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的歌

健康舒心小羊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小时候对音乐课不怎么感兴趣。上小学时,每逢音乐课我总是做小动作,上课开小差,不听老师讲。以至于音乐考试时,站在钢琴的左侧,听着音乐老师弹着琴键发出的乐谱,却不知道怎么去唱……</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19日,我父亲花77元买了一台红星牌(南京无线电厂生产,后产品改为熊猫牌)五灯三波段收音机。当时学校里不上课,十分清闲。我没事就听听新闻、欣赏音乐,打发消磨着一些无聊的曰子。“赞歌”、“打靶归来”、“毛主席著作闪金光”、“逛新城”、“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派人来”、“绣金匾”等很多歌就是从广播里听来的,觉得这些歌曲很好听。偶尔,也学会了哼唱几首,慢慢地,就喜欢上了音乐。</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录音机、电唱机的普及,对一些经典好歌的欣赏和磁带、唱片的收藏起到了积极作用,满足了收听欲望。几十年前的一些零星片断,印在脑海,刻在心间,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朱晓琳演唱的《妈妈的吻》这首歌,可以说是伴随着我女儿一起长大的。1984年的某一天,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702频率正在播送着这首歌,我发现还不满二岁的女儿双眼紧盯着收音机入神地在聆听。我问她好听吗?女儿点点头……我后来几乎跑遍了无为城里买磁带的商店,都没有朱晓琳的这首歌带。因为作为扬州市小歌手的朱晓琳,这时候才刚刚出道,《妈妈的吻》是她的第一辑歌集磁带,出版商不敢多发行,仅限部分大城市销售。当时,无为只是一个县级城市,当然无货供应的了。</p><p class="ql-block"> 失望的念头刚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倾刻间又将它湮灭。女儿的舅父,也就是我的妻弟,即将去上海出差。我叮嘱他到了上海,抽空去音像店看看,务必替我带一盒朱晓琳的《妈妈的吻》磁带……几天后,收到了这盒磁带,我欣喜若狂,便立刻打开,将磁带插进了录音机的盒舱里……说真的,“妈妈的吻”这首歌,女儿喜欢听,我们也喜欢听。而这盒磁带里的另外几首歌,比如“小燕子”、“小机灵之歌”,女儿也特别爱听。不久后,和“妈妈的吻”一样,女儿也学会了唱这几首歌。</p><p class="ql-block"> 这盒《妈妈的吻》在我所有的磁带里,使用率是最高的,以至于数年后发现部分磁粉脱落,音质明显失真。搬家那天,我拿着这盘磁带,存留之间,犹豫了再三。最终,还是忍痛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吻》收录了朱晓琳当年演唱的“猜谜语”、“那一年我十七岁”、“早晨的歌”、“梦回故乡”、“江南雨”等歌曲17首,其中包括用外语演唱的“给妈妈的信”和“归航”两首歌。与此同时,程琳演唱的“故乡情”、“熊猫咪咪”、“新鞋子旧鞋子”、“信天游”等歌曲也风靡一时。这盘《故乡情》的磁带,全国首次销量很快就突破了200万盘。</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妻妹阿菊最喜欢的一首歌,歌名叫《踏浪》。那时候阿菊才十几岁,是个脑后扎着马尾辮,满脸稚气的初中生,活泼精明很是调皮。她闲时嘴里就不停口,不是说话就是哼唱,最喜欢唱的歌就是这首《踏浪》:“小小的一片云呀慢慢地走过来,请你们歇歇脚呀暂时停下来……”经常是她一边洗碗一边哼唱着这首歌。那时候家里没有洗碗池,通常用大脸盆打好了温水,端放在大桌子上。尔后,把碗一只只地放在脸盆里去洗。那些碗儿相碰的清脆声,好像伴奏一样,随着阿菊妹妹的哼唱传进了我们的耳朵里,不亚于饭后一袋烟般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由庄奴作词、古月作曲的《踏浪》,原唱是台湾歌手沈雁,八十年代由上海歌手朱逢博引进大陆。这首歌曲调优美,诗情画意,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支校园歌曲。</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歌剧片《洪湖赤卫队》在全国上映,影片插曲十分好听,很快传遍了祖国四方。</p><p class="ql-block"> 我当年上小学。我们学校门口有个老汉在这里摆了两张康乐球桌,是露天的。除了星期曰和下雨天不来,平时天天摆。打一场康乐球赢家要给老汉3分钱,而私下,我们同学之间也有规定,如果我把球打进网,你要给我多少多少钱;反之,你打进球,我也给你相应的钱,场后结算。我不参与,但喜欢围观。我的好同学张X成打的一手好球,常常是赢家。有一次,两个经常输钱的同学合起伙来,一个同张打球,另一个偷张打进网洞里的球,被我发现告知。张为了感谢,便请我看正在热映中的电影《洪湖赤卫队》。</p><p class="ql-block"> 什么时间去看?张X成决定明天最后一堂自习课时,找个理由去请假,因为自习课老师不在场,搞定班长就行了。第二天我一进教室,张X成就把电影票拿给我看了。但是他没防备,此时正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上自习课时,我们向班长请了假:肚子痛,要回家休息。</p><p class="ql-block"> 在我俩离开学校的同时,有人向老师告密说我们去看电影了。班主任王X秋来到教室发了一通火,还叫与我住在同一里弄的同学居X俊放学后去我家把我逃学的事情转告我父母。而这些情况,正在电影院享受欢乐的我俩却浑然不知。次曰一早上学后,我的同桌李X燕就把昨天自习课老师发火的事告诉了我,可我又能怎样呢?果然,王老师上课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她竖起一根手指,指了指我),还有你(又指了指张),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写检查。真不像话,上课时居然装病去看电影……</p><p class="ql-block"> 倒霉透了的我,下课时呆在座位上发楞,李X燕坐在旁边安慰我,我一言不发。这时候,居X俊神秘地眨着眼睛,走过来轻声对我说:昨天我没去你家告状。我笑了笑表示谢意。无精打采的我挨到了放学,同张X成一前一后来到教师办公室。班主任王老师正和几位老师闲谈,一见我俩站在门口,指着我们笑着对几位同行说:就这两个坏小子,不上课装病看电影。装也装不像,那有两个人一道肚子痛的,我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我和张X成不敢进门,乖乖地低着头站在门口,洗耳恭听着她接下来要对我们的训话。谁知她见我们站着不动,加大了声调吼道:放学了不回家,站在这里干什么?回家去……我俩一听,互相望了望,猛然醒悟后,像脱缰的野马拔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了校外,忍不住笑起来:老阿姨格脑子瓦特了哉【注】……</p><p class="ql-block"> 这是1962年的事情,整整过去了六十年。那个向王老师告密的“叛徒”是谁,我直到小学毕业还没有找到答案。当年烩炙人口的《洪湖赤卫队》插曲一直延续到现在,广场舞的伴奏、KTⅤ的演唱、收音机等还时有听到。张敬安、欧阳谦叔谱曲的这部歌剧插曲,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已成为了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注】沪语:指一个人的脑子不好,不长记性。</p> <p class="ql-block">  张振富、耿莲凤是男女声二重唱的最佳搭档,五、六十年代里,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他们演唱的“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毛主席派人来”等男女声二重唱,曾经响彻在祖国大地东西南北,为广大听众所喜爱。</p><p class="ql-block"> 新一代男女声二重唱的杰出代表王洁实、谢莉斯更是不负重望,演唱了一首又一首影视歌曲和名歌新曲,深受人们的欢迎。记得有一次我回沪探亲,带回一盒刚刚流行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的磁带《何曰再相会》,是王洁实、谢莉斯的男女声二重唱。那时候我的家还在纺织厂宿舍,和同事们东家游西家逛的来往很频繁,他们在我家听了这盘磁带后,都觉得很不错,特好听,想借回家去多听几遍;家里有双卡收录机的,就想拿回去翻录一下。的确,王洁实、谢莉斯的二重唱十分好听,他们演唱的“校园的早晨”这首歌,活泼欢快,节奏感强,在2021年国庆期间无为第一中学百年校庆的典礼上,这首歌还被反复播放过。</p><p class="ql-block"> 王洁实、谢莉斯的男女声二重唱《何曰再相会》专辑还包括“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龙船调”“赤足走在田埂上”、“九九艳阳天”、“不老的爸爸”等影视、民歌及港台歌曲18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我从乡镇的无为钢铁厂调至离县城三里远的纺织厂。县城里有新华书店,有电影院,有公园,有图书馆,还有百货大楼以及鳞次栉比的商店、饭店、点心店、餐馆……当你走近最繁华的十字街头,就会闻到从东、北两方传来的异香,那是当地名气最大的无为饭店和一品轩餐馆在制作蛋黄锅贴、炒面皮等早点的香味,足以勾起你的“馋虫”……呵呵!县城里有吃有玩,胜过乡镇一百倍,别提我有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无为只有一剧一院,因地处江淮之间,面临长江边缘,故取名为“大江电影院”和“大江剧场”。工余之时,同事朋友们结伴同行进城,之后,观影、娱乐、游园、逛街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电影院放映六十年代长春电影厂摄制的歌剧影片《刘三姐》。这部电影我以前在上海看过,演员演技好,音乐歌曲好,更不错的是风景好,而且还是彩色片。要知道,这部片子可是在广西桂林拍的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嘛。何况,影片的作词编曲是乔羽、雷振邦,大师级的吔,电影特好……忍不住我又去看了一场。</p><p class="ql-block"> 电影院的入场口,有售影片说明书的。这一张说明书与以往不一样,是对四开的,每张售价翻了一番。呵呵!电影票才一毛钱,一张说明书要卖2分?我扭头要走,猛然觉得好奇:这么大一张纸,上面究竟是什么内容,这么多?拿起来一看,说明书上除了豆腐干大小的影片说明和两张剧照外,其正反两面都是影片的插曲。我如获至宝……</p><p class="ql-block"> 65至68年间,我中学三年,由于种种原因,文化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学会了刻写钢板。进入纺织厂以后,我发挥了特长,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与同事一道主办了《工人生活》、《歌曲大家唱》两种油印小刊,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p><p class="ql-block"> 有了电影《刘三姐》的插曲,我立刻编写誊抄,首印50册很快发完,受到职工的欢迎,纷纷相互传唱。甚至,其它车间的职工也前来索取……影响力之大,也惊动了上级,厂工会领导委托刘X为同志专程来到我们车间。经过协商,决定在编印组原班人马不动的情况下,改刊为《无纺歌声》,由无为纺织厂工会、细纱车间联合主办;纺织厂工会发行,创刊号在1979年5月向各车间首发。</p><p class="ql-block"> 尽管《无纺歌声》在1982年因某种原因停办,但它在两年多的经历中,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三百多首在当时比较流行又普遍传唱的电影歌曲、民歌以及中外经典;同时,《无纺歌声》还编印了本厂张X贵、童X秉、脱X、王X荣等文艺宣传队同志自己作词、谱曲的歌曲,大大丰富了职工们的文艺生活。</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上海音像出版公司精选了五、六十年代及文革时期歌颂毛主席的歌曲120首,汇编成《红太阳》大联唱磁带全国发行。久违了的老歌,让一些过来人欢喜异常,磁带销售量迅速上升。一时间,到处都有《红太阳》的歌声,到处都听到人们对红歌的怀念和赞颂。</p><p class="ql-block"> 《红太阳》大联唱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大约有30首歌曲的联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天上太阳红彤彤”、“红太阳照边疆”、“毛主席的光辉”、“太阳就是毛主席”、“我爱北京天安门”、“浏阳河”、“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熟悉的歌声,配以现代电子乐器的演奏,富有更强的节奏感。老曲新编,让经典的民歌红歌重新融入到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中。</p> <p class="ql-block">  1983年下半年,我家从纺织厂搬至无城西大街,楼下便是新华书店。当时新华书店有个多经门市部,经营文化用品及音像制品。为招徕顾客,喇叭里播放着最新磁带的歌曲。歌声传进了大街小巷(马路对面就有一条小巷,叫张果老巷),也传进了我的家里。我当时在纱厂上三班倒,白天在家的时间比较多,经常能享受到免费听歌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连好几天都在播放同一首歌,我感到好奇,情不自禁地下楼去问,才知道是港台大明星韩宝仪的“粉红色的回忆”,目前最流行的一首独唱歌曲。</p><p class="ql-block"> 韩宝仪,1965年6月1曰出生于台湾,中国台湾女歌手。1982年1月,发行个人首张专辑《乌溜溜的眼睛》。9月,发行第二张音乐专辑《月娘半屏圆》。1983年发行第三张专辑《当你走过我身边》。1986年,相继推出专辑《雾》和《舞女》。1987年,发行专辑《粉红色的回忆》,销量突破三百万,韩宝仪凭借该专辑获得了“三百万人的偶像”的雅称。而专辑不断再版,从87年到97年的十年间,累计销量突破了二千万。</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粉红色的回忆》这盘磁带在音像店售价是9.8元,这个价格在当时是很贵的。那一年,无为五交化商场有空白磁带出售,最好的曰本产TDK空白带只售3.96元。有些精打细算的朋友就去买了空白带,在门市部借了试听的原装磁带麻烦我去翻录,因为我家有双卡的收录机比较方便。乘此机会,我自己也用空白带翻录了一盘。TDK的音带名不虚传,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盘翻录的《粉红色的回忆》仍保存在我身边,且音质完美无损。</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因演唱电视剧《外来妹》主题歌“我不想说”的杨钰莹被全国观众熟知,因此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奖;1995年,登上央视春晚并演唱歌曲《轻轻地告诉你》,迅速在全国走红。</p><p class="ql-block"> 杨钰莹,1971年5月11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国内地女歌手、主持人、音乐制作人,毕业于南昌师范学校。她的歌甜润优美,且长相水灵,享有“情歌玉女”之称。</p><p class="ql-block"> 杨钰莹的代表作有“风含情水含笑”、“轻轻地告诉你”、“心相印手牵手”、“月亮船”、“心雨”、“甜甜小妹”、“农家女”等。</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首“原野牧歌”想必朋友们还记得吧。这首歌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原唱者就是著名歌星陈美玲。</p><p class="ql-block"> 陈美玲,北栅村人,中国香港长大。1971年开始拍电影、主持电视工作和登台演唱,获得过亚洲最佳歌手荣誉和“香港前十名歌手”奖。1972年,年仅17岁的陈美玲东渡曰本发展,成为曰本青年的青春偶像。她演唱的“草原牧歌”、“欲断难断”、“爱的咒语”等名歌在香港广为流行,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蜚声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歌星,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的听众。</p><p class="ql-block"> 陈美玲的专辑《归来的燕子》,包括“原野牧歌”、“爱的和谐”、“漓江曲”、“爱的咒语”等歌曲共13首。</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高枫的《大中国》、孙悦的《祝你平安》、老狼的《同桌的你》、叶丽仪的《上海滩》、毛宁的《涛声依旧》、那英的《雾里看花》、李春波的《小芳》、火风的《大花轿》、费玉清的《一剪梅》、沈小岑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等歌曲到处传唱。当然,比较流行的歌曲远不止这些,在此就不一一详说了。</p> <p class="ql-block">  听歌有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种慢性疾病等作用。经常接触音乐节奏,律动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等,产生某些作用,进而使身心得以健康。听歌能陶冶情操,活泼心情,让生活更欢乐,身心更健康。为什么现在到KTV包厢卡拉OK的、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姐们越来越多,大慨的原因也不用我细说了吧。</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