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故乡那轮明月》之十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耕云种月》第十七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秉清当年教书的补偿款领到了,我叫侄儿陆林去领取,他没有告诉我到底有多少,这都不重要。也就是说,被“撸”掉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正名,当过教师的事实得到了认可,心里多了几分的宽慰,九泉之下的父亲在地下应该有知了!</p><p class="ql-block"> “幺爸(叔),余家祥老师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刚刚在迪里村卫生所去……”2017年8月一个夜晚的十一点多钟,老家的侄儿陆林打电话给我,告诉我这个突发的噩耗,心中悲痛至极。不仅是因为我失去了最好的伙伴,同时也是因为他和老父亲一样,是为人师表、受人尊重的长者。</p><p class="ql-block"> 我自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般的环境里长大,对老师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因阴差阳错,长大后誓当一名中学化学老师的愿望落空。余家祥老师的忽然离去,使我马上想起了童年时代在村子里当老师的陆氏堂叔——陆永清。</p><p class="ql-block"> 永昌是陆永清堂幺叔的乳名。幺爸(叔)是我们家兄弟姐妹四人对他的习惯性称呼。他是曾祖父陆文的亲兄胞弟陆高那一支陆氏的后裔,是还没有出五服的上迪里陆姓血亲,他和我们的父亲陆秉清一样识文断字,是家族乃至村子里为数不多的乡村“土秀才”之一。据我的父亲讲,他小时候进过祖父创办的私熟学堂……</p> <p class="ql-block"> 除了秀才祖父陆铭选外,上迪里陆姓两支人中各有一个“先生”,即秉清父亲和永清幺爸(叔),他兄弟二人德高望重,在乡邻里是为数不多的识字人。所以,两人都非常重视对家族里下一代人的培养,各家的孩子的几乎还在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教练毛笔字,教背《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圣贤书籍,教给他们做事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p><p class="ql-block"> 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上迪里村里办着一个混合班,就在幺爸(叔)家下面的队房里上课,村里大大小小的孩子都混编在一个班,班里只有永昌幺爸(叔)一个老师。我的二姐陆春香一边上学读书,一边带着我到学校里,跟着她们上学和玩耍。她们读书时,我也跟着读,口齿不清、天真无邪的我逗来一阵阵的欢笑声,特别是当她们还不会背诵时,我就能够背得滚瓜烂熟,惊人的记忆力更引起了我永昌幺爸(叔)的极大关注。</p><p class="ql-block"> “秉清二哥,幺娃子春旺的记忆力惊人,他聪明伶俐过人,是一块读书的好苗子,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出息,好好培养一下。”永昌幺爸(叔)晚上来找父亲串门,在火塘边说出了这番话,至今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迪里村陆姓家族人丁单薄,在叔叔辈分上,曾祖父陆高这一支人,仅有陆永清幺叔和陆玉清幺叔两个男丁,陆玉清幺叔又到坝子对面阳保去当倒插门女婿……</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永昌幺爸(叔)家幺婶去世得早,留下一个儿子陆春茂与同幺奶奶一共过活。后来,他自己到了赵家去上门,先后生下梦枝、家兰、家荣、家福、家礼、加彦、加明七个孩子,并全都取名为赵姓。那一支陆姓家族里,除了入赘陆家的陆润清(殷国栋)大伯家外,就剩下春茂一根陆姓独苗。</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属于老卫城袁家的“二子回宗”,四姊妹分别取名为袁肇新、袁招、袁枝和袁成。看着陆姓家族里姓陆的人丁越来越少,他的心里非常着急,就去找我的父亲,把我们四个人全部改名为陆姓,“春”字派的名字全部是他取的。他还告诉我的父亲:“袁姓名字可以同时保留着,或者就当作乳名称呼!”这样,我和哥哥姐姐的名字,又回归到了陆姓的家族里。</p><p class="ql-block"> 堂幺爸(叔)陆永清同我的三叔陆秀清一样,是个从小就药罐子不离身的病秧子,形体消瘦,每天咳喘不止,身体越来越差。他每天拖着病体,声音嘶哑,很吃力地当着村里的“孩子王”。不久,他病世后,归土于赵家祖山……</p><p class="ql-block"> 堂幺婶赵金珍是个女强人,幺叔去世后,一个寡妇含辛茹苦,把七个子女抚养长大,其中有四个靠读书飞出大山,在国家机关和事业里工作。后来,赵家彦回归陆姓,更名为陆春涛,在云南省粮食厅工作,他是几代以来上迪里陆氏家族中最大的政务官,为副厅级领导干部……(写于2022年2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