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罗驿村,古时称倘驿。南宋1256年建村,因村旁有琼州西路官道驿又以“此地诸峰环绕罗列,驿道于此,可以罗络四海商客,广交天下朋友”,故取名罗驿。建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海南省有名的历史文化古村,同时又是澄迈有名的长寿之村。</p> <p class="ql-block"> 该村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李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情况良好,是本村李氏祭祀祖先的场所。有3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文物古迹主要有二祠、三坊、三塔、三桥、九井,还有一驿站、二学堂、三古墓、四故居、五碉楼等。村中石板古巷四通八达,地灵人杰,罗驿村李震器为元代澄迈县历史上第一个举人,也是祖孙三代三中举之家;李恒谦为云南知府,是澄迈县古代级别最高的地方官。革命名人李定南、李独清也出生于罗驿村。根据调研,元、明、清时期,有3个人科第中举,34人登科贡生,19人选取廪生,78人选取监生,71人选取庠生,250余人出仕,故有澄迈科举仕宦第一村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该村有“日”、“月”、“星”三湖,所谓“智人多爱水,择滨起家园”,罗驿村的开村始祖想必也深谙此道。整个村落位于一南一北两个水潭之间,房屋围潭而砌,看似散落无章,但却布局奇妙,其间的青石板巷道和火山石砖墙,为古村落民居描出几笔青秀。村庄周边有古榕树、大枇杷树等,周边岭上有松林。</p> <p class="ql-block"> 罗驿村的古屋,最大的特色是房墙几乎全是不规则的火山石所砌成,保留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木石结构。在村中的小巷道,也几乎全部铺上了青石板,狭长而幽深。村中现遗留着一段石板古道,村中有36条由火山岩铺成的石板路。整个村落典雅、古朴,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保存情况基本完好,均坐北朝南。主要传统建筑工艺特点为:木石结构,民居多为海南的“十柱”屋,石头为火山石,木材均为杉木、菠萝蜜格板等。</p> <p class="ql-block"> 罗驿村地处琼北,襟江带海,山青水秀,属石山火山群喷发覆盖圈,土壤富含人体所需的硒等多种矿物元素。罗驿村是澄迈县长寿村,村民长寿原因与当地的居住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俗、敬老风尚和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驿村老人热爱劳动、劳作有规律、生活习性好、性格乐观外向也是长寿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步蟾坊位于罗驿村南。据《澄迈县志》载:“步蟾坊在倘驿,明景泰间为举人李金立。”牌坊为冲天式三开间石结构,高3.7米,中间石柱宽3.5米,坊额阴刻“步蟾坊”。</p> <p class="ql-block"> 观音庙前有石塔,塔房原有古驿站,为官员公干歇息的场所,1097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琼州,取道罗驿西行儋州,与幼子苏过夜宿罗驿,受到村民热情迎送。3年后苏轼获赦回廉州安置,又经罗驿,当地人便把这段官道称之为“东坡路”,把驿道上的一座小桥称作“东坡桥”。体现了罗驿村民崇尚文化,崇拜大文豪苏轼。村东有节孝坊和步蟾坊等传统建筑。</p> <p class="ql-block"> 驿站、驿道位于罗驿村东,驿站坐北向南,二进三开间、左右厢房各一间,进深11米,宽9.3米,厢房长2.8米,宽3米;为木石式抬梁构架,硬山顶,山墙保存完好。驿道从驿站出发,绕山腰而行,位于罗驿村东南10米处,南北向,宽1.95米,火山石铺面,路面不平整,现存长约50米石道,路基不变,路面完好。</p> <p class="ql-block"> 马蹄井位于罗驿村东500米。据《澄迈县志·疆域山川》载,马路蹄泉在“城南十五里那驿都,旧传有妇人骑马至此,地塌泉出,今马犹存”。马蹄井水井呈方形,长0.9为,宽0.95米,由青砖砌成,进底有个形似马蹄状石。现井水清澈,常年不干,水距井面仅1.1米。由于水土流失,村民在原有基础上加盖高约1.1米的石头,现已无人饮食,仅用于农业生产。传说冼夫人二次渡琼平乱,一次行军作战途经倘驿村,午时,屯兵造饭,没有水源,冼夫人座骑白马一声长鸣,腾空而起,足下石头震动,一股泉水喷涌而出,士兵取水做饭。后来,此泉被倘驿乡民挖成水井,曰“马蹄井”。</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位于罗驿村东部,占地面积约59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00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的木石结构。有殿堂3间、廊庑2间、影壁1块,宗祠坐北向南,三进五开间,四合院式布局,进深68.08米,通宽23.5米。第一进门前立有一对石狮和方形抱石,十三檩,宽7.5米。第二进门前有一对抱鼓石,十五檩,宽9.3米。第三进为祠堂,十五檩,宽10.5米,右侧立有记载建祠石碑一通。宗祠的二、三进之间的厢房檐壁上,彩绘有人物出游、绿树飞鸟、荷塘游鱼的图画,并浮雕有北宋诗人王令的《送春》和史学家司马光的诗作</p>