它的“古”才货真价实。</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板梁古村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姓氏单一,为刘姓。古村刘姓始祖刘子芳,为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且被封为楚王的刘交的后裔。刘姓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子嗣越来越众,房屋越建越多,现存的明清建筑,就有360多栋,据说还完好无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住了两晚,游览了一天。虽是冬天,冷雨湿衣,寒气侵骨,但游览的热情不减。上午,我们走了一遍,下午,我们又走了一遍,从下村走到上村,又从上村走回下村。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几百年来人们往来的脚步磨亮了它,也磨出了它的凹凸不平。冬季的冷雨,淋湿了窄窄的路面,青石板发出幽幽的冷光,好像在向我这个游人诉说着它的悠远历史。逼窄的深巷,纵横交错,似乎没有不通的地方,有些巷子,窄到只能一人通过。窄巷的两边,是耸立的古宅。古宅都很高大气派,应该是在告诉我们,这里不曾有过穷人。中国人讲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这些古宅都有天井,大门进入,便是照壁,照壁后面是天井,如果下雨,雨水会顺着屋檐流入天井中。古宅内外,极尽雕刻绘饰之能事,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凡能雕能绘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丝毫都不吝啬。每家每户的窗就是一个缩影。凡是有窗的地方,朝外的一面,都是一幅精美的艺术构图,令你盘桓再三而不肯离去。窗棂是精美的木雕刻,这些木雕刻也千姿百态,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窗棂上方,是一堵凸出于窗面的雨檐,雨檐的设计不拘一格,有的仅砖面呈弧形凸出,简捷,但呈现出一种曲线的美;有的如马头墙,辅以黛瓦,两头再饰以上翘的雕刻,如奔如飞。雨檐与窗棂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底为白色,白底上饰以彩绘,有些彩绘下面还有晓理明志的汉字书法。一栋民居,窗户也许只是一个细节,可是连这样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而认真修饰的人,一定是一位懂得生活并且把生活都过成了艺术的人。这样的民居,在板梁古村不是一栋两栋,而是整个村子,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是在怎样艺术地生活,或者说,他们是在怎样诗意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门当户对”,是汉语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的一个成语,用来指通婚接亲的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政治地位与经济状况需要相当。这个成语是由社会生活中的实物引申而来。“门当”,宅门前放在两边的石鼓,“户对”,门楣上与门户垂直且凸出来的圆柱,材质可石可木,一般以木质居多。我国古代,地位不同,“门当”与“户对”的设置也会不同。例如“门当”,有文官与武官之别,文官家的“门当”一般为方形,武官家的“门当”一般为圆形。“户对”也有官职大小的区别,三品以下的官职,一般只有两个“户对”,一品的可以有八个。板梁古村,“门当”、“户对”随处可见,只是我没有去仔细考察“门当”的方与圆,“户对”的多与少,倒是那些“户对”,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它们被雕刻得十分精美,十足就是一件艺术品。从这些“门当”“户对”中,你也可以窥见板梁人对传统的一种坚守,这个古村,保存得还那样完整,或许就是得益于这样一种坚守吧?</p><p class="ql-block"> 古宅的外墙,墙面虽然斑驳,但那些倔强的山墙立面,却依然气势恢宏。山墙,有些是硬山墙,有些是马头墙。硬山墙,弧线优美,两边屋檐处向上飞翘,犹如振翮的飞鸟。马头墙,层叠向上,别具一种品格,如果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俯瞰整个古村,还真如万马奔腾一般,整个村子似乎有一种跃动的气势。我站在望夫楼俯瞰全村时,还真是有了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 把生活过成一种艺术,让生活散发出种种诗意,板梁古村的这些古民居,就如同一本书一样,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出许多种意思,我所读出的,就是他们的这种诗意,所以也特别羡慕板梁先民们的那种生活。</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板梁古村</p> <p class="ql-block">游览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望夫楼上俯瞰古村</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层叠向上的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线条美丽的硬山墙</p> <p class="ql-block">下村半月塘与祠堂</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的窗户(1)</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的窗户(2)</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内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的户对</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内天井旁的雕花窗棂</p> <p class="ql-block">雕花窗棂的局部图案</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古村内的窄巷(1)</p> <p class="ql-block">古村内的窄巷(2)</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板梁古村还有许多景点可以值得一看一说,例如镇龙塔、石板桥、望夫楼、神龟、莲花石、宗祠,等等。让我特别流连忘返的是石板桥、望夫楼、神龟与莲花石。</p><p class="ql-block"> 石板桥,横跨在板梁河上。石板桥名为接龙桥,传说是将走失的龙气接回来。接龙桥的历史应该也很久远了,这从桥墩与桥面的石板可以看出来。桥有三孔,跨度20米。每孔用三块长条大青石铺成,每块青石5米多长,宽厚大约60公分。全桥三孔九块长条大青石,只可惜坏了两块,用预制水泥条代替,预制水泥条上还有“自力更生”几个大字,以及“1969.7月重修”等字样。站在这接龙桥上,会让人思绪万千,因为它一头连接的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一头连接的是日益现代化的现实。桥的东南面是古村,古村里基本上人去楼空,只有不多的老人们还执着地留守在那里。桥的西面,是迁出古村的板梁后生们的新楼房,以及高架于田野之上的京港高铁线路。历史从何而来?又会奔向哪里?接龙桥上的游客,不知你们会否有这样的发问,我站在那里的时候,确确实实有了这样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站在接龙桥上,望夫楼在向游人招手。接龙桥头的望夫楼,是板梁古村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它屹立于象岭向西延伸的一处小山岭上。山岭真小,也不算太高,但它面桥的一侧涯悬壁峭,让人惊叹的是,这悬崖峭壁并不是岩石,而是一般的山土,几百年来并不垮塌,望夫楼便雄踞于悬崖峭壁之上。小山岭的腰部是一座小庙,名为龙泉古庙,再往上,是一处古私塾,私塾的后面,便是这望夫楼了。站在望夫楼,脚底下是古桥与流水,蜿蜒的板梁河,由泉水汇入而成,在这寒冷的冬季,带着地温的泉水,雾霭蒸腾,让人如梦如幻。向东南方向望去,古村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房屋,如奔如腾的马头墙,会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望夫楼,顾名思义,本就是一个让人尤其是让妇人思亲思远盼归盼回的地方。据说,板梁古村古时候是一个商贾必经之地,板梁人自己也经商,那些经商外出的男人,一去数月甚至经年不归,独守空房的妇人,便来到这望夫楼,掐着手指计算着时日,把满腔的幽怨与思念,用目光投与这河水,心心念念着夫君早日归来。望夫楼啊望夫楼,有多少思女怨妇曾经伫立过你这楼头,你能说清楚吗?</p><p class="ql-block"> 出望夫楼,走入古村,穿街走巷,会来到东南面的象岭半坡,这里有神龟,有莲花石,有莲花石丛中直指苍天的金叶树。</p><p class="ql-block"> 神龟,是一块像极了乌龟的青石,据介绍它是古村风水中的“玄武”,是神来之石,护佑着古村。神龟几乎直立,龟背隆起,头朝象岭,似乎在努力向上攀爬。见到它,自己也好像蓄积出一股向上的力量,所以说,来板梁古村,如果不一睹神龟芳颜,绝对是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莲花石与金叶树离神龟不远。景点的介绍文字是这样说的:“莲花石与金叶树,板梁神奇一绝。这座乳白色石岩成型于远古造岩期,因岩似莲花而名‘莲花石’;石缝中所生之树属牡荆科黄荆树,灌木竟成乔木。缘于自然造化之奇,当地有言,‘南海莲花渡,板梁金叶树。树在莲中生,抬头见观音’。”灌木竟然长成粗壮的乔木,当然神奇。</p><p class="ql-block"> 象岭是奇山,由众多泉眼汇集而成的板梁河是奇水,正是有这奇山奇水,才孕育出了板梁这座古村。这是不容置疑的。</p> <p class="ql-block">板梁河畔的镇龙塔</p> <p class="ql-block">接龙桥(1),桥面</p> <p class="ql-block">接龙桥(2),用两块预制水泥板代替的损坏了的桥面</p> <p class="ql-block">接龙桥(3),全景</p> <p class="ql-block">承载望夫楼的壁立山岭</p> <p class="ql-block">望夫楼</p> <p class="ql-block">神龟</p> <p class="ql-block">莲花石与金叶树</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社会在急遽地现代化,板梁古村还能继续它的故事吗?这也许是到过板梁古村的游客会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尽管人们给板梁古村冠以一些美好的名称,例如“湘南第一村”、“中华风水第一村”,等等,但它的落寞与衰败是看得见的。十室九空,有人居住的也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好多古宅已经坍塌了,有些没有坍塌的也摇摇欲坠。景点里没有人气,游客少得不能再少(那一天,几乎就只有我们夫妇二人),这些都令人担忧。这样一处难得的古村落,如果少了人气,衰败的步伐就会逐渐加快,如果真是这样,当然是非常令人痛心的。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通盘规划,投入资金加以保护,让这样的历史活化石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风水,但到过板梁古村后,也觉得,“中华风水第一村”,它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祥俊2022年2月20日用手机写于深圳(2月10日抵达板梁古村,12日离开)</p> <p class="ql-block">破败的古民居(1)</p> <p class="ql-block">破败的古民居(2)</p> <p class="ql-block">破败的古民居(3)</p> <p class="ql-block">破败的古民居(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