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路的难忘时光(之一)

迟守卫(池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南路也是青岛早期的一条街道,1899年开始修建,距今也有百年历史了。这条路南北走向,南起海边的太平路,北抵大窑沟的济南路,与兰山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曲阜路、肥城路、大沽路、保定路、天津路、北京路交会。德占时期当政者以德县路、保定路为界将此以南的城区划为欧洲人居住的欧人区,河南路的南段命名为汉堡街;将德县路保定路以北的城区划为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河南路北段称作河南街;日占时期南段改称深山町,北段改称河南町,中国收回青岛后全路均定名为河南路。</p><p class="ql-block">河南路的名气不如周边的太平路、中山路、兰山路等名气大,默默地静卧在这些马路中间,可这条马路在20世纪20年代却有着一批当时国内的重要银行,还有一批饭店和旅馆,这条马路也曾是青岛的一条重要的商业老街。现在走在河南路上,沿街保留下来的老建筑依然风韵犹存,显示出了这条老街的底蕴和沧桑。 </p><p class="ql-block">我们家曾经住过的湖南路51号与河南路近在咫尺,便与河南路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这条马路的南段留有我很多的难忘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太平路北望河南路</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往南与大海的“对景”是一座造型灵巧的建筑,这是大约建于1902年的“海水提泵站”,据说当时德国人是通过安装在这座建筑里的管道将海水抽入洒水车,用来冲洗马路,这种超前的环保意识令人叫绝。现在这座建筑由青岛海滨风景区栈桥风景管理处办公室使用,也成为了前海海滨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2号青岛市委宿舍院现貌</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2号院大门现貌</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路太平路西北角的河南路2号青岛市委宿舍院,是1954年拆除了德商顺和洋行大楼和其西邻的禅臣洋行大楼而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建于1899年的德商顺和洋行大楼是河南路上最早的建筑,这应该是这条路的最早建设时间。</p> <p class="ql-block">建于1900年的德商禅臣洋行大楼</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旧影(摄于1958年),上图为南楼,下图为北楼</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2号院现貌</p><p class="ql-block">河南路2号院有我的同学和战友。姜军志是我的高中同学,他家住在北楼,他比我高一届,67届的,上学时我们的教室在一个走廊里紧挨着,冬天他整天穿着一件草绿色的棉军大衣,那是他母亲单位公安派出所发的。他毕业后应征去了南海舰队,我们经常书信来往,他给我的来信上都盖着三角邮戳。他复员后被分到燕儿岛的北海船厂干车工,我们见了面他就给我讲什么C16车床,他对技术很钻研,后来当上了工段长。他结婚后住到了燕儿岛的厂区宿舍,那时燕儿岛离市区很远,交通极不方便,我们就失去了联系。1970年6月17日,他弟弟姜建志与我一道去了山东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我们还一同分到了一营二连种果树。住在南楼的胡民生也是我们一起到的兵团,他被分到了三连烧窑,烧窑的劳动强度很大,他很能干,后来当了班长。在兵团时他考入了山东煤炭学院,毕业后就留在了济南工作并结婚定居,他母亲蒋阿姨跟我母亲是同事,都在泰安路街道办事处工作,我跟民生现在还保持着联系。</p> <p class="ql-block">胡民生在兵团时的三连窑场一角鸟瞰</p><p class="ql-block">住在这个大院的还有一对兄弟陈克利(音)和陈阿利(音),他们的父亲原是青岛市委宣传部的领导。陈克利的小提琴拉得好,被北海舰队海鹰文工团招为小提琴乐手。他们院有文艺特长的学生不少,那时他们院大门口经常有个“小乐队”在演奏,我隐约记得有提琴、手风琴,好像还有二胡、笛子,大约有六七位乐手,引得来往的行人驻足欣赏,也不知道这个“小乐队”是否是陈克利组织的,后来他与我们团的战友刘向阳结为伉俪。刘向阳是从青岛12中毕业的,与我们乘坐一趟火车到的建设兵团,也被分到了果园连,第二年被选拔为团广播员,因她的歌唱得好,又被选拔到师部宣传队,不久她又被北海舰队海鹰文工团选中作为女高音独唱演员。刘向阳为人质朴热情,我们战友聚会时她总会应战友的要求为大家献歌。我的高中同学邢厚仁也住在这个院里,这是他调到市政府任职后分到的一套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9年8月由青岛电视台拍摄编辑的反映我们青岛港大港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题片视频截图,摄像是青岛电视台新闻部记者李良鹏,他也住在这个大院,他的父亲时任青岛市委领导。在拍摄这个专题片的那些日子,我每天与李良鹏在一起工作,他不言不语,一门心思地扛着摄像机拍摄,他拍摄的镜头总是有独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拍摄青岛港大港公司码头工人为我国南极考察队装载建站物资的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拍摄青岛港大港公司码头工人接卸进口成套设备的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拍摄青岛港大港公司码头工人文化生活的视频截图</p><p class="ql-block">上面说到河南路2号院是青岛解放初期拆除了德商顺和洋行大楼和禅臣洋行大楼而建起来的,那就顺便说说与它临近的河南路小学。河南路小学不在河南路上,它在太平路41号,它的前身就是大约建于1902年的德商礼和洋行,礼和洋行在禅臣洋行的西侧——</p> <p class="ql-block">1904年时的礼和洋行大楼(左二)</p><p class="ql-block">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在这里建了太平路小学分校,1951年正式成立了河南路小学。20世纪90年代末,河南路小学因火车站周边改造而被撤消,一部分校园和附属建筑及其西侧的铁路宿舍一并被拆除建了一处花园,小学的主楼因是德国老建筑,被青岛市政府作为优秀历史建筑保存了下来(见铭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到1962年我在河南路小学完成了学业,后来又经过了中学、建设兵团,还有多年的工作,小学同学早已各奔东西天南海北,可以说是杳无音信了。“小学同学”对于我来说,那是一个遥远的、可望不可及、只能在梦中出现的幻影。2017年,我的学哥刘春茂、刘逵茂、尚国基,还有毕庶琴,一起商量建起了一个小学同学微信群,还起了一个文雅的名字“小学同学篇”。这个“篇”好,既有历史感,又有文学范儿,仅这个群名就让我对这些学哥们肃然起敬,更不待说,他们是多么地理解包括我在内的这些学弟学妹们的心情呀,因了这么一个微信群,就有了一个可以与同学联系的平台和机会。建群后,即由群主刘春茂发起,刘逵茂、尚国基和毕庶琴积极推进,联络组织了一次“河南路小学老同学聚会”。2017年2月23日上午,风和日丽,春风习习。老天爷好像是特别地眷顾我们,前两天还是风雪交加,寒气逼人,可这一天,竟暖意融融,一派春天的气息。同学们在学校的那座保留下来的教学楼前相聚,相互辨认着对方的模样,努力地叫出对方的名字,甚至有的同学还拿着小学时的合影照片相互指认着,回忆着那些已经久远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冯小来同学感慨地说:我在这座楼对面的马路上驻足良久,清楚地记得,正对面有小楼梯可以上去,左面是校长室,右面是少先队大队部。房间是窄窄长长的,很明亮。我们的辅导员是徐丽娜,长得挺漂亮,梳着两条大辫子,常常带我们大队委员在这里开会。当时的大队委员还有毕庶琴、魏淑清(后来是 郝 海 东 的母亲)、赵志华、田玉森、李鲁云……东边也是有小楼梯上去才能进教室。小楼梯的右边有一个小平台,我们女孩子常常蹲在地上玩纱布袋。</p> <p class="ql-block">毕庶琴在微信中感慨:原河南路小学,现在已无校院墙,楼还是那个楼,可与“学校”已风马牛不相及,面目全非。楼对面的平房教室已荡然无存,只有地基遗迹尚露出地面,清楚可見。每年,我都会去我的母校,走走,看看,想想。</p><p class="ql-block">张宾鸿有诗言:你的背景/远去得太久/一去就是60年/是你让我的心/第一次感到了/如梦的、新奇的、昏眩的颤动/今天旧地重逢/仿佛你60年前的那次回眸/又一次拨动了我的心弦/我真的想送给你一艘小船/让我们荡起双浆/任小船儿冲开波浪/划向那遥远的天边。</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不寻常的聚会,这是一次小学同学跨越了半个世纪的聚会,这次聚会已经铭记在我们这些同学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2号院隔河南路的对面现在是一处花园</p><p class="ql-block">原先这里是胶海关保税仓库(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1903年的胶海关保税仓库、顺和洋行及海水提泵站成三角形地矗立在河南路太平路交口。</p><p class="ql-block">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拆除了这座仓库建起一座梯形的市委企业工作部办公大楼,1992年前后,因青岛市委市政府东迁,将这座大楼连同其东侧的“军舰型”市委办公楼,以及太平路37号和兰山路3号市委办公楼一起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的“军舰楼”(图右)及胶海关保税仓库旧址(图左,带一个竖立的烟囱),“军舰楼”的后面是兰山路3号市委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20世纪90年代的梯形楼(白色)、军舰楼(灰色)、兰山路3号的市委办公楼(黄色)。</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南路(兰山路-广西路段)西侧建筑,现在临街的全是门头房,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是一片二层楼,好像门牌是河南路4号到14号。拐角处现在是一家“中天海景酒店”,这里最早是大约建于1901年的德商哈利洋行大楼,与其隔河南路相望的也是建于1901年的胶海关公寓(见下图),由此而使河南路开始成形了—</p> <p class="ql-block">于1901年分别建设的哈利洋行大楼(图左)和胶海关公寓(图右露出一角)</p> <p class="ql-block">胶海关公寓(图左)与胶海关办公楼(图右)旧影</p><p class="ql-block">哈利洋行大楼在青岛解放后作了海军招待所,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被改造为酒店。胶海关公寓有南北两栋一样的楼,青岛解放初期曾一度作为山东省对外贸易局的办公地,我父亲在这里工作,1956年我在河南路小学上学,每到放学后我就到这里来找我爸爸吃饭写作业。小时候我的调皮是出了名的,父亲给我立了个规矩:不许到办公室乱窜,只能在传达室玩。有些叔叔阿姨挺喜欢我,主动叫我进他们的办公室,可我记住了父亲的话,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父亲落了个“教子有方”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胶海关原有的建筑被拆除建了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楼,现在改为了青岛海关大楼—</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路兰山路交口东北角的海关大楼</p> <p class="ql-block">从广西路南望河南路旧影,对景是海水提泵站,左侧自南向北依次是胶海关保税仓库和胶海关公寓,右侧依次是德商顺和洋行和哈利洋行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河南路广西路交口西南角现在是栈桥书店,书店所在的这栋大楼是原先河南路这一片的二层楼和广西路52号大院拆除后改造的,紧挨着栈桥书店门口往广西路拐角的位置,原先有一间茶炉,这个茶炉实际上就是一个窄窄的地下室,门口处是一个带拐弯的石阶,石阶很窄,茶炉就安放在石阶拐弯的位置,这样这个石阶就仅能容得一个人上下了。一对老夫妇经营着这个茶炉,还捎带着卖个香烟糖果什么的,20世纪70年代我们家从湖南路51号搬到广西路54号(现在的门牌是64号),我经常到这里来打开水或是买个应急的火柴什么的,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茶炉的痕迹了。可是在这个位置的对面我看到还立着一个传统的邮筒,这使我的那种失落感多少有了一些慰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除有水印日期和拼图由本人拍摄、制作外,其余的均选自网络,不一一注明,敬请原谅。)</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1日执笔</p><p class="ql-block">2022年元月22日修改定稿于</p><p class="ql-block">青岛,天福绿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